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慧
Adora Cheung正在去机场的路上。3月底她匆忙赶回硅谷,为了参加演示日(Y Combinator Demo Day),现在她又要回北京了。在此之前,这个在中国香港出生、美国长大,会讲一点中文的硅谷创业者在北京住了近6个月,她特别强调自己并非是去北京出差,而是搬去了北京住,目的是为她担任合伙人的Y Combinator(以下简称YC)进入中国做准备。
3月初,Cheung公开告诉媒体,她现在正在中国工作,是YC进入中国的负责人。
更准确地说,这个硅谷最知名的孵化器打算从中国招募更多的创业公司,去硅谷山景城参加每年两次(分为冬、夏训练营)、每次为期3个月的“孵化”,进而让它们成为YC以及硅谷投资人的投资对象之一。
这是YC的经典孵化模式—创业者填写申请、面试,全部通过后到硅谷工作3个月,Demo Day则像是毕业典礼,结束后YC会帮助创业公司融资。
这个2005年在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家里成立的创业孵化器原本是一个类似夏令营的创业活动,程序员出身的格雷厄姆最初是想帮助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创业。后来这种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从创业方法论到融资、市场发展的孵化器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YC也因为给创业者的融资提供了实际帮助,特别是在2008年至2009年先后孵化出Airbnb、Dropbox等硅谷知名创业公司,成为硅谷的创业贵族学校。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你能听到不少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说,他们自己去找投资人不一定会得到回复,但如果加上“YC”这个标签,对方的态度可能会立刻转变。
类似的硅谷孵化器不少,但YC是其中最出名和特别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每年的Demo Day上你都能看到包括Ron Conway、Ashton Kutcher和红杉资本、Andreessen Horowitz等硅谷最知名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也是因为这个圈子的保守—相比其他孵化器频繁去美国以外的地区招募创业公司,YC几乎从不离开硅谷本土宣传自己。创始人格雷厄姆被视为硅谷精英创业的推崇者,他的文集被整理成书—《黑客与画家》,他个人在硅谷甚至被推崇为硅谷创业教父。
现在它准备针对中国创业者做些特别的事情了。
“我知道YC一直有到中国来的打算,以前有合伙人跟我们讲过中国的创业环境,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负责人。去年秋天我正好有时间,就让我来了。”Cheun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她是Homejoy的联合创始人兼CEO。Homejoy是硅谷曾经红极一时的按需家政服务公司,因经营问题在2015年7月宣布关闭。Homejoy也是YC的孵化项目之一,Cheung从2013年开始担任YC的兼职合伙人。在斯坦福大学与YC联合制作的在线创业课社区,你还能找到她的讲座。
根据Cheung的介绍,YC还没有在中国设立办公室,暂时也不打算引进中国的资本合伙人。“很多人认为YC是个偏向美国本土创业者的孵化器,我现阶段的任务就是了解中国的创业者,并让他们知道YC开放的态度,希望吸纳更多中国的创业者。”Cheung说。
在经典的孵化模式基础上,现在YC针对中国创业者设立了两种参与方式,即YC Core和YC Fellowship。前者仍然是邀请创业者去硅谷3个月,毕业后创业者可以选择返回中国。后者则是一个远程项目,为期8周,入选团队不必去硅谷,YC会提供线上辅导和一位有针对性的创业导师。
在投资方面,YC仍然会延续向入选公司投资1.2万美元、占股7%的传统。
对正在扩张中的YC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其投资组中创业公司的数量,而中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 一。
2014年2月,向来喜欢写博客的格雷厄姆在自己的博客上宣布不再担任YC的负责人,同时宣布由Sam Altman接任自己的职位,带领YC扩张。Altman是个身材瘦削、语速极快的创业者兼投资人,也是格雷厄姆最早的学生—2005年的“YC夏令营”里的移动社交应用Loopt就是他创办的。
当时格雷厄姆说YC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0倍。事实的确如此。2009年,YC全年入选公司只有38家,到2013年时扩张为89家,而在最近结束的2016年冬季训练营里,共有126家公司入选。
这些公司并不都是美国本土团队。在每年定期在硅谷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行的Demo Day上,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创业者。其中包括来自巴西、印度,以及中国的团队。对这些团队来说,YC可能是体验硅谷式创业、融入硅谷创投圈子最直接有效的选择。
Cheung曾经负责指导的印度创业公司ClearTax可能是个好例子。这个印度公司在2014年申请YC的孵化项目之前已经成立了3年,由于想要获得印度市场以外的资源以便海外扩张,它申请了YC。
“对任何一个想要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获得硅谷的资源,或者想学习创业方法论的初创公司来说,YC都是最好的选择。”Cheung在回答关于创业者能从YC得到什么的问题时这么说道。
从2013年开始已经陆续有中国创业者出现在YC的训练营里,包括最早(2013年)帮助人们做移动端网站的建站工具Strikingly、企业级移动通讯工具TeamNote,以及最近一期里的聊天式邮件应用简信(MailTime)等公司。
根据简信创始人之一黄何介绍,YC对简信最大的帮助就是助其进入硅谷本地的创业圈子。今年的冬季训练营是简信第三次申请YC,在这之前,简信已经在旧金山拥有办公室,并且完成了共计305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入选YC之后,由于原先的导师请假,简信在分组时被临时安排给了YC的另一个合伙人,Paul Buchheit,这位如今YC的负责人之一创造了Gmail,Google那句著名的“Dont be evil”正是他提出来的。而在Demo Day结束之后,黄何收到了一大批硅谷最知名的投资公司的邀请,想和他们谈谈今后融资的事情。
“YC会给入选公司定下每周的增长目标,导师会帮你找出增长的途径,如果需要合作伙伴,YC也会帮忙介绍,而这些导师基本上都是在硅谷比较有名的人,你几乎可以通过他们认识所有人。”黄何说。
这里也涉及到YC最出名的“校友网络”。根据《第一财经周刊》的了解,YC内部有一套线上系统,初创公司一旦入选就如同进入了一所大学,会得到系统内的邮箱账号,可以发帖,也能在里面找到曾经进入YC的所有公司及其联系方式,这些公司在进入YC的时候都默认接受“无偿帮助校友”的原则。由于曾经走出过Airbnb和Dropbox这些已经成为硅谷独角兽的公司,这个内部的人际关系网是除了导师最吸引创业者的地方。
至于如何申请YC以及3个月如何度过,Cheung说除了YC的网站,在最近截止的夏季训练营申请中,YC还为中国创业者开通了微信报名通道。目前来看,中国的创业者仍然需要以传统方式申请。
所谓传统的申请方式,即先通过YC官方填写申请。如果通过,会接到面试通知。YC要求所有面试者前往YC位于硅谷山景城的办公室参加面试,你听过的那个著名的Airbnb创始人在面试结束后给格雷厄姆送了一盒麦片打动了他,从而获得录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办公室里。
YC要求全球各地的创业者到山景城面试,但实际上面试只有10分钟左右。黄何回忆说,面试官会连续问一些问题,例如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往增长数据、商业模式等,根据创业者的回答来决定是否录取。
如果被录取,创业者需要在硅谷住上3个月。YC的惯例是不需要每天都去办公室,但要参加每周二的聚餐、保证每周与导师见面的办公时间,直到最后的Demo Day。其中每周二的聚餐由于总会邀请硅谷知名创业者,如伊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等人来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并且要求所有参与者保密而显得更有价值。“因为大家都默认保密,所以他们会来讲一些你在外面听不到的事情。”黄何说。
然而这个看上去很美好的创业学校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硅谷和中国,两个市场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在消费者产品方面,对中国创业者来说,在申请YC以前必须考虑的是,是否有必要在硅谷花费3个月并让出7%的股权。
Adora Cheung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她说目前她个人更倾向于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方面的项目。另一方面,她谈到YC这些年来孵化的创业公司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已经明显少于过去,“我们看重项目,但同时也是在寻找优秀的创业者。”
在硅谷,YC的校友网络可能发挥着类似常春藤盟校的“兄弟会”的作用,但除了在美国融资,对于中国本土公司来说,在YC孵化3个月后回国,硅谷的这些人脉资源的价值可能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有帮助。
“这个校友网络确实是对在美国的公司更有用,不过现在如果我们可以从中国招募更多的创业者,那也可以建立一个YC在中国的校友网络。”Cheung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YC以前,硅谷已经有孵化器或创业训练营活跃于中国,同样采取让中国创业者到硅谷孵化项目并对其投资的模式。例如同样在硅谷山景城的500 Startups在2013年2月就宣布了大中华区合伙人;由硅谷知名投资人Tim Draper创办的创业英雄学校Draper University看上去是招募高中生、大学生去硅谷创业,但实际上也有不少中国的创业者报名申请。
对这些同样看好中国创业公司的硅谷孵化器,Cheung说YC在硅谷的影响力和校友网络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非常有价值,现在她尚处于了解中国创业者的阶段,未来会有更多的YC合伙人来到中国,也有为中国创业者调整面试流程的可能。“没有人知道绝对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一切都要靠我们慢慢摸索。”
住在北京的这半年里,依靠朋友介绍,她已经见了不少创业者,每天都过着“上午做研究、下午见创业者”的生活,也试用了不少本地服务产品,包括O2O和北京本地的打车服务。“我觉得中国创业者做出来的很多产品都很了不起,只有住在这里才能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