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
——金城的绘画教育思想

2016-04-08 17:21李盟盟
国画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画学学画金城

李盟盟

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
——金城的绘画教育思想

李盟盟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金城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画家、教育家。他不仅对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这两个近代重要的绘画社团的发起与成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出了大批绘画人才,其艺术教育思想颇值得后人学习与研究。

金城(1878—1926),名绍城,字巩伯,一作巩北、拱北,号北楼、藕湖、藕湖渔隐,浙江省归安县南浔镇(今属湖州)人。诗书画印全能,画则山水、人物和花鸟皆擅,能工能写,师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功力精深著称。实践与理论成就兼备,曾撰写数万言的《画学讲义》以及《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等著作。金城祖父金桐是一位大商人。父亲金焘,曾为中书科中书,后辞官返乡,对西洋文化极有兴趣,曾两度出国,带回许多西洋文物。金城自幼秉承家学,同时受到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家庭氛围的影响,学识渊博、气宇不凡。1902年曾自费留学英国,是中国留学史上的先行者。后来他又两次游历欧美各国,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心胸。他将自己的游历见闻写成了《十八国游记》。

1920年5月29日由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发起创立于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是一个注重挖掘传统、弘扬国粹的艺术机构。1926年,金城病逝于上海,其子金潜庵与惠孝同、胡佩衡等成立“湖社”。湖社名称取金城别号“藕湖渔隐”之“湖”字为画会之名,画会成员也多以“湖”字为号,以资纪念。湖社将金城的艺术主张视为全体会员整体的愿望,在“维持古文化,交换新知识”的意愿下,借以“提倡东方美术”并“更发扬而光大之”。这是金城的遗志,也是湖社立足之本,更成为《湖社月刊》的发行宗旨和目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对于继承和发扬金城的艺术教育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城的画学主张及艺术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北楼论画》《画学讲义》上。《北楼论画》是1920年金城应北大画法研究会的邀请而创作的演讲词,是其近三十年潜心画学的心得体会。《画学讲义》是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初期由金城撰写的教材。金城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个人的切身体会,是对传统画学的深入阐释与发挥。其中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各门,涉及对绘画的认识、创作原理、创作方法以及工具材料的制作与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画学讲义》是金城艺术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体现。

综观金城的艺术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是文化的象征。金城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语言有不能及者,借助文字来表达,而绘画则在文字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文字起源于象形,给不识字的孩童以笔墨,他们无不喜欢画画。有文字俗鄙,几乎不成章法者,而国中绘画则未有废弃者。因此金城认为:“观一国文化之深浅,但视其美术之精粗;欲知美术之精粗,先考其画学之良窳。此不易之理。”(见金城《讲演录》)

2.注重个人修养。金城在《讲演录》中说道:“学画者必先读书,而画人者,则尤非真读书人不可,盖画人必绘以衣冠,衬以物品,在须恰称其人之时代,偶有错误,笑柄随之矣。”《画学讲义》中提道:“此即以造化为师,然亦须平时多读诗书,多看名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其功效也。”绘画与作诗一样,都要有所寄托。绘画虽为小道,但是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旨趣、高妙的学理,其底蕴似浅显、实精微。学画要察理穷神,探微揆要,尽意悟真。此外,金城主张画家要淡泊名利,将“名利”二字抛之脑后,专心钻研,刻意经营,以成其名。画学是学问中最高尚、最清洁之事业,学画者,学力未逮,图慕名利,纵然是窃获形似,但是精神尽失,不能得画中三昧。画家功夫涵养在平昔之内外交养。

3.注重师法自然。金城认为学习绘画的人不仅要师法传统,更要师法自然。他说:“善师者师造化,不善师者抚缣素。”又说:“盖师古人画稿,果然无错,然墨守旧本,终无出路。自宜参以活着,活着者何,师造化也。”金城的花鸟画就充分地发挥了其写生入画的创作理念。他十分注重详审物象姿态结构,章法布局多有创新,设色妍丽,生意盎然。

4.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金城毕生追求的目标是“提倡风雅,保存国粹”。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宗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金城重视传统的突出体现。金城以两宋艺术为正宗来对民族艺术进行复兴和开拓。他培养学生要求从临摹、学习古人入手。金城还指出初学者动辄曰创作,难免有徒逞狂怪、胡乱涂抹之弊。他提出“成规熟谙,智巧自生”主张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古人却不能囿于古人成规,刻鹄类鹜,贻笑士林,提出“拘法者守家数,不守法者变门庭”。金城还提议成立并开放用于保存和整理清宫珍藏书画作品的北平古物陈列所,此举使其亦堪称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奠基人之一。

5.针对中西方艺术。金城出生于一个大丝商家庭,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又曾出国留学,胸怀中西学识涵养。在中国画革新方面,他认为中国画并不落后,需要以工致严谨一派为中国画学正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描绘能力,就可达到中国画复兴之目的。金城对于以西画来改良中国画的主张持否定的态度。他在承认“西法之油画,实开中国画学中未有之境界”的同时,也对于“见西人油画之工,动诋中国之画”的风气表示出担心,继而又对“民国初年,一般无知识者,对于外国画极力崇拜,同时对中国画极力摧残”表示愤慨。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他的主张是以“画无新旧”的理论为支点,通过“师古人”与“师造化”,精研宋元绘画,振兴传统画学。在以自身传统为基点发展中国画上,金城与陈师曾、齐白石等人的观点相近,都不主张以西画改造中国画,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内部寻找革新方法。在具体做法上,金城更为广泛地涉猎古代作品,由工笔而后写意,注重承接传统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注意力基本保持在较为微观的艺术本体层面上。

6.慧眼识珠,因材施教。金城《画学讲义》中写道:“以学者,犹瞽者;教者,犹相者,导引得当,步履从容。积以时日,门径自熟,无相亦能行矣。”金城根据学生才情天分的差异,采用不同授课方式,如马晋画马,李鹤画花鸟,金城为他们选择临摹相应的古代绘画作品,循循善诱。正是由于金城重视学生自己的兴趣与个性,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7.学习中国画之方法。金城根据古人以及自己的切身经验对学习中国画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使学生便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金城主张学画者当先学鉴别,能鉴别古画,虽不学画,而其论画亦必精确,故不学则已,学则超越常人。因其目中有画,心中有画,只手生耳,苟能日日讲习,不出三月,必有可观者矣。金城在《讲演录》中谈到学画有三要素:一考察天然之物品,二研究古人之成法,三试验一己之心得。同时对学画的程序也提出了四个步骤:一原理,二布局,三用笔,四赋色。金城认为工笔可奉为常轨,写意不足以视为正宗。因为能画工笔者学习写意不难,能画写意者画工笔则非易事。他以花鸟画为例来具体说明学习中国画的方法。金城认为,“学花卉者,当以宋元为师,宋元不可见,则以明之陆包山、陆师道、周之冕、吕纪以及项氏诸子为依归,则可平揖寿平高出诸人之上”。他主张广泛继承“自晋迄今”“我国画学全盛之时”的绘画,尤其是“由工笔变为写意”的宋元绘画,二者并无高低之分,而是“并驾齐驱”。他指出宋元两代注重写生,作画严谨认真,而工笔画因其写生的特长,可以作为学画的基础,写意画则是学习的目标。因此他认为作画者“最好从工笔入门,进而至于写意,则纵笔大写,存乎其神,而不是其真形,庶几可成为名大家”。

8.对绘画工具、材料以及装裱等方面的研究。金城认为笔、墨、纸等材料对作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如“学画须先知纸之性质,知其性质,画时自易著手”,又如“用墨贵在能黑,而其黑也,非谓乌烟瘴气,填塞满纸”。同时也介绍了青绿山水颜色的制作方法等。

9.对绘画理论的重视及绘画艺术的传播。金城注重绘画理论的总结,他生前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后来湖社编辑出版的《湖社月刊》内容涵盖五种类别:纪念性文章祝词等,时评文章和艺术报道,诗词,文博、鉴赏类文章,画论等。它对绘画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的中国画坛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东西文化的交会与碰撞,美术界中出现美术革命的理论口号,以至于民族虚无主义蔓延的大背景下,金城能够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坚持“领略古法生新奇”的绘画教育主张,培养了如胡佩衡、陈少梅、刘子久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艺术家,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1.北京画院:《京派画家艺术文集》,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2.《湖社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3.《金城画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作者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天津市文化艺术规划项目“20世纪天津花鸟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14002)

猜你喜欢
画学学画金城
金城化学(江苏)有限公司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一起学画人脸
卖身学画(上)
学画有悟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学画录
平流雾下的广西金城江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