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
摘 要:随着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和格力红酒事件等在职消费事件的曝光,相关负责人相继被接受调查,使得除法律和制度之外的媒体力量对在职消费的影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媒体监督上来,并且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和检验。因此,本文以在职消费为出发点,从成因、影响因素和媒体监督的治理机制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相关的研究进行概括。
关键词:在职消费;媒体监督;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媒体对在职消费的报道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相关被曝光的负责人都接受了调查甚至受到刑事处罚。例如,2011年里被曝光的中石化的“天价酒”事件。除此之外,去年四月末各大财经媒体报道的中国铁建等央企的天价业务招待费在2013年年报中归零的消息,无疑又会掀起公共对在职消费热议的浪潮。媒体报道将不为人知的公司内部活动在社会公众面前曝光,不仅发挥了信息传播和信息扩散的职能,而且有效地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职消费行为,因此,分析媒体监督对在职消费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 关于在职消费成因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大都将在职消费的成因归因于代理观和效率观。Jensen和Meckling (1976)指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天然分离,造成公司所有者的信息不一致,不能把公司的全部信息一一掌握,导致企业管理者趁机利用权力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给股东带来过多的代理成本,例如在职消费。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司业绩,而且有可能导致股东利益受损;Yercack (2006)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了在高管拥有私人飞机的企业,往往业绩水平不高,从而证明了在职消费会危害公司的绩效。与代理观不同的是,很多国外学者也认可效率观理论。他们认为在职消费存在一定合理性,可以提高公司的业绩。Hirsch( 1976)认为,高管采用在在职消费作为自我激励的方式可以巩固经理人的地位与威望,从而有利于命令的执行,提高效率。同样的,Rajan和Wulf(2006)认为,高管拥有私人飞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在国内,代理观仍然占据主流,卢锐(2008)、罗进辉(2009)和陈冬华(2010)等都认为薪酬管制的存在导致国企高管获得过低的货币薪酬,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在职消费来满足自身需求,加之企业不完善的治理机制,在职消费在企业中往往被过度滥用。罗宏和黄文华(2008)等指出,两权分离会使得握有公司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便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损害企业利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运用行为心理学,认为不仅公司管理层会发生在职消费的行为,普通员工也不例外。因此,通过实证证明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需求,公司业绩会显著提高(陈克江和王博,2009)。
三、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国外文献的查阅发现,国外学者多数认为股权结构是影响在职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Berle和Means (1932)以股权结构为视角研究发现,公司的股东持股多少与在职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即股东持股越少,对管理层的监管也就越放松,从而导致管理者为更多的为自己谋福利,甚至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Bennedsen和Welfcnzon (2000)通过实证也表明了,当公司的大股东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约束了高管的在职消费的行为。其次,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多少也会对在职消费产生影响。Lament (1997)解释道,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减少,可以减少公司过度投资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限制了高管的在职消费的支出。然而,Rajan等(2006) 发现,在公司有较多的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却拥有数量有限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股东会倾向于支付更多的在职消费来激励管理者。负债融资也是国外学者大都认可的影响因素之一。Luo等(2011)表明,负债融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从而减少在职消费的支出。
国内学者大都集中研究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在职消费的影响,例如股权结构、管理层权利和高管货币薪酬等,这与国外的研究方向一致。夏冬林和李晓强(2004)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多少与在职消费呈负相关;梁堪缨等(2012)进一步发现,金字塔的层级数与高管在职消费呈正相关关系,金字塔控制链条数则与高管在职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卢锐等(2008)和权小峰等(2010)分别指出,管理层的权利越大,越有可能通过在职消费来满足自身利益,并且公司绩效也会受此影响;在高管薪酬方面来看,陈冬华等(2005)和崔洪涛(2005)都认为因为薪酬管制,在职消费已经成为了货币薪酬的替代品,在职消费已被过度滥用。
四、媒体监督对在职消费的影响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媒体的监督作用均抱有乐观的态度,媒体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影响性的监督力量,通过曝光和揭露真相,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会间接地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起到治理公司的作用。Miller( 2006) 表明, 媒体在揭示会计丑闻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一方面,在经理人市场成熟的国外,媒体往往是通过影响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实现治理公司的作用(Fama,1980;Fama and jensen,1983; Dyck, 2008);Dyck和Sngales (2004)进一步发现,不仅经理人会在被曝光时积极应对过失,为自己的声誉而改正错误,他们有时还会提前做出有利于小股东利益的决策,以防媒体的负面报道。
国内对媒体监督和治理的作用的研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大部分学者认可媒体的治理作用是通过引进行政机构的介入而实现的。这是因为经理人市场在中国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加之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经理人的声誉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通过实证检验了政府的介入间接提高了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样的,杨德明等(2012)也用实证证明了媒体通过政府的介入间接的治理薪酬乱象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行政部门的介入在中国市场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有效的规范在职消费被过度滥用的行为。
五、述评
媒体监督的治理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并且被实证检验了,因此寻求法律和制度之外治理机制已经是迫切的需要。媒体不仅具有影响力,而且传播范围广,易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可以达到治理公司,规范在职消费行为的效果。梳理媒体监督与在职消费的关系,有助于完善薪酬契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使我国上市公司向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性科研项目” 编号:yjscxx2015-41-19
参考文献:
[1]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 92-101
[2] 陈冬华,梁上坤.在职消费,股权制衡及其经济后果[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 19-27
[3] 戴亦一,潘越,陈芬.媒体监督、政府质量与审计师变更[J].会计研究.2013(10):90-96
[4] 戴亦一,潘越,刘思超.媒体监督,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1(11): 121-144
[5] 冯根福,赵珏航.管理者薪酬,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基于合作博弈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6): 14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