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有间

2016-04-07 01:14陈蔚文
读者·原创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晚归女友丈夫

文_陈蔚文



亲密有间

文_陈蔚文

(一)

女友从北方打来电话,说起自己的父母,一如既往地苦恼。她刚和父母闹了矛盾,起因是中午她丈夫去接上兴趣班的女儿时,比预计时间晚了半个小时还没到家。父母便开始在餐桌上唠叨,说这么久没回来,谁知道上哪儿了。女友说:“能上哪儿,大概在路上去买东西或堵车了呗。”

“怎么可能堵车?这是周末,又不是上班时间!”她父亲生气地说。

女友无话,堵车和上班时间没有必然关系啊,再说丈夫是成年人,有事会打电话,父母也未等他吃饭,丈夫的晚归并没耽误他们正常用餐,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呢?女友也是个急脾气,争辩了几句,父亲更火了,从女婿的晚归说到女婿家的各种不是,不管是在物质付出还是帮带孩子上,都远不及谁谁谁的亲家。末了,他说:“这倒不是我们计较,实在是他们家太不明事理。”

“这倒不是我们计较”—可这明明就是计较。女友说,他们不是不知道,时常这样说对她和丈夫的关系会有不良影响,可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常当着她的面指责亲家。

手机响了,是丈夫打来的,果然是堵车,说路上遇到一起交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女友转告了父母,但这并没让父亲消气,反而让他更恼火—他心疼外孙女这么晚还被堵在路上没吃饭,他说:“早让他骑电动车去,他非开车,这下好了吧。”

这顿饭,女友吃得不是滋味,憋了一腔怒气。不过就是丈夫晚归些,就能扯出这些不快。若搁别人家,这是个事儿吗?

女友在电话里叹了口气,这口气中包含着她难以言尽的憋屈。一直以来,她与父母的关系就不佳,总为一点儿小事就吵起来,互不相让,经常不欢而散。

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一直跟她生活在一起,帮她料理家事,照顾孩子,她承认父母很辛苦,可她更希望与他们分开住。

“你知道那种帮衬也是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吗?”是的,这不仅仅是女友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这也是许许多多中国家庭的境况—一方面是父母巨细无遗的操心与付出,另一方面,伴随付出的是喋喋不休的抱怨、责备与失落。

年深月久的纠缠中藏着无解的疲惫。

(二)

今年在美国进修时,在一节公共关系课上,我向金发美女老师提了个问题,问她和父母或者公婆是否会分担对方生活里的许多事。美女老师说:“No.”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也有各自解决问题的方式,平时他们会相互走动,但仍保持必要的距离。

零距离,这大概是中国家庭的相处模式,唯有零距离才能表达彼此间的“亲密”。“亲密无间”这个出自《汉书·萧望之传赞》的词语充分说明了“中国式亲人”的关系。

彼此记挂、付出,也彼此消耗、折磨,彼此都怀着“我已经做得够可以了,你还要怎样”的委屈。一次次争吵,一次次和解,然后是再吵、再和解,这样的相处模式使生活布满或大或小的烦恼,这些烦恼要不了人命,却使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下降了若干百分点。

我和父母也有着经年累月的磕碰,常为一些琐事而争执。这些争执背后是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这些经历之上衍生的理念与价值观。它们深植于生活经历的土壤,有着深厚的根系,不可轻易动摇。

换句话说,谁也难以改变谁,而矛盾的核心往往是大家都试图改变对方。这种试图贯穿了一辈子,也就有了一辈子的争执。

这大概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亲情:纠缠至深,爱与怨都如此。

看似是爱,但双方都不满意,双方都觉得对方令人失望、不知好歹,比如电话那头的女友—她一直是她父母的生活中心,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她,这也成为他们抱怨的底气,女友若没顺着他们的心意,在他们看来就是“不领情”。

这看似殷切无私的“爱”,对女友来说,却是不能承受之重。

(三)

与我合作过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有些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根本没能力爱。在如何去爱子女的心智能力上,他们也许只有5岁或10岁。他们自己还是个一直没学会爱的孩子。”爱孩子听上去是天性,无须学习,但事实是,“纯天然”的爱常夹着杂质,会造成伤害。

最好的爱,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或物质的赠予,更是令对方心灵自洽,感到人生踏实,无论碰上什么事,会有自己最需要的那一种支持。这就需要“亲密有间”。

距离原本是保持良性情感的必要条件。不仅是地理距离,情感关系中的距离感同样重要。父母与子女未尝不是一种社交关系,如果按正常的社交规则,彼此都多一些尊重、理解,而不是以爱为名的命令、指责,双方会相处得更融洽。

(四)

曾读到一首卓别林的诗,《当我开始爱自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不论是饮食和人,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从前我把这叫作“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球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命运”!

既然这就是命运,在现有的无法选择的条件下,先真正爱自己吧—包括接受“这就是我的父母”这一事实。他们爱唠叨、勤俭、有脾气,固执得像头牛,常说些自己特别不爱听的话,但同时,“我的父母”也是在我遇到困难时最先替我着急的那个,是可以无条件把自己当作薪烛,为儿女发出光热的那个。

似乎是不能要求更多了,要求也白搭,父母没法选择,唯一可选择的是你对他们的担当,或者说担待,哪怕有时角色颠倒—像当年他们包办你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一样,现在你要包办他们的晚年了。只是,你不能再以他们当年“纯天然”的性子去包办,“得更高级,有智慧在里头”。

不争论,尽量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理解不了,尽量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有所回应,有所不回应,有时不妨和他们打打马虎眼儿;多想想他们的话里是否有值得你重视的东西,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你可能不喜欢;铭记老了的父母是另一种任性的孩子;别觉得除了你家,别家都跟广告里一样一团祥和,事实是,关起门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把以往的不快计入今天再找不痛快,历史该忘时还得忘,倘若一定要记,记那些让你耳热鼻酸的感人场景吧。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智慧。

图/孙岳

猜你喜欢
晚归女友丈夫
套路
其实我也是一只鸟
傍晚
安慰
山村晚归
想你
守望中的妈妈
哈里的新女友!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