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党喜奎
打通思维障碍 破解环境问题
——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
宁夏 党喜奎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国际环境问题。由于全球变暖潜在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已经由跨国界的科学研究转向政府间协作行动,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高考试卷中,全球变暖的考查也由最初关注成因、后来关注影响、现在则关注决策的变化过程,这反映出人类对全球变暖认识的发展和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1 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现象。其特征表现在:第一,大尺度,关注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空间尺度的气温变化。第二,短时段,以1 0年或百年为研究的时段。第三,数量化,反映气温具体统计数据的变化。第四,规律化,气温“波动上升”,意味着不是直线上升、线性关系等。因此,在解答问题、做出判断时,要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数据信息,并注意数据的单位,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空间上不同地区温度的上升幅度不同,甚至变化趋势也不同,整体的“上升”中不排除局部的“下降”;不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不同,是因为产生环境问题的区域存在差异,在沿海、冰雪覆盖区、岛屿等地区更为显著。从时间上看全球变暖是“多年趋向”,不是“年际变化”。“波动上升”表示要素间的非比例关系等。
【典例1】(2 0 1 5年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易错分析】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蒙古高原位于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长江中下游平原虽然在北半球,但纬度较低。故选A。第(2)题,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陆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北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南半球升温幅度较小。故选B。
【答案】(1)A (2)B
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片面的肯定和否定都容易出现错误。如气候变化既受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常年异变的影响,也与人类破坏植被,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等有关。从发生作用的物质看,全球变暖是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结果;从机理看,温室效应过程直接控制增温速度的快慢。海陆分布、冰雪覆盖、地表植被都将影响气温变化的幅度,这导致气温变化出现地区差异。譬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却偏低,主要是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温效果减弱。
【典例2】(2 0 1 3年广东卷)(3)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 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易错分析】植树造林能增加C O2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植树导致冰面缩小,而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造林能改变局部小气候,空气湿度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气温影响较小,故选B。
【答案】(3)B
全球气候变暖以气温的波动上升,海平面的上升,水圈、生物圈的变化为响应。但其影响存在复杂性,选择题容易出现误判,综合题容易出现答案要点不全。因此,首先要注意学会推理,比较不同的选项,做出科学地判断。如全球变暖影响下,海冰融化使得北极通航成为可能,但受北极极夜期长,浮冰较多的影响,通航季节短、能源消耗多;我国西部山地冰雪融化会加速西部地区的干旱,使绿洲萎缩、岩石风化加剧、温差加大、大陆性增强等。同时,要记住部分地理事实,学会迁移。如全球变暖,导致北半球自然带会北移,相同垂直自然带会向高海拔地区移动,雪线上升;可推断农作物空间栽培范围、时间和作物熟制的变化;也促使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增加不同地区旱涝、生物等灾害。
【典例3】(2 0 1 4年福建卷)下图示意1 9 7 2—2 0 1 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 m2)。读图回答(4)(5)题。
(4)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5)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易错分析】第(4)题,根据图示判断,不同朝向冰川面积整体有减小的趋势,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就是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故选A。第(5)题,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说明该流域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小,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则干旱程度加剧。故选C。
【答案】(4)A (5)C
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减少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沿海建设防水城市,内地发展耐旱农业,都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基本措施。但利益主体不同,具体的决策及行动要求也就不同。面对全球变暖趋势,需要坚持共同性原则,国际社会、国家、企业、个人都积极行动,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和协作。国家要从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创造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新的绿色能源。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管理,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结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个人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典例4】(2 0 1 5年江苏卷)图1为1 9 7 1—2 0 0 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 D P变化率,图2为1 9 7 1年、2 0 0 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 D P碳排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 D 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 D 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 D 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 9 7 1—2 0 0 8年单位G D 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7)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 D P碳排放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
【易错分析】第(6)题,结合柱状图,从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 D P近3 0多年变化看,美、日、德三国人均G D P变化率均高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而且美国和德国人均碳排放近3 0多年是负增长,人均G D P是正增长,并未实现同步增长,只有日本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 D P是同步增长。从1 9 7 1年和2 0 0 8年的绝对数值看,美、日、德三个国家中单位G D 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单位G D P碳排放下降量从大到小依次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故选C,D。第(7)题,降低碳排放,就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数量,能减少整体的能源消耗,但不一定能直接降低单位G D P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不含碳的新能源,要有效降低单位G D P碳排放。开发新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有效减少单位G D P的碳排放。缩减生产规模不经济,不具有现实性。故选B,C。
【答案】(6)C D (7)B C
(作者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