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分量之重。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这是继2004年度最高科技奖首次空缺后的第二次空缺,并且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一位科学家获得最高科技奖。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为何该奖没颁发给屠呦呦?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表示,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屠呦呦当时也并未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
屠呦呦未获最高科技奖并不奇怪
对于屠呦呦未获奖,有评论认为,这是一个遗憾。而进一步假设,如果这次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单独给予屠呦呦一个人,而是给予青蒿素这项科研成果,本来是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既对科学家进行奖励,又对更多的参与青蒿素项目的科研人员予以补偿。不得不说,这样的遗憾比较应景,但却是缘于对国家最高科技奖缺乏基本的了解,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混为一谈了。而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并不存在奖励给集体的说法。与此同时,事实上,不仅青蒿素发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而且,屠呦呦本人也曾获得一系列个人荣誉。
我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奖励的性质来看,并非因某项科研成果而奖励科学家,而是对科学家的综合评价,类似于终身成就奖,因此获奖的科学家年龄都偏大,平均获奖年龄达82.5岁。虽然舆论呼吁最高科技奖年轻化,但终身成就的奖励价值导向与关注科研成果的奖励价值导向是不同的。舆论常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诺奖比,实际上,我国的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性质与诺奖更相似,都是重视某一科研成果的价值和突破,只是由于获奖项目太多,而使整体含金量不够。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厘清科技奖项的性质、功能,这样舆论也就不会产生混淆和误读了。
最高科技奖空缺未必是憾事
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性看待。一则,在科技人才更迭有序的时代,英雄辈出、大浪淘沙,科技奖励改革也当与时俱进,在革新中跟上中国科技发展的步伐。比如除了政府评奖,学术共同体内部评价机制也当激活。二则,再度空缺也是一种提醒。空缺当然并不意味着“没有”,但也确实是“没有大批领军人物”的意思。这是更高层面的遗憾,或者说,是更高层面的期待。
科研经费连年增长,最高科技奖却空缺,这中间难免让人产生些联想。比如,最近甚嚣尘上的“科研经费6成用于开会出差”的传闻,听起来很招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供的近三年来科技部主要科技计划支出结构表,支出最大的是材料费,占比接近总支出的30%,而会议费和差旅费两项的总和,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中国科研经费连年高速增长,大家、大师却跟不上节奏,民意难免会有些着急。不过,从以往25位获奖科学家来看,无论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显然都与“即期投入”没有立竿见影的关联。科研是水磨的功夫,等待科学家的养成,恐怕亦需水磨的耐性。如果从戒骄戒躁的层面来看,最高科技奖空缺,也许未必是憾事,反倒是鞭策与警醒。对科研秉持最高的敬畏,踏实走好每一步,国家科技奖的初心才会有不被辜负的前程。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