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志源
“抓药”是对人们拿着中医师的处方到药房买药的俗称。有过抓药经历的人都知道,药局里的司药人员在拿到处方之后,会到身后的药柜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熟练的老药工,他想要几克药,只要用手在小格里一撮,再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这种过硬的本领没有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绝对练不出来。据说“抓药”的说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由唐代“药王”孙思邈首创的。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他有个习惯,只要所到之处有好的药材,就会不畏艰险地采药。因为采的药材很多,每种药材的性味和功用又不相同,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方便放药,他特意做了一件围身,并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每采到一种药材便将其装进一个口袋,这样用药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来到一个村子。忽听一阵狗叫,然后就看见一个中年女子呻吟着倒在地上,原来她的腿被狗咬伤了。孙思邈见状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给妇女敷上,没多久,那位女子便止了血,疼痛也减轻了。
后来每次给病人看病,他都会从不同的口袋里拿出药来诊治。因为每种药材所需的量不是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抓药”。再后来,开药店的人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方便取药,也仿照孙思邈的办法,将药柜做成一个个小格子的抽屉,分别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再在抽屉的外面标明中药名称,以免混淆拿错。直至今天,很多地方仍将病人到药店买药称为“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