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花皮瓜
单身汉斯科特
文_花皮瓜
电话里声音一响起,我就听出来了,是斯科特。
第一次见到斯科特是在前年冬天,我去盐湖城出差。我先生怕我一个人去保守的摩门教腹地寂寞,特地给他的老朋友斯科特发邮件,问他有没有空陪我去滑雪。关于这个人,他只给了我如下信息:50岁左右,单身,喜欢户外运动。临走时他还补充了一句:“我们是老朋友了,你可以问他任何问题。”可我还没见到他,就被他的犹他口音打败了—那时我刚来美国不到半年,听播音员说话也要竖起耳朵,他在电话里一张嘴,我只好不断地说“pardon me”。那天手机信号又不好,他也听不明白我说什么,不断地说“What's that”。那个“that”从平地跳得老高,我俩说话气势汹汹,像吵架。
打完电话的第二天早上,我在酒店大堂等斯科特来接我去滑雪。这时,一个穿海蓝色抓绒衣的年轻人一脚跨进大堂,冲着我招手。等他走近,我才看出来,这人有40多岁了。他开口招呼我,我才不情愿地承认,这就是电话里那个满口犹他口音的斯科特。
斯科特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他不是个开皮卡车、留大胡子的中年摩门教大叔,而是个开奥迪、穿雪白衬衫、胡子永远剃得干干净净的中年文艺大叔。斯科特很容易相处,是个好玩伴,还很聪明。我喜欢跟他聊天,他问我的第一个关于中国的问题不是计划生育(这已经很让我刮目相看了,我奇怪为什么美国人都只知道中国的计划生育),而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都不关心政治。斯科特在摩托罗拉工作过很多年,他说他面试过的工程师里有1/3是中国人,但是每当他跟这些人聊天,问到一些政治问题时,他们都选择回避。这是个非常深刻的观察。斯科特头脑活跃,我们俩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说了半个钟头,也没把这个话题消灭。我喘口气,转而盘问他的个人生活。
出生在摩门教家庭的斯科特有11个兄弟姐妹!摩门教是一个鼓励人们生孩子的教派,这可能和他们历史上长期被迫害、渴望人口壮大有关。他的童年不像主流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童年那样—他和弟弟妹妹们住一个房间,互相照顾,更像是东方人的家庭。长大以后的斯科特没有信摩门教,他毕业以后离开家,到加州加入了如日中天的IT行业,并且凭借自己的聪明小有所成。中年时他被工作耗尽了热情,想念大家庭的温暖,就辞职带着自己的积蓄回了犹他州。
听到这里,我的疑问终于忍不住冒了出来—在中国,这个年纪还没结婚的大叔,必然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太穷,太懒,性格太差,或者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斯科特摸摸脑袋:“Well,我不太清楚,我一直没有碰见想要结婚的人,但我喜欢孩子,十几个孩子太多了,一两个就够了。”
在离开犹他州的飞机上,我有了一个主意:我要把我的朋友晓萍介绍给斯科特。晓萍是现在国内典型的“剩女”,她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学院,在奔驰公司做法务。晓萍什么都不差,就是一直没有男朋友。在中国,女人过了30岁还未结婚,学历反倒成了负担。为什么不介绍他们认识呢?
我回家就当起了红娘,帮他们交换了照片、邮箱,满心欢喜地等待。几个月以后,我写邮件问晓萍二人进展如何。晓萍居然说她已经渐渐没有了斯科特的消息!我大吃一惊,马上给斯科特打电话。对于我的质问,斯科特表示非常委屈,他说他很热情地通信,但是晓萍只是回答他所有的问题,却没有问他任何个人问题,他感觉人家女孩儿对他没什么兴趣,所以就自觉地停止了邮件交流。
新手红娘没有放弃。我给他们两个人都写了邮件,解释了这中间的误会,希望他们能继续交往下去。又过了一阵子,我小心翼翼地问晓萍,回答是此事无疾而终了。我很挫败,抓着我先生张发财,想跟他讨论个究竟。他想了想说:“我们俩刚认识的时候,你东问西问,问了我好多问题,我也是在你的鼓励下,才觉得你对我有兴趣的呀。”这下我突然明白了,美国人如何能理解中国女人含蓄被动的美?我把两个内向被动的人往一起撮合,犯了结构性的错误。
斯科特就这样挫败了我的第一次红娘行动。他继续当他的单身汉,隔三岔五地打电话来给我们汇报他的生活。冬天了,雪太大了,雪开始化了,他投资了房子,他投资的房子卖了,他的某个弟弟结婚了,他的某个妹妹生孩子了,他想去中国学半年中文,他想去国外旅游……我也不知道是我的英语听力变好了,还是已经习惯了他的口音,我跟他在电话里聊天越来越不成问题了。
每年春天,斯科特都要来圣地亚哥玩一次,我已经连续见了他两年。他依旧是那个穿雪白衬衫的中年文艺大叔,依旧单身,偶尔有些女朋友的零碎新闻,但都没坚持到我们第二年见面就分手了。我们吃完饭,在海滩上闲逛,斯科特打开手机里的相册,给我们看他的日常生活。他翻修了老房子,买卖了4辆汽车,申请了一个小发明专利,数码相机也换了几台,还处理了他10年前买的飞机用卸货机,他看中国新闻,担心美国经济的未来,他沉浸在自己的爱好和思考里,像一个抱着玩具的5岁小男孩,心无旁骛地投入他的生活。
就在那天,我突然意识到,斯科特也许会一直单身下去。他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热情投入各种爱好,他的生活已经足够丰富多彩,老婆根本不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