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混凝土成本与质量: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编者按:“成本”与“质量”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提高产品的质量势必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的效益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尽量减少胶凝材料的用量,主要是水泥的用量,而目前“绿色生产”、“低碳生产”的观念也提倡使用低胶凝材料配合比来生产混凝土。但是降低胶凝材料又有可能影响混凝土质量。如何进行成本与质量的控制,做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这“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又如何兼得?第3期特别策划诚邀企业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就该主题进行探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价格、质量的竞争,产品价格又取决于成本,只有物美价廉的商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首先要从认识和思想上有所突破,降低成本不单单是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也不单指提高生产质量。它涵盖预拌混凝土企业系统工程方方面面的各项工作。其次是从行动和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得成效。不然就会出现降低了成本,影响了质量;保障了质量,增加了成本的怪圈。一个小小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和质量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度之大、践行之难是界外人士所不知的,是界内人士奋斗的永恒主题。因而,只有把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有效的结合起来,一手抓降低成本、一手抓提高质量,才能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和信誉提升。如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具体践行。
(1)理性决策投资: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不搞盲目投资、攀比投资,做到结合实际,满足需求的科学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大而造成折旧费过高的问题。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决策质量。
(2)严把地材质量:把好选择关、质量关、检验关、匹配关、入场关,为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降低材料成本,保障产品质量。
(3)科学配比设计:认真执行国家规范标准,提高科技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改进优化设计方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设计质量。
(4)强化销售方略:抓方向认识到位,抓队伍人才到位,抓信息网络到位,抓用户合作到位,抓市场机制到位。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5)优化设备利用:对生产和运输设备科学优选,及时养护,专人操作,人机一体,严格考核检查,提高生产效率,杜绝事故发生。破解事故成本,提高安全质量。
(6)提高资金周转:防范资金风险,强化合约执行,加强货款回收,严控借款经营,优化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财务质量。
(7)发挥团队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采纳员工建议,体贴员工难处、关心员工生活、解决员工困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团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质量。
(8)落实环保国策:实现企业低碳排放,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减少环境污染,严禁滴冒抛洒,为建设美丽中国,可爱家乡多做贡献。降低产品总成本费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质量。
(9)实施奖励机制:企业的最高追求是利润最大化,其核心是降低产品总成本,其本质是提高效益和信誉。只有全面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实行严格有效的考核,挖掘每位员工的潜能。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益质量。
(10)加强企业管理:预拌混凝土企业是个小天地,其实也是一个大世界。它上对国土、能源、环保、市政、交通、交警、治超、供水、财税、住建、技术监督、人力资源、保险、金融等职能管理部门;下对地材供应商、商品混凝土需货方、业主、施工队,乡镇、村组、街道、市民、农民等合作方,势必要发生各种税费缴纳和支出。另外还有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等,也会有一定的费用开支。只有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一起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总成本,提高经营高质量。
“成本”与“质量” 它是预拌混凝土企业健康发展的两条腿,偏重和轻视哪一个,企业就会像跛子走路。因此,降成本、抓质量,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对头,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障质量;既能获取效益,又能提升信誉。在商品混凝土企业实现 “鱼”与“熊掌”兼得。
如何进行成本与质量的控制,做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这“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又如何兼得。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就是说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质量”这条生命线来开展。
那质量与成本是矛盾的吗?提高质量就一定会增加成本吗?质量与成本并不矛盾,提高质量也不一定就会增加成本。这首先是建立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果是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而谈降低成本那就没有意义了。
如何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一方面通过细化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控制、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
1细化管理
1.1人尽其用、物尽其材
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在企业中都要有他存在的价值。在当前建筑市场不景气,混凝土生产任务量减小的情况下,可考虑相关岗位的合并。提倡一人多能,一人多职。既减少人员数量,又能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不至于因工作量减少造成工作懈怠及影响个人收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有多家分站的企业首先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分站的企业与其它同行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及运输车辆,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设备、车辆(包括服务车辆)的投入,保证每一分投入都有它的价值。
1.2努力控制生产成本消耗
对混凝土生产企业来说,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了运输和原材料这两方面费用。
运输成本主要控制点就是燃油的消耗。这可根据企业不同车型、车况考查计算出平均百公里油耗,然后根据每月行使里程定出各种车辆应该消耗的燃油数量上限、下限。凡百公里油耗值在该车型平均油耗上限和下限范围内的车辆均属正常,不予奖罚,凡百公里油耗低于或超过规定油耗的给予一定比例的奖罚。另外调度在配送混凝土时,首先落实工地是否准备好,再配送混凝土,然后根据施工浇筑速度控制发车数量。努力做到既不耽误施工,又不压车过多,节省燃油的同时也保证了混凝土不因停滞时间过长而影响质量。
对于混凝土生产原材料控制,首先要搜集信息,考查控制好采购成本。任何时候都要采取货比三家,同样质量的原材料努力使采购价格压到最低。原材料消耗的控制主要就是生产部门必须保证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计量准确,材料部门保证进厂材料验收计量准确。这就要求企业有关部门及岗位人员,必须按制度规定经常进行进厂地磅及生产线的计量校验。只有做到计量准确,才能既保证质量又杜绝材料的跑、冒、滴、漏。
2通过技术控制、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成本
有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在采购混凝土生产原材料时只看价格,而不重视材料的质量。混凝土原材料也存在一个性价比。在达到同等质量、同样混凝土性能的情况下,使用质量好的原材料肯定比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配制出的混凝土质量更稳定、更易控制,其综合成本也较为合理。
如采用颗粒级配不好、含泥量高的砂、石骨料生产混凝土,由于颗粒级配不好,要生产出具有良好和易性的混凝土一般来说就需要增加胶凝材料用量;而含泥量高影响了减水剂的适应性,要达到良好流动性的混凝土同样也要增加减水剂用量。使用价格低的劣质骨料生产混凝土,虽然单看每方混凝土用砂、石料占的成本是降低了,但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增加了胶凝材料及减水剂用量,其最终混凝土成本可能是增加的。况且使用劣质原材料也很难生产出性能优良、质量稳定的混凝土。
只有在符合标准、规范,确保混凝土各项性能达到工程设计、施工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对混凝土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的有效控制、利用,才是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的正确途径。
降低水泥用量,多掺用掺合料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有效手段。但掺合料掺量一定要在标准、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质量要求采取相应掺量,且掺合料各项技术指标一定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现在有个别混凝土生产企业,采用的掺合料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却仍然按很大掺量掺用掺合料,况且目前施工养护条件普遍达不到规范要求,由此造成了混凝土质量的劣化。
混凝土企业可以通过对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直接控制、生产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如生产砂、石料、生产复合掺合料、复配外加剂等。
一个成熟的、质量控制严格、技术水平高的混凝土企业,一定是采用性能优良的原材料,采用最优化的配合比设计,生产出质量优良、成本适宜混凝土产品的企业。混凝土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素之一,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改进质量,无论是改进有形产品(实体产品),还是改进无形产品(服务或工作),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质量成本客观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之中。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
质量成本的投入,既要满足顾客的相对需求,同时又要符合企业增加利润的内在要求,这两个因素互相制约构成了质量成本发展变化的基本矛盾。质量成本并不局限于人们所认知的材料成本。质量成本的范围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预防成本,指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采取预防性措施而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质量预防措施费、质量信息收集整理费、质量培训费、过程质量控制费、质量奖励费等;二是检验成本,指为检验和鉴定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对原材料、半成品、工序或产品的质量检验费、化验费等;三是损失成本,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又可分为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两部分。内部损失是指产品出厂前发生的废次品造成的损失费用,如废品造成的损失:返修、停工损失,减产损失,产品等级下降损失等,外部损失是指产品销售后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另外,质量成本还具有其它一些特点,质量成本投入既包括可用货币计量的资金投入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它投入,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核算和决策。比如,通过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产品的合格率和优等品率提高。减少了损失,也就等于增加了利润;提高了产品质量,对增加利润有积极影响。在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中,既包括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如提高工作报酬、增加奖金、改善作业环境等;也包括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积极影响。
质量与成本是相互影响、相互矛盾的:
(1)过高的追求质量会提高成本;反过来说,质量不合格而进行修复或整改,也必然造成成本上升,最终也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成本控制,应以满足质量为提前,如果产品应该保证的质量都达不到,一方面会发生修复或整改费用,就违背了成本控制的最初目标,另一方面,产品质量都达不到要求,成本控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解决质量和质量成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要提高到满足顾客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标准;其二,要为高质量产品付出相应的质量成本。企业解决好质量和质量成本问题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和利润;反之,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则会降低企业的效益,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同一地区混凝土企业所用原材料质量差别都不大,降低成本的空间较小。要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就得从其他途径抓起,满足质量为前提,做好成本控制,减少浪费,达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最佳状态。
“成本”与“质量”是企业进行生产控制的两大关键指标,片面地追求某一指标,必然导致另一指标的失衡。一直以来,预拌混凝土企业将质量控制在某一水平,通过降低成本,实现“成本”与“质量”的兼得。但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胶凝材料的用量,主要是减少水泥的用量;提高质量,亦不一定要增加成本。预拌混凝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些工作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
(1)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骨料的多样性,通过试验确定几种骨料之间适宜的复掺比例,以优化骨料颗粒级配,提高预拌混凝土质量降低成本;
(2)降低常用胶凝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用量,以适当比例的其他价格较低的矿物掺合料(如石灰石粉)进行取代,在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3)对同价格或价格偏低的水泥、矿物掺合料的化学组成和颗粒级配进行测试,优选水泥、矿物掺合料品种和改善胶凝材料体系的颗粒级配,以提高预拌混凝土质量或降低成本;
(4)建设再生骨料或人工砂生产线,使用再生骨料、人工砂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通过试验优化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在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5)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质量,对于不符合相应技术指标要求的原材料,一律禁止进场,或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优选质量较好的原材料,以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避免因原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
(6)通过采取“绿色生产”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如安装搅拌机节电装置、使用回收水、采用砂石分离机回收骨料等。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预拌混凝土企业可以实现混凝土成本与质量:鱼与熊掌兼得。
混凝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成本与质量控制涉及多个方面。混凝土成本中既包含了与混凝土质量密切关联的质量成本,直观体现在原材料成本上,也包含了对质量影响较小的企业管理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等。
混凝土成本与质量控制过程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做法无可厚非,搅拌站技术部门合理选用原材料,使之满足施工和设计要求又达到最优成本,其对混凝土质量影响最直接,但优化空间有限。相对于质量成本,非质量成本的控制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相对较低,大有可为之处,主要体现在体系管理、环境管理、生产工艺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主力军之一的 “透水混凝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以绿色、功能型在全国各地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由于透水混凝土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决定了其生产方式更适合现场拌制,但现场拌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时代所摈弃的,采用搅拌楼生产、搅拌车运输势在必行。但其也伴随着生产下料缓慢,生产时间长,搅拌车黏罐等问题,混凝土搅拌站承担着巨大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但通过研究改善生产工艺,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因此非质量成本控制的潜力是巨大的。
控制混凝土成本与质量,应合理把握混凝土质量成本与非质量成本。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程序。混凝土的质量作为产品的一种存在形态,其背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程序,并认真严格落实体系、程序内容,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协力合作,更好的加强混凝土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2)加强原材料的进场监控。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混凝土原材料日益匮乏,原材料市场日益混乱,海砂充当河砂使用,粉煤灰、矿渣粉、石粉之类的掺合料“泥沙俱下”。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加强原材料的进场控制尤为重要,搅拌站应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不合格原材料赔偿协议,以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3)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从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上加强质量和成本的控制。针对生产实际问题,解决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诸如透水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下料慢、搅拌车黏罐之类的问题。
(4)加强地域性技术交流。“他山之石”远胜“闭门造车”,通过混凝土协会等组织跨地区进行经验沟通与技术交流,获取不同地区商品混凝土技术和质量控制最新动态。我国地源辽阔,混凝土原材料地区差异性很大,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也是如此,借鉴不同地区的材料特点及相应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结合本地地材特点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5)把握政府动态,研读政府政策。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混凝土搅拌站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长远利益来看,混凝土搅拌站应对混凝土市场具有前瞻性,而不能被动追着市场跑,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加大对特种混凝土研发与试生产,通过完成政府的相关科技项目获得科技奖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税收减免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混凝土的生产成本主要与胶凝材料有关,当其他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确定后,其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质量与胶凝材料成正比例关系(C50 及以上除外)。因此,有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往往采取减少胶凝材料的用量,特别是减少水泥的用量。还有的企业使用品质较差的水泥,套用其他公司的混凝土配合比,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的工程质量事故。
混凝土生产企业应首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20% 以上;必须考虑施工企业不能严格执行规范风险和环境影响因素。如果试配强度等于或稍高于设计强度,按此配比生产的混凝土浇筑到工程中,加上施工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构混凝土的28天强度就很可能达不到设计强度。就必须采取加固补强等措施来达到设计强度,此费用不可小觑。特别对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企业信誉就会急剧下降。
企业的质量信誉好了,成本相对要高一些,但这高出的成本可以通过投标竞价得到补偿。因为质量信誉好的企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顾客宁愿多花一些钱与质量信誉好的企业签订合同,因为这样做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由此看来,信誉好的企业由于质量好,信誉高,承接的任务就多,从而获得的利润就多,甚至远远超过一般企业的数倍。
成本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对象化计算的数额。而质量是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从概念上,可以知道质量需要投入资源,即需要成本,而投入资源的多少又决定着质量的好坏,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能需要很少的代价。混凝土作为一种产品,也遵守成本与质量的统一与矛盾的关系。
在商品混凝土中,如何平衡混凝土成本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做到有得有失的天平原理?从配合比设计的角度论述混凝土成本与质量,鱼和熊掌的关系。
1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与工程部位做到成本与质量的统一
配合比设计其中一项原则就是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首先就要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和施工部位,而不是单纯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一个 C30 混凝土应该是熟悉工程情况后专项进行设计。对于多层和高层的配合比设计,同样是 C30 的混凝土,多层施工部位一般为梁板柱,而高层设计一般为梁板柱墙,相对多层施工难度大大降低。由于高层泵送需要大流动性坍落度,多层施工坍落度要求相对要小一些。实践表明同样 C30 配合比在高层施工回弹混凝土强度一般,而在多层回弹强度偏高,高层碳化也较深,而多层碳化几乎没有。所以对于多层,可以放大水胶比,减少坍落度设计,即用相对较少的胶凝材料一样可以生产满足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对于一些特殊部位要求的混凝土设计,比如屋面或者多阶承台,基本要求为流动性混凝土(100~160mm),只要满足能泵送就足够,在配合比设计中可以降低坍落度设计即较少胶凝材料用量或者大量掺加掺合料,即用相对较少的成本来满足质量的要求。再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可协调施工单位或者甲方,通知设计单位,延长混凝土的龄期为60d,90d 或者120d,满足质量的要求下,降低胶凝材料,从而降低成本。所以对于材料应用工程师来说,熟悉设计,熟悉工程情况,采用较少的胶凝材料,即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一样能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混凝土。
2根据混凝土施工方式和质控手段做到成本与质量的统一
如今的混凝土施工一般采用泵送与非泵送两种混凝土施工方式,而对于非泵送可设计较小的坍落度,即采用相对少胶凝材料设计配合比,做到成本相对低一些。对于质控中,因为服务单位或者被服务单位的原因而剩余的混凝土处理,可设计同标号的砂浆加入混凝土中进行混凝土再生产,或者降低强度等级运送到其他工程,或者做一些低强度等级的预制小构件或者采用砂石分离机分离回收骨料等,都是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而避免浪费,也是一种资源成本的节省。
3研发新材料,做到成本与质量的统一
而如今,混凝土材料日益更新换代,混凝土技术也不断进步,可投入资源开发新材料研究满足质量要求而成本低于常规原材料生产混凝土产品中来。比如采用聚羧酸和机制砂(水洗砂),聚羧酸为三代外加剂,性价比远远高于萘系外加剂,在配合比设计上节省不少,而在质控中可能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或者精细化的管理。而机制砂(水洗砂)在某些地区处在一种推广阶段,价格低廉,但是因为材质和生产质量产品波动大等原因,而不被市场所接受。在实践使用过程中,机制砂(水洗砂)的产品波动可以通过管理资源的投入给予解决,可以通过投入足够的技术人员,严格控制出厂质量,不断需求机制砂的变化规律采用技术管理手段降低产品的波动而达到产品的高质量。虽然需要投入混凝土出厂设备的改造费(制作混凝土下料盛品斗,方便出厂质控),增加高清摄像头等,同时也需要增加技术人员投入,种种投入与用新材料节省的费用相比寥寥无几。虽然市场新材料暂时很难去规范,但是通过管理投入,一样可以达到质量与成本的统一。
尤其在建筑市场转型的时刻,作为技术设计人员思维也要转型,怎么采用最低的成本(降低胶凝材料用量)而达到尽人意的质量。设计思路转型了,想达到“鱼”和“熊掌”兼得,是可以做得到的。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环境保护及绿色经济发展方向成为趋势,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预拌混凝土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潜力巨大,因而出现大量的中小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控制并降低混凝土成本又确保其质量,实现更好的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生存力?这是预拌混凝土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部分生产企业运营情况就预拌混凝土成本及质量控制加以分析。
1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内部质量管理
1.1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抓好员工技能职能,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
1.1.1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受控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受控。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质量检查和资料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网络,严格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做好原材、配合比和试块台账归档、完善混凝土出厂检验和交货检验制度,制订建立部门岗位责任制和人员岗位职责,实行岗位持证上岗制和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完善计量系统和计量定期校验制度,科学实施生产设备的养护、维修、检修和淘汰计划,加强试验室管理,善计量系统的计量定期校验制度,发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内部质量检查机构作用,配备足够的质量检验人员,制订质量事故处置预案。
1.1.2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
首先,财务部门和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设置质量成本,加强质量成本的核算,设立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考核各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质量管理部门根据技术、质量的要求,对质量成本数据提出分析报告和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具体组织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其次,应加强质量损失成本的管理。建立健全预拌混凝土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度,控制企业质量损失源。而对已经发生的质量损失,公司应及时寻找到质量损失成本源,并进行分析质量损失类型和原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和责任处罚,减少损失造成的成本增加,从而实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1.1.3抓好员工技能职能和生产成本的日常控制的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增强成本节约意识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做好质量和成本控制的主体,员工的素质高低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必须掌握和了解混凝土的生产技能,资源上要配全配足必要的技术人员。要舍得花钱,经常性地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和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鼓励员工的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提高全员素质,增强成本节约意识。对生产成本的日常控制,要求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使之增强成本意识,使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时时处处都在与成本打交道,而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任,其实就在自己的肩上。要通过培训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所负的“荣辱与共”的责任感。这种做法对日常的成本控制起到了主观上的作用,同时也是进行责任核算的必要条件。
1.1.4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实行奖罚分明
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人工成本控制,可以促使员工的收入与产量、质量、成本、安全、卫生等综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从而实现多劳多得,奖罚分明,更有利于文明管理。如车队驾驶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安全奖、油耗奖、卫生奖、维修奖、文明奖等组成。通过绩效工资的管理,可以体现风险利益共存。
1.2从严把原材料的进货关,是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立足点
原材料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起着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混凝土的质量对企业的经营和利润起着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要降低总成本,就要下决心从切入点下手,严控原材料质量,从源头上抓起。
控制好采购成本,抓好成本五关“选择关、质量关、匹配关、采供关、检验关”。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并严格抓好有关员工的素质,把好产品入库前的质量、数量关;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财务部设立专门的物价员,定期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广泛的市场价格咨询,坚持货比三家多家的优选原则,对原材料采购的报价进行分析反馈,发现异况及时给予督促纠正;建立严格的采购验货制度,对原材料采购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数量、质量、标准与计划以及报价,通过严格的验收制度进行把关,验收合格的货物,按采购部提供单价,原材料由试验员、材料员二次验货,并做记录;建立严格的报损制度,应该制订严格的设备配件损坏报损制度,按品名、规格、数量填写报损单,报损需由采购部经理鉴定分析后,签字报损;严格控制采购物资的库存量,根据预拌混凝土企业各自的经营运行情况,合理设置各物料库存量的上下限控制指标,库存实现计算机管理,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报警,及时提醒或催眠补货;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配件出入库及领用制度,制订严格的库存管理出入库手续,以及各部门原辅料的领用制度。总之,验收员要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廉洁秉公,确保进厂原材料质量。
1.3加强运输的成本控制
要注意节控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交付过程中运输的花费。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增加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物资消耗,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等。对于物资成本的节控,也应采取一些措施:预拌混凝土产品的交付究竟是采用自行运输还是由外包货运公司运输,两者各有利弊,建议兼顾尽量使用能降低运输成本之策。每车运输数量应尽量达到运输设备的最大运值额度,避免出现重复运输,增加运输成本。加强运输车辆调配,强调运输的安全性,确保运输车辆和人员的安全,严令禁止超载、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违规行为,防止疲劳驾驶造成意外事故,增加企业意外赔偿资金。
2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
(1)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生产,用QC 攻关对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混凝土坍落度质量等进行控制。完善设计数量和实际消耗数量台账,在管理上和项目部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现场运输距离、混凝土量、浇筑部位的难易程度和泵送高度,进行合理的调配,并且安排特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考察并且在浇筑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混凝土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数量也要进行准确的核实,做到与项目部及时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加强技改,倡导绿色混凝土生产,节约成本。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以及水、电、气等公用费用不断上调,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更应关注生产中的噪音、废水、废物、粉尘等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加以改善、利用,从而减少损失,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如采用水循环回用系统降低水耗、对混凝土的残余料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等,对混凝土的残余料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文明生产。
(3)为了达到混凝土质量有保证的同时减少水泥的用量,生产成本降低,需要进行反复的配制、研讨和试验,并且在生产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4)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资源配置和调配趋于均衡合理,先进设备成效率提高,质量返工率下降,工期进度可控了,减少了工程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生产成本。
3改进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降低成本
预拌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部委颁布的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标准要求,并结合本地的地材质量,既要符合标准要求,又要满足客户需求。既能保障产品质量,又能降低产品成本才行。
企业应增预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要敢于科技攻关,改进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从原材料替代品上下功夫,在技术上深究,通过试验和实践,生产出质优成本低的产品。
4注重技术进步,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混凝土生产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技术进步,加大科研投入,努力研究、改进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类技术、工艺。大体积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重要结构部位的混凝土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设计单位要根据施工单位、混凝土生产企业确定的实际混凝土配合比,各施工单位要加强对预拌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研究,改进操作工艺,完善企业标准和工法,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综上可以看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要切实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综合研究,对各种配合比设计、各种原材料、各类掺合料、外加剂的使用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控索、总结出一套正确的使用方法的用量,促进预拌混凝土质量的提高,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控制,通过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和标准、实施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严把混凝土配合比关,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加强技术创新等手段加强内部管理,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成本”与“质量”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提高产品的质量势必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的效益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尽量减少胶凝材料的用量,主要是水泥的用量,而目前“绿色生产”、“低碳生产”的观念也提倡使用低胶凝材料配合比来生产混凝土。但是降低胶凝材料又有可能影响混凝土质量。如何进行成本与质量的控制,做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这“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又如何兼得?
1胶凝材料越低,运营成本越低?
搅拌站运营成本包括主材成本、加工成本、管理成本,三者成本的投入为搅拌站创造运营效益。
胶凝材料总量越低,不一定搅拌站运营成本最低。主材成本过低,导致混凝土质量波动变大,过程控制难度加大,极易导致混凝土离析、堵管、退货。由此造成的混凝土报废、降级处理、罐车油耗上升、泵车故障维修、泵管报废、人工成本增加等加工成本上升;质量风险加大、客户满意度下降、品牌影响力下降等管理成本上升。
综合上述原因,胶凝材料总量需要保持合适的底线,如果一味进行降低,一定会提高搅拌站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搅拌站运营效益。所以应该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保证生产施工顺利的配合比才是成本最低配合比。
2如何降低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控制通过按照一定的原则,从成本占有比、创新、关键点、可控制费用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控制。
下面重点从激励约束机制讨论如何降低管理成本:
基层实际操作员工,诸如材料员、质检员、调度员、机操工、机修工、电工、铲车司机等,是公司管理理念的执行者,这些执行者对于公司规定动作的完成程度,直接决定公司管理成本。基层的执行者更加清楚熟悉自身岗位对于成本的控制作用,比如,不能够定准扣除砂含水,造成手动水泥下料300~500 公斤的现象屡见不鲜,300~500 公斤的成本白白浪费。等等小细节的完成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水平。
混凝土公司应着手通过绩效考核、薪酬调整两项措施对基层实际操作员工进行稳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基层员工切身利益和公司效益进行捆绑,进而从细节入手提高公司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