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芳
学语文学什么?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西谚有云:“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正如吴忠豪教授在一次评课中提到:语文课要从教师讲的语文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学的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学常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单要关注文本内容,更应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表达本位”取向的阅读教学,能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很好地完成。现以郭蕾老师执教的《恐龙的灭绝》一课为例来谈谈“表达本位”取向的阅读教学。
一、确定表达内容,以学情定目标
教什么往往比怎么教显得更为重要。拿到一篇文章,作为执教者首先思考的就是通过这篇文本要让学生学到哪些语文知识,达到什么语文素养,然后才是达到的途径。我们来看郭蕾老师执教后的思考:“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文学体验的文本占75%~85%,这就导致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上所占比例较大,也就使学生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不会理性思维,学科的偏差会越来越严重。《恐龙的灭绝》刚好是一篇思维含量较重的文本,如何用这样的课文来教语文,让学生学有所获?”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来研读教参上的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很显然,教参中的教学目标重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希望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探究。
教参依据教学目标,从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建议。
有这样一些突出了与文体特征相匹配的阅读建议:
1.本课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朗读课文时,重点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要在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同时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发现与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一些科学小品文需要弄清楚有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研读结论:
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两条建议,虽然教学目标中没有对读此类文本的阅读策略提出要求,但在教学建议中已非常明确地告知了文体特征,并在“读懂”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读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读深入”上也提出了要求——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
我们再来看看郭蕾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1.能关注课文中关键的连接词“但是”“一种”“另一种”“种种”“这些”等,推测课文讲述的内容。
2.初步建立意义句群概念,知道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围绕一种恐龙灭绝的说法在具体写,第4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三种恐龙灭绝的说法。
3.能读懂第2自然段的并列原因句群和第3自然段的连环因果句群。
4.能在意义句群中填句子,提升对连环因果句群的理解。
再看看郭蕾老师制定的教学重点、难点:
能读懂第2自然段的并列原因句群和第3自然段的连环因果句群。
从上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内容是以学情来定的,目标更明确,聚焦在词与句的训练上。前面对词的训练是为概括全文大意服务的,代替了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利于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后面对句子与句群的训练是重点,通过对句子与句群的训练来达到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的目的。
二、确定表达形式,以活动促训练
教师想到的,学生就一定能达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何从“教会”转化到“学会”,这还得花一番工夫。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项新的语文知识,都需要经历“认识—实践—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无论是比较简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复杂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的学习。在《恐龙的灭绝》的教学中,就是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语文活动,将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进行了完美的体现。
1.记忆训练
(1)课件依次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我检测,不出声,伸出手指表示会读这个词。教师观察并记录下学生的自测结果。随机抽查,重点指导大多数学生未掌握的词语。
(2)“《恐龙的灭绝》一课给我们讲述了几种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请用手势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言进行简化,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并在板书的过程中强化书写。(板书:严寒、撞击、偷蛋、传染病、只孵雄性龙)
以上的训练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又是对概括能力的一种训练。从“不出声地看”到“伸出手指记忆”,再到对5个词语的概括,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整个过程全是学生参与,教师只是课堂的旁观者与引导者。
2.句子训练
教学中,郭蕾老师没有过多纠缠内容,而是直接引领学生探索言语秘密,发现言语规律,体验语文魅力。“小朋友,其实最想让我们快速读懂文章的是谁,你知道吗?”“作者常常会在课文中隐藏一些关键和奇妙的词,帮助你快速地读懂课文内容。如果你找不到这些秘密的词,你就是个笨读者。(师笑)快来找找,你们看,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开始,每一段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找到了吗?”“秘密是‘说法前面的那个词,找到了吗?找到了你就具有成为最棒读者的潜质。”一句话就将学生引导进抓关键词“一种、另一种、种种、这些”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中,并告知这也是写作的秘诀。
(1)探究第一种说法。(一种)
一种说法是: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不像蛇与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加上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消失了。
统领问题:“严寒怎么会造成恐龙的灭绝呢?”(生读后回答)“现在我要把你们说的写下来,应该写些什么词呢?谁来帮帮我?举手的只有四个,说明这个问题有点难,给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举手的小朋友悄悄把手放下,给点时间让大家思考。”(生讨论,小声读文。)“现在能帮老师的孩子举手示意一下。比之前多了,说明你们有进步。”(请生回答)
生1:第一个词是“皮毛”,第二个词是“冬眠”。
生2:老师,我有话要说。
师:好,你与他对话。
生2:请问邓成元,冬眠是谁冬眠?是冬眠还是不冬眠?皮毛是谁的皮毛?
生1:是恐龙不冬眠,它没有皮毛。
……
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准确。抓住了关键词“没皮毛、严寒、不冬眠”。
师:谁能看着关键词,说说恐龙灭绝的第一种说法?
生: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严寒,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不像蛇和乌龟一样借助冬眠来躲避寒冷,由于地球十分严寒,恐龙就渐渐灭绝了。
师:现在加点难度,先说皮毛,再说冬眠。敢不敢?
生:有一段时间,地球上变得十分严寒,由于恐龙没有皮毛,不能借助皮毛来躲避寒冷,再加上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就渐渐消失了。
师:再加大难度,调换一下顺序,敢不敢挑战?
生:意思是先说皮毛,再说冬眠,最后说严寒?
师:敢不敢?
生:因为恐龙没有皮毛,而且也没有冬眠的习惯,这段时间,地球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所以恐龙就渐渐地灭绝了。
……
学生的回答不再是文本中的语言,创造性地生成了很多语言。学生在一次次对话中,言语形式得到充分体验。此时,教师再来总结:“孩子们,这段文字中的三个原因是同等重要,所以调过去、换过来都可以说。”这样一引导,并列句群的概念也就渗透出来了。“另一段文字也是这样吗?”郭蕾老师趁热打铁,马上抛出下一个问题。
(2)探究第二种说法。(另一种)
师:这段文字你能读好就请你保管。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短语发给大家,让大家试着朗读。请拿到短语的小朋友上黑板,相邻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提问。
如:食肉类恐龙是怎么死去的?拿到纸条的小朋友回答问题,继续追问。问问题、回答、追问、再回答,并在问与答中及时调整站位,最后得出调整好的顺序。
①行星撞地球 ⑤尘埃遮住太阳 ②没有光照 ④植物枯萎死亡 ⑥食植物的恐龙相继死去 ③食肉类恐龙死去
然后请小朋友们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说话练习。继续追问: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短语,行不行,为什么?如果不能去,换一个行不行?
大量的语言训练,言语形式的体验,没有教师的繁琐讲解,学生对此段的语言逻辑顺序已烂熟于心。第一种原因换来换去说,第二种原因不能漏掉一个、不能换掉一个,是一个串着一个的原因。此处虽然没有连环句群的概念,但相信连环句群的概念已成功地渗透在孩子们的大脑里了。孩子们的理性思维也在这一步步追问中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3)探究第三种说法。(种种)
有了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现在应该是总结与迁移的时候了。郭蕾老师先小结今天学到的思维方式——追问,并要求学生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探究其他的关于恐龙灭绝的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更大尺度地放手。在此环节中,郭蕾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4个句子:①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②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③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开始出现显花植物。④哺乳类动物能通过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小组里用追问的方式,结合前面的学习将这些句子进行排序,从而探究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从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我们不难看出执教者明白要教什么,在执教的过程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给足了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个个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这样的习得是深刻的,不容易忘记的。
三、 确定学习方法,以思维促能力
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认为,依据学习的本质,语文学习方法应分三大类:阅读型学习方法、思维型学习方法、操作型学习方法。阅读型学习方法,指读书和与读书有关的一些方法。读书的方法有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熟读法等;与读书有关的方法,如做读书笔记、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和预习法等。思维型学习方法大致有四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比较学习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操作型学习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恐龙的灭绝》主要教给学生思维型的学习方法。在“一种”(也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教师让学生相互提问并试着用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然后再追问,再回答,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另一种”(第3自然段)时,将第2、3自然段进行比较,前者词语顺序可以调换,后者却不行,因为第二种原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师的这些方法的渗透巧妙地与一个个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促进了理性思维的思考。
“表达本位”取向的阅读教学,改变了依问题找答案的教学范式,转换成利用文本,以一个个语文活动为载体,把学生从千万次问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活学活用中体悟语言情趣,深化阅读理解。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