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考点梳理与思维建模

2016-04-06 01:02湖北何广森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湟水灾害区域

湖北 何广森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考点梳理与思维建模

湖北 何广森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联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是历年来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复习备考时,首先要厘清相关知识的考纲或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其次要抓住一条线索能够将单个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链,进而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点,再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然后,在建立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近年试题特点构建问题分析模型,提高答题的思维水平。

一、细梳“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知识考点与重点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考点”旨在要求考生深刻认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对资源的需求而进行的人为资源再分配即资源跨区域调配。本条“考点”通过实例分析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3.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如何发展才能做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首先,要明确区域内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其次,会分析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说明该区域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再次,初步学会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二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4.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可分为:①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上。而由此引起的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是总储量的不足,另一个是利用效率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人口数量的问题。

②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策及其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③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例1】蒙西—天津南1 0 0 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于2 0 1 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工程起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工程建成后,年送电量约4 0 0亿千瓦时。据此回答(1)(2)题。

(1)蒙西—天津南1 0 0 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途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晋、冀 B.晋、京

C.秦、冀 D.秦、京

(2)建设蒙西—天津南1 0 0 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促进蒙西地区开发的优势新能源主要有( )

A.沼气 B.核能

C.地热 D.风能

【解析】第(1)题,“蒙西”根据“工程起点位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可知是“内蒙古西部”,故经过山西(晋)、河北(冀)到达天津。第(2)题,在四个选项中内蒙古西部比较丰富的是“风能”。此类题目的考查需要考生有比较好的区域地理空间基础知识。

【答案】(1)A (2)D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很多,如广泛性与区域性、突发性与损失严重性以及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等,尤其是关联性需要深刻理解。还要识记一些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如火山、地震多发生在火山地震带附近,水文灾害多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发生凌汛的河段等。

2.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预防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能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进一步说,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视。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1)气象灾害。①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地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②暴雨:暴雨是我国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③热带气旋: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东南沿海及海域最严重。④寒潮与冷冻灾害:我国幅员广大,寒潮与冷冻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2)水文灾害。①风暴潮、海冰、海啸和赤潮遍及沿海。②洪涝灾害:我国雨涝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3)地质灾害。①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地貌格局的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阶梯的交接部位。②平原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土地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盆地地区,且尤以华北平原为重。③地震: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4)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部重于西部;森林生物灾害,所有林区均有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发生。黑龙江、内蒙古及云贵地区的季节性气候干燥区则是森林火灾最严重的地区。

【例2】读我国小麦及柑橘冻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出我国小麦和柑橘严重冻害区的范围,并分析原因。

(2)四川、重庆是我国柑橘的重要产区,但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无冻害,分析其中原因。

【解析】第(1)题,先看图例,再根据省(区)界限定位小麦和柑橘严重冻害区的分布,北方主要是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东部地形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挡寒潮。第(2)题,四川盆地主要是受青藏高原和秦岭的阻挡,冷空气难以进入。此类题目训练读图能力和空间知识的应用,重点考察自然灾害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答案】(1)小麦严重冻害区位于新疆北部。这里纬度高,春季气温低;距冬季风的源地(寒潮发源地)近。柑橘严重冻害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春季寒潮能够长驱直入。

(2)四川、重庆处于盆地地形区,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难以入侵。

二、构建“资源问题、灾害防治”问题分析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原生态、可再生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考生复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

(一)区域资源、灾害问题分析模型

(二)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模型

(三)自然灾害常考问题思维建模

分布:根据图示信息,总体上把握“点”“线”“面”,分析是哪种分布趋势;抓住分布状况中的极值,采用“由极大值向极小值逐渐减小”的描述方式。

成因:一般从“天、地、人”三方面分析,“天”主要指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等,“地”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多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破坏,从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两个方面分析。

措施:组织管理措施(法律法规、意识宣传、应急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灾害类型因地制宜)+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

【例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多个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而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这些产业压缩产能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下图为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解析】第(1)题,综合运用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原料、动力、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政策、科技、市场、交通等)和山西地理背景(自然+人文)特点。第(2)题,结合时政,运用教材关于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针对性训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引大济湟”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大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调水工程。湟水河发源于该省海晏县,向东流经湟源、西宁、平安等出省界,汇入黄河。湟水河干流地区人口占青海省人口的5 7%,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六成多,是青海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湟水干流地区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分布不均,旱情频发。“引大济湟”工程投用后,可实现年调水7.5亿立方米,湟水河两岸将新增‘旱改水’农田1 1 0万亩。同时,工程可为青海东部城市群3 0 0万人饮水安全及流域工业用水、农牧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提供可靠水源。下图示意“引大济湟”工程线路。

材料二 大通河是湟水流域最大支流,是黄河二级支流,水量相对丰富,对黄河水源涵养和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通河上游基本属于未开发状态,天然植被状况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

(1)根据材料说明“引大济煌”的意义。

(2)大通河为什么成为“引大济湟”水源地?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引大济煌”工程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湟水干流区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集中了青海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耕地面积。调水工程可以缓解由于人口和产业集中产生的工、农业及城市等供水矛盾,有效改善湟水流域旱情,增加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2)大通河是湟水流域最大的支流,水量较为充沛;大通河干流地区城镇较少,工农业和城市需水量小,因此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通河与湟水隔大坂山相望,两河之间距离近,修建穿山隧道即可引水自流。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英杰学校)

猜你喜欢
湟水灾害区域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分割区域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青藏高原上的隐秘江南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湟水谷地名不见经传的繁荣之地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灾害来临怎么办?》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