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瑞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准确解读文本。下面从关键语句的选择谈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上节课所学重点,并朗读回顾。
(师投影出示三句话)
1.“亲手制作的风筝。”
2.“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3.“我自己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三句话)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三句话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结合上下文再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体会。可以在书上进行批注。
(生开始默读并进行批注。结束后开始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对第一句话的理解?
生1:我觉得刘老师很厉害,会做风筝。
生2:我觉得刘老师心灵手巧,居然会做那么多种风筝,太了不起了。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这样一个擅长制作风筝、每年也必定会做很多风筝的刘老师让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爱玩。
生2:喜欢快乐生活。
师:让我们再来说说第二句。你有什么体会?
(生沉默)
师:(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来,大家放声来读一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开始大声朗读,并渐渐有人开始面露喜色)
师:同学们,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生1:不是,我想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
生2:应该还有他想好好教书育人的理想吧?
师:是啊,虽然刘老师的腿脚不方便,但是……
生3: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
师:说得真好。从这句话里,我们又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呢?
生4:虽然他的身体不自由,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师:现在,让我们共读最后一句,然后请一名同学结合上下文来说说他的体会。
(生读句子,谈体会)
【分析与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如果学生在理解课文出现困难时,老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当然,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扎扎实实的朗读来使其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的时候,作为教师,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作家苏叔阳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当初的历史老师,选取了“说病腿”“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来进行叙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刘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特别是关于怀念刘老师放风筝的有关描写,笔调更是深沉细腻而富有感情,用作叙述的文字也更显平平淡淡,这大约是大家写作的特色吧:于平淡之中见真情。但是,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难度。如果直接就把课文抛给学生,让他们去朗读,感悟,说体会,学生可能就无法理解得足够深刻,也许还会摇摆在自己模棱两可的体会中。
所以,对于这种文字看似浅、情感却埋得深的文章,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要充分体现出来。教师要精心选择关键词句,用心引导学生理解。教师所选择的词句要么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关,要么与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有关。比如上文中笔者所选的三句话,它们充分地展示出刘老师那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笔者将这三句话连成一条藤,让学生自己顺着这根藤慢慢读,细细品,最后自然地摸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瓜。这就是课文《理想的风筝》所要传递的内涵:我们的身体可能会不争气,会生病,但是我们的心不会,也不应该生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我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所以,通过笔者的引领,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更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同样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