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妮, 徐 军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面料与粘合衬配伍性研究
张勃妮, 徐 军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文章主要从面料与粘合衬的基础配伍,面料与粘合衬配伍的预测方法以及基于服装造型需求的面料与粘合衬配伍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面料与粘合衬配伍的研究现状,并对面料与粘合衬配伍做出展望,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粘合衬;面料 ;配伍性
粘合衬是通过涂层工艺将热熔胶涂敷在基布上,并通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使粘合胶粒熔化,从而让面料和衬料紧紧地贴合在一起的一种服装辅料。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服装的品质,粘合衬作为一种重要的服装辅料,具有“以粘代缝、美化服装外观、稳定服装结构、简化服装工艺、增强服装牢度”等众多优点,广为设计师、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喜爱。数据表明,步入21世纪之后,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粘合衬生产国和出口国,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粘合衬这种服装的“骨架”在未来必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服装行业,因此研究面料与粘合衬的配伍已成为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追溯粘合衬的发展发现,非织造布技术的成熟为粘合衬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30年Kufner公司开始研制粘合衬,用来提高服装的造型和品质,在随后的30年之中,全世界纺织行业都投入到了粘合衬的开发之中。英国人首先在1954年研制出了局部粘合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粘合衬布逐渐应用于工业化的生产中,随着全面粘合衬的问世,各种无纺粘合衬和有纺粘合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后半期,国际上开始致力于粘合新型技术、新型设备的研制,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粘合衬为新型面料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设计空间。
目前随着粘合衬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外学者不再仅仅关注粘合衬本身的应用,而是更多地研究面料和粘合衬的配伍情况。国内外学者对于面料和粘合衬配伍性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3.1 面料与粘合衬的基础配伍
研究面料与粘合衬的基础配伍,主要从不同的面料与粘合衬的压烫工艺参数入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正交实验,分析剥离强度、水洗和干洗尺寸变化、外观等实验数据,寻找面衬料压烫时的最佳温度、时间和压力。沈芳芳[1]主要研究了PU涂层面料与粘合衬的配伍性,通过实验确定了PU涂层面料最适用的粘合衬种类和压烫工艺参数;王婧[2]等人研究了高档羊绒面料与粘合衬的互配性;张金瑞[3]等人通过对轻薄毛精纺面料与双点粘合衬的实验,分析出了面衬料的最佳组合和最优工艺;刘雪婷[4]以休闲男西装面料为主,研究了毛、毛涤、棉、麻、棉麻面衬料的物理性能和粘合前后的性能变化。另外,一些学者也研究了影响面衬料复合物剥离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压烫工艺、涂层工艺、粘合衬的胶粒大小、胶种及其熔融指数、胶粒密度、涂布均匀性、面料成分、组织结构、织物克重、经纬密等。
3.2 面衬料配伍预测的方法
针对面衬料配伍的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这些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面衬料的配伍更趋精确化、简便化和细致化。
J.Fan,W.Leeuwner和L.Hunter[5]通过对粘合复合物面衬料结构及物理性能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依据FAST试验系统为基础的经验计算公式;Jevsnik[6]提出用面料的相关性能可以反映粘合复合物的相关性能,推进了面衬料规格性能参数关系之间的研究;S.H.Jeong和J.H.Kim[7]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地域最近技术选择了面衬料的配伍;Sangsong Lai[8]根据面衬料的结构性能,利用3层BP网络结构预测了粘合复合物的品质;叶梅[9]等人通过对面衬料结构性能的分析,寻找了影响面衬料品质的主要参数,利用散点图和判别分析法确定了面衬料的最佳组合条件;S.Jevsnik[10]运用知识库方法,根据面衬料的结构性能预测了面衬料复合物的成形性;陈丽[11]等人通过应用KES织物风格仪对复合物的测试,分别建立了面料及粘合衬结构参数和粘合复合物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模型、面衬料的力学性能与粘合复合物力学性能的关系模型和粘合复合物综合成形效果的判别模型;B.Namiranian[12]等人研究了粘合衬的角度、织物克重与粘合复合物弯曲性能的关系;Kyoungok Kim[13~14]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从弯曲刚度和厚度出发,对机织物粘合前后的弯曲刚性进行了预测,并通过KES-FB系统对织物的拉伸性能、厚度、弯曲刚性进行了测试,从而建立了粘合衬的拉伸性能、剪切性能与层压织物的弯曲刚度之间的预测模型;Kristina Ancutiene[15]等人应用不同的织物和粘合衬在不同角度下的压烫实验,采用KES-F系统测试织物的物理性能,建立了粘合复合物力学参数与面料之间的回归方程。
3.3 服装面衬料配伍研究
近几年来,对于面衬料的配伍的研究不再只关注于面衬料本身,而是结合服装的需求进行不同角度的探寻,这使得面衬料的配伍研究更加实用化。
真知子[16]从服装造型和保型性的角度出发,分别预测了面衬料的弯曲感性和织物厚度与粘合衬底布组织的关系,提出了压烫条件、粘合剂熔融后衬布弯曲刚性计算方法,推导了用拉伸变形表示复合比的经验公式;王建萍[17]研究了休闲西服前身用衬的综合效果评价,提取了剥离强度、手感、造型性和保型性等4判别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分别占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了对休闲男西服用衬效果评价的综合模型;李条条[18]通过分析男西装各部位的性能需求,对比面衬料配伍的结果,选择了最优的配衬种类,并探讨了影响面衬料配伍的主要因素,利用回归分析和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了男西装不同部位面衬料关系的配伍模型,并开发了面衬料配伍的B/S系统;邬妍芳[19]从西服面料和粘合衬的物理性能入手,通过对织物的硬挺度、拉伸性、剥离强度的测试制作了不同面衬料配伍的翻驳领,利用主观评价的方式探讨了领子造型与面衬料配伍的性能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面衬料配伍的研究已从最初研究面衬料本身的物理特性,逐渐深入到与面衬料关系最紧密的服装,这大大促进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同时将以往依靠技术人员经验的主观判断转换成为依靠实验数据的客观总结,并运用多种方法研究面衬料之间联系,优化提高了面衬料配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对于面料与粘合衬配伍性的研究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沈芳芳.PU涂层面料与粘合衬的配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2] 王婧,张渭源,徐锡方.高档羊绒面料与粘合衬配伍的研究[J].毛纺科技,2005, 33(5):52—55.
[3] 张金端.轻薄毛精纺面料与双点粘合衬的配伍性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4.
[4] 刘雪婷.男西服面料与辅料配伍性—粘合衬的面料配伍性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5] J.Fan,W.Leeuwner,L.Hunter.Compatibility of outer and fusible interlining fabrics in tailored garment-part I-Desirable range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used composites[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5,(3):33—36.
[6] S.Jevsnik.关于面料结构参数与粘合后复合物性能关系的研究[J].国外纺织技术,2003(3):25—27.
[7] S.H.Jeong,J.H.Kim,C.J.Hong. Electing optimal interlinings with a neural network[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0,(11):70.
[8] Sangsong Lai.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face and fusible interlining fabr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13):5.
[9] 叶梅,许树文.服装面料与粘合衬的优化组合[J].国外纺织技术,2003,(1):29—31.
[10] S.Jevsnik.关于面料结构参数与粘合后复合物性能关系的研究[J].国外纺织技术,2003,(1):25—27.
[11] 陈丽,许树文,张国君.西服面料与粘合衬配伍效果的评判模型[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5—9.
[12] B.Namiranian, S.Shaikhzadeh Najar. Compression plate buckling behavior of fused fabric ompo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21(5):311—325.
[13] Kyoungok Kim,Shigeru Inui,Masayuki Takatera. Verification of prediction for bending rigidity of woven fabric laminated with interlining by adhesive bonding[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11,(6):598—607.
[14] Kyoungok Kim,Shigero Inui,Masayuki Takatera. Prediction of bending rigidity for laminated weft knitted fabric with adhesive interlining[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13,(9):937—946.
[15] Krishna Ancutiene,Eugenija Strazdiene,Laima Yapreckien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layer textile systems and their components[J].Proceedings of the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2012,61(3):150—159.
[16] 真知子.粘合衬布后的符合布的弯曲变性特性[J].国外纺织技术,1985,(3):17—19.
[17] 王建萍,刘蕾,朱奕.西服用衬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6):313—217.
[18] 李条条.基于知识工程的男西服陪衬B/S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1.
[19] 邬妍芬,吴海亚.西服面料与粘合衬的匹配及领子造型评价[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3):1—6.
Study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Fabrics and Fusible Interlining
ZhangBoni,XuJu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research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n compatibility of fabrics and fusible interlin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compatibility, the forecast methods of the compatibility and the compatibility based on requirements of apparel modeling. It made prospects for the compatibility of fabrics and fusible interlining,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rrelational research.
fusible interlining; fabric; compatibility
2016-06-28
基于知识驱动的高档职业装造型功能快速实现技术研发(14JF008)
张勃妮(199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
TS174.5
A
1009-3028(2016)04-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