国内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综述

2016-04-08 09:16赵瑛
2016年8期
关键词:国内综述

赵瑛

摘 要:无论是血缘归属还是文化归属,国内学术界始终对农村基层管理问题蕴藏着深厚的情结,可以肯定地这么说,从来没有哪个问题像农村基层治理问题这样引起不同学科学者们如此持久的关注。国内关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首先主要从研究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三个层面对国内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做了详细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与完善的具体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内;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综述

一、国内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现状

首先从研究阶段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农村治理问题的研究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高潮,据此可划为三个研究阶段。第一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广大农村日益凋敝,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出于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良好愿望,发起了属于自上而下改良性质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此同时,以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为代表的“乡土学院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大量学术研究成果[1],最具典型的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1947)、林耀华的《金翼》(1940)和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1945),这三本著作是早期研究中国乡村问题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如差序格局、横暴权力等,对以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乡政村治”体制的形成,农村基层治理研究掀起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开始深入到乡村进行蹲点实验和田野调查,该时期最为著名的研究是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为主,他们对村民自治和“乡政村治”治理体制进行了从个案到区域,从实证到理论建构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确定了“乡政村治”模式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华中派”在中国乡村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矛盾问题日益增多,而村民自治制度却无法有效化解,同时以“治理”理论为代表西方先进理论开始在我国兴起,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纷纷展开探索研究。1998 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政治学者在国内首次提出“乡村治理”这一更具包容性概念,随后在具体的实际研究中,他们把研究重点由“村民自治”转向“乡村治理”,在借鉴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赋予了“村治”全新并全面的定义,取得丰硕成果,如徐勇教授的《农村基层治理与中国政治》(2003)等。于此同时,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始师法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的前辈,尝试兴起新一轮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创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开辟多个新乡村建设试验基地,并于 200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乡村建设中心”。

然后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虽然学者们关于农村治理的研究内容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自村民自治制度颁布以后,围绕村民自治的功能发挥、运行逻辑、秩序构建、完善难题以及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正负影响等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论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创造性和独特性》(1999),贺雪峰主编的《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2002)等。第二方面是关于乡村权力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乡村权力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乡村权力关系的现实问题研究和乡村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有学者郭俊霞对不同时期的乡村关系运行逻辑进行了总结,将乡村关系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乡村之间的行政指令关系(1949—1983年),第二阶段为乡村之间的利益共谋关系(1984—2003年),第三阶段为乡村之间的情感协作关系(2004年至今)[2]。学者们大都认为“压力型体制”是造成乡一村关系乃至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针对我国现行“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产生的诸多问题,一些学者在深入对比研究之后提出了新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比较著名的有:于建嵘等人提出的“乡镇自治”模式,该模式主张在村民自治基础上,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放农会等利益代表组织、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的自治权力[3];徐勇等人提出的“县政、乡派、村治”模式,主张以“强村—精乡—简县”[4]等等。

最后从研究视角和路径来看,由于农村治理的研究集合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流派研究学者,因此,形成了农村治理研究的不同路径,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个是以公共权力为导向的农村治理,这种研究路径把农村治理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公共权力配置的问题上,根据公共权力的配置方式和运行向度来研究农村基层治理问题,著名学者徐勇是该研究路径的代表人物;第二个是以目标导向的农村治理,该方向的研究以问题的存在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研究的内容也由重外在制度转移到乡村社会本身。这种研究路径告诉我们,要真正发掘乡村社会的问题所在,就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中去,其代表人物贺雪峰认为“农村基层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的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5]。第三个是以主体导向的农村治理,该研究路径强调农村治理的主体结构及其特征,大多学者都借鉴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中,认为治理主体不仅仅是指国家正式的权力结构,还包括村庄社会内部的权威性结构。

二、国内农村基层治理研究评述及发展建议

从上面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也取得了很多丰富的成果,其中以学者张厚安、徐勇为代表的“华中派”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研究问题的深度不够,许多研究分析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存在研究“盲区”,许多新、难问题得到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研究工具匮乏等等。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客观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本人分析认为未来农村基层治理研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与发展:(1)研究方法上要从单一视角向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2)研究范围上要从单一村庄研究到乡村区域研究的扩大;(3)研究重点上要从村庄内部机理研究向乡村内外环境互动研究转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D].长春:吉林大学,2011(12).

[2] 郭俊霞.当代中国乡村互动关系的演变[J].学术研究,2010(6).

[3] 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

[4] 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J].战略与管理,2003(4).

[5] 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猜你喜欢
国内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浅析国内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及两地准则趋同建议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