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阳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辽宁鞍山114039)
庆年家庭农场项目区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宋佳阳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辽宁鞍山114039)
庆年家庭农场项目区受自然条件、设施条件、技术条件等诸多不利影响,适合的作物种类以玉米为主,抗旱能力差,种植品种单一,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作物产量随降雨多少及时空分配差异较大。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由此提高了该区的经济效益并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生态环境;项目区
庆年家庭农场地处辽宁省阜蒙县北部的于寺镇官营子村,西接北票市,北邻内蒙古奈曼旗,东连大五家子镇,南与紫都台镇、化石戈镇接壤。农场现有谷物种植面积933.33hm2,暖棚133.33hm2,林木和林下经济作物200hm2,另有苗圃3.33hm2。
2013年为解决干旱缺水打机井80眼,发展玉米膜下滴灌933.33hm2,每亩可增产200kg。以代耕、转包、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933.33hm2。农场建设目前总投资达到718万元。建设面积为10005m2的晾晒场,主体层面为水泥;建设长117m、宽14m、高4.5m粮食存储库1个,年存储粮食5159.7t;修建铁岭力达有限公司生产的日产烘干粮300t的烘干塔1座。烘干后的玉米有专人负责运往锦州港,销往南方饲料厂,每年运销量达到3万t,形成完全统一的自产自销模式。
庆年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场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问题,本着“科学发展,扩大面积,增加效益,解决劳动力”的原则,庆年家庭农场制定五年发展规划:2013年现有流转土地1333.33hm2,其中玉米933.33hm2,暖棚133.33hm2,烤烟66.67hm2,林木和林下药材200hm2;规划五年内农场土地流转面积,每年增加333.33hm2,至2018年达到2666.67hm2。其中玉米膜下滴灌面积2066.67hm2,暖棚266.67hm2,林下药材333.33hm2。
经济效益玉米2066.67hm2,每hm2效益3000元,预计产值620万元,经济林333.33hm2,每年经济效益500万元,预计每年收入1120万元。
2.1项目内容
本次项目在于寺镇官营子村建设133.33hm2高标准农田,集中发展优质高产玉米,全部实施滴灌。
2.2项目标准
(1)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3)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标牌。标识标牌设置应当统一、规范、实用,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护运营、监督举报等基本信息。
3.1水资源
根据《辽宁省水资源评价(2005年)》成果,阜蒙县面积6284km2,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64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1.55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1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05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水量充足。
项目区总面积28km2,采用面积比法计算,项目区水资源总量(P=85%)为238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155.82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5.6万m3,地表水可利用量34.02万m3,地下水资源量162.4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121.8万m3。
3.2水利措施
(1)新打机电井12眼,配备水泵12台套。
(2)为项目区133.33hm2农田铺设地面滴灌管网。
(3)架设高压线1.85km,敷设低压线4.58km,安装S13-80变压器3台套。
根据项目区水源情况主要以地下水为主,综合考虑,适宜打井抽水进行灌溉,考虑当地实际电力运用情况,抽水动力设备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方便灵活,管理简单。根据当地多年经验,深井内径400mm,井壁管采用壁厚35mm钢筋混凝土管制作,滤水管采用钢筋笼包裹滤水纱布制作,底板焊接封死,井深100m,出水量保证在20m3/h。
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5%。滴喷工程建成后,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根据项目区水源、地形、当地实际运行方式,灌溉方式采用滴灌系统。本次设计选取12号井进行典型设计,地块面积8.47hm2,水源为新打机电井,井深100m,单井出水量最低20m3/h,水质符合滴灌规范要求,适宜发展滴灌。
经计算该井可控制灌溉面积15.8hm2,但为了保证水源长久发挥效益,根据多年该地域水资源的变化和地块实际情况,典型地块控制灌溉面积8.47hm2,满足灌溉要求。
从水源地向地块内布置一条干管,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干管长230m;在干管尾端分出8条分干管,总长1050m;支管与干管或分干管垂直布置,支管间距不超过80m,受地形限制,每条支管长36~50m,共37条支管,支管总长1580m,支管多为双向控制;滴灌带沿玉米种植方向布置,滴灌带单向铺设最长35m,最短5m,滴灌带间距1.2m,共需滴灌带2633根,总长71120m。
滴灌带选用迷宫式,滴孔流量1.38L/h,滴孔间距为0.3m。
4.1经济效益
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实施后,通过种植优良品种,粮食产量不仅得到了保障而且得到大幅提高,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效益。
(1)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面积133.33hm2,主要种植玉米,每hm2产量7500kg,133.33hm2玉米总产量100万kg。通过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每hm2增加玉米产量2550kg,133.33hm2玉米总产量为134万kg,增产34万kg。
(2)项目区新增农业产值。每kg玉米2元,项目建成后,133.33hm2玉米总产值268万元,新增总产值68万元。
(3)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项目实施后,年产粮食134万kg,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为268万元,生产总成本为92万元,纯收入为176万元;开发治理前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为200万元,生产总成本为88万元,纯收入为112万元。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为64万元。
(4)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项目区农民增收总额为64万元,0.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带动周边种植户,项目区农业总人口2240人,人均增加纯收入285.7元。
4.2盈利能力分析
4.2.1评价依据
(1)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并按照国家、省及市有关法规、政策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本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
(2)本项目计算期15a,建设期1a,生产经营期15a(第1a建设与生产同步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完成后次年就可达产。
(3)财务基准收益率取6%。(4)基准投资回收期取6a。
4.2.2流动资金需要量
本项目玉米的生产成本为92万元,年周转次数为2.67,需要流动资金34.46万元。
4.2.3固定资产余值
项目建成后,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63.4万元,预计残值率为5%,按照综合折旧率法计算,项目末期固定资产余值为13.17万元。
5.1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133.33hm2,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33.33hm2。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供和积累经验;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内耕地集中连片,能够为高产农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并为今后实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大幅增加粮食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其他地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一个显著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能够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长久、深入、顺利发展。
5.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是以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排涝、机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防止项目区泄洪,排涝问题,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强土壤肥力和抗灾能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项目建成稳定投产后,项目区作物常年轮作换茬生产,表土植被恢复,地表常绿,土地侵蚀能力降低,大力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改变项目区农田气候,对推进农村建设起到积极有利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但工程在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在空气、水化学等方面对环境有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远远大于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可减免和改善的。从环境角度分析,未发现制约工程建设的重大环境影响,且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应早日组织设施。
[1]杨大卓.大石桥市节水增粮项目效益分析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3).
[2]张艳丽.节水增粮工程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4).
[3]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02).
S28
B
1008-1305(2016)03-0114-03
10.3969/j.issn.1008-1305.2016.03.043
2016-04-02
宋佳阳(1984年—),女,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