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泓 安 娜 刘维娜 何 伟
(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构建探讨★
刘启泓 安 娜 刘维娜 何 伟
(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背景,并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以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对应用型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距离比较理想的目标还差强人意。根据当今建筑设计机构对人才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探讨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今重要的话题[1]。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特色培养中要重点突出多样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培养[2]。笔者通过大量调研,结合在西安培华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在本文中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发表一些管窥之见,供大家参考。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通过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兼具技术与艺术基本理论素养、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坚持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综合能力为本位,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1.1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
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狭隘的“建筑设计”,而应提倡将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诸如绿色生态、美学、哲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列入限选、自选类课程,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次,应及时补充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等教学内容,如响应住建部大力提倡推广BIM相关软件的号召,本校建筑系开设了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三维建模及参数化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以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陈旧、片面,毕业后难以适应现今实际工程需求的缺陷。
2)改变目前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且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程度滞后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往往会带来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相对隔离、相互间整合不够的后果,导致学生不能建立系统的技术概念,毕业后面对实际工程时,由于对结构、设备、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大技术类课程的比重,并通过生产实习和实践训练克服上述弊病。
3)高年级应开设与“职业建筑师”有关内容的课程。
将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等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内容介绍,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致出现因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掌握了一些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但难以适应当前建筑市场需求的状况。
4)加强施工图设计内容的教学。
应用技术型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应主要担负施工图设计工作,因此必须熟悉设计规范,并与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密切配合,但在校期间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这些技术环节的训练较为薄弱,加上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多数人缺乏实践经验,必须在就业单位进一步学习,“磨合期”往往较长,才能真正胜任工作,这也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且最为不满之处,笔者认为应在在校学习期间强化此方面内容的训练。
1.2 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结构的改革
对于技术类课程,可借鉴国内成功的“职业教育”理论,提倡教学内容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即所谓“过程性知识”)为主、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即所谓“陈述性知识”)为辅,而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成所谓“串行结构”。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如按照设计工作过程中所需具体技能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就能够较理想地达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可谓“事半功倍”[3]。
在教学内容的序化结构改变为“串行结构”后,可以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未来承担实际工作的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怎样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打破为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来选择教学内容与授课顺序的传统,而是考虑将来参加工作时“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常用的内容干脆不讲,并补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技巧、经验等等内容,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程教学时间,使学生学到真正能“实战”的“本事”,这将是此种序化结构改革所蕴含的“革命性变化”。笔者在本校建筑系开设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地应用了序化结构改革的做法,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效果,使本系毕业生在计算机绘图能力方面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旦参加工作就立即能“上手”,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评价。
1.3 设计综合能力培养
在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中,应着重注意设计综合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了解建筑工程从设计到竣工所要经历的大量工作程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技能”应该采取更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此应重视学生自主性认知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建筑,去亲身体会建筑的造型与应具备的功能、所在场地的环境条件、有关技术手段等的联系,从而去认知建筑创造的源泉,使学生了解实际上建筑形式是设计诸因素综合的结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关于空间比例与尺度、流线的顺畅、形体处理等基本美学素养的能力。
长期以来一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大多是以表现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自身的专业课程联系较弱,对学生形成“设计意识”没有太大帮助。为此,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应该强调以“空间意识”的建立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通过制作模型等可描述的、具有可操作性、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以根深蒂固的“空间意识”为主的建筑“设计意识”。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引导学生确立扎实全面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概念。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在设计工作中,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对整个建筑工程各个专业有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权衡协调各专业间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可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1)毕业设计可采用“真题设计”形式,选题应来源于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课题。
通常因时间短促,可以在真题的基础上,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一定修正,然后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并进行“假做”。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他们查阅资料、实地勘测等本领,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从而提高设计水平。
2)课程设计可安排成“课堂实训”与“课外实习”相结合、个人方案设计与小组设计分阶段进行,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例如,对高层商业综合体、文化馆(图书馆)等建筑的课程设计以探索性设计训练为主,可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综合把握和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领域有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有关规划、设计单位及房地产公司等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本校建筑系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实习基地开展“就业见习行动”,聘请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来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使学生在对社会的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就业的选择等方面获益良多。
4)注意培养学生社会调研能力。
通过社会调研,可使学生走出校门,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环境链接起来,从而拓展他们分析、研究建筑设计问题的视野。为此,本校建筑系已在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分量较重的调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课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积极进行调研,并对积极参与课题调研的学生,在最终成绩评定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加分。
5)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
本校建筑系每年均举办“建筑日”展览活动,展示、宣传学生的创新性设计成果,同时也锻炼了参加此项活动学生们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历年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种建筑设计大赛以及本系组织的快速设计训练等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1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以工作情景为支撑,将建筑设计单位的“职场文化”环境引入课堂作为专业教育的环境。教学中还应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采风、设计调研、日常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之间的衔接,让实践与理论形成体系化,培养学生有特色的实践能力。教学场所也应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场所转换。
3.2 遵循互动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打破常规(即“老师满堂讲,学生带着耳朵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进行快速的思维训练。如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活动性因素,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关教学活动,诸如学生间互动的上计算机操作演示、课堂讨论、模型制作、调研心得交流演讲等,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对学习方法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建议,让学生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获取结论,增长才干。另外,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认知的个性特点去实施教学活动。本校建筑系开设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课程,本来就应密切结合工程实践,操作性很强,教师选择本课程教学的一些重要环节,在讲解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后,挑选几位绘图速度快且有一定特色的学生上台“讲课”和上机演示,老师再对其讲解及操作的内容做“讲评”,全体学生再进行课堂讨论,这种做法被称作“模拟课堂”,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也收到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点出发,针对培养能满足现今社会需求的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的目标,探讨了建筑设计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所述有关课程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建议,不仅参考借鉴了许多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而且许多内容也是本校建筑学专业正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体会,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希望与大家加强交流,不妥之处,请不吝指正。
[1] 田韫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96-197.
[2] 董 黎.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0(7):147-148.
[3]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65-66.
[4] 王少伶,隋杰礼.建筑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111-112.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nnovation system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Liu Qihong An Na Liu Weina He Wei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Human Settlements and Engineering School,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710125,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employment oriented, taking the market as the background, an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nnov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design talents had soli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curriculum innovation system, teaching method
1009-6825(2016)34-0218-03
2016-09-23★: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PHY1534)
刘启泓(1980- ),男,硕士,工程师; 安 娜(1978- ),女,硕士,讲师; 刘维娜(1981- ),女,讲师; 何 伟(1987- ),女,硕士,助教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