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钰华++史宇佳
如何设计适当的语用点?我们试以同课异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语用点的设计应基于学情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中荷花的姿态美时,两位教师采用“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感受荷花的美丽”的阅读策略,抓住“冒”字运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片段一】画图朗读体会“冒”字的美
师:“冒”的意思是什么?
生:向外透或往上升。
师:谁能读出“冒”的感觉?
(生读)
师:这种快速长就是“冒”。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
(生练读课文,画荷花、荷叶。)
【片段二】 换词联想体会“冒”字的准确性
师: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快速地长。
师:如果这个地方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跳、探、蹦、伸。
师:换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生换词读后交流)
师:观察书中插图,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身姿。
生:她想和风儿一同舞蹈!
生:她想和蜻蜓交朋友!
……
师:动词“冒”将荷花的可爱、美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片段一中朗读和绘画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细问原因,学生对“冒”的理解只停留在字典上的意思,无法想象荷花的生机和活力。绘画这种方式的运用,在这里仅流于形式。片段二中学生在换词、想象、朗读中,层层深入,既达到了对关键词的理解,也初步体会到词语的准确性。这一语言训练符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想象的学情,符合中段词语教学从理解到揣摩的顺序,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可见,准确把握学情,选择恰当的策略,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以生长。
二、语用点的设计应关注年段要求、编者意图、单元目标
在教学人教版四下《文成公主进藏》时,两位教师选取了不同的语用点进行设计。
【片段一】推理扩充
(师引导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后提出问题。)
师:本文讲述的是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多年,那么在这40多年里,又会发生哪些动人的故事呢?请根据课文及自己
上网获取的信息,展开想象,写一写。
(生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
生1:和西藏人民一起培育种子……
生2:和西藏人民一起挖水渠,兴修水利……
生3:让能工巧匠雕刻……兴建庙宇……
【片段二】复述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事件),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呢?用画导学图的办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描述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分清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思考:为何要把文成公主进藏的事写具体?
(3)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说,简洁概括次要事件。请用这样的方法复述故事。
片段二根据单元主题“故事长廊”,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复述故事的能力”,结合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制订了以复述故事为主线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复述故事的方法,同时体会抓重点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样从整体上关注编者意图,关注单元和年段目标,确定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语用”目标,改变了直接到课文中寻找一枝一叶的散点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给予学生整体建构的做法。
三、语用点的设计应关注文体特点
在教学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时,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人物个性。
【片段一】抓细节体会人物个性
师: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是什么?
生:伸着两个指头。
师:但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在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是什么?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生说)
师:通过动作、神情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
……
【片段二】抓文体特点“讽刺”体会人物个性
师:本文是讽刺小说,你从哪里读出了讽刺呢?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你能表演吗?
(生演,师示范;师读生演。)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笑?
生:表演得很夸张。
师:夸张可以加强讽刺的效果。谁来带着这种夸张的表情读?
(生表演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古典讽刺小说,除了具有小说的特点外,还应关注 “古典讽刺小说”的核心要素——讽刺,让学生初步学习讽刺的方法,这也正符合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这一点从片段二的教学中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