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立
(山西省造林局,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黄土高原林业示范项目营造林技术研究
张韶立
(山西省造林局,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示范县为单位,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培育出了新时期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新典范。
山西;黄土高原;林业示范项目;造林
doi∶10.3969/j.issn.1005-4707.2016.08.010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为进一步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要求,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先行示范的原则,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从2013年启动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并先行确定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6省的40个县(区)作为首批黄土高原地区林业建设示范县试点,其中,山西省有7个县被列入其中。
山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范围包括山西省7个市的7个县,分别为: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临县、临汾市吉县、阳泉市平定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平顺县、运城市平陆县。共涉及63个乡镇、28个小流域。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貌类型
山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区分布于山西东、西、南、中的多个类型区,横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脉,区域内宏观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主,分布有塬、梁、峁、沟等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土层深厚、地面破碎、沟壑密布、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
2.1.2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2.1.3土壤植被状况
项目区土壤类型有棕壤土、黄锦土、褐土、栗钙土等,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多、易溶蚀、垂直节理发育,加之历史上长期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生态问题严重。植被以针阔叶乔木为主,灌草次之。
2.1.4水文情况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80%以上是干沟,常在暴雨期间形成山洪。黄土高原径流量小,水资源短缺,人均河川地表径流水量(不含过境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耕地径流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人均水资源最少,只有200m3~400m3,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200m3~300m3,黄河流经山西西部和南部边界,但受吕梁山脉的阻隔,饮水困难,缺水比较严重。
2.2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涉及娄烦县、临县、吉县、平定县、榆社县、平顺县、平陆县7个县。区域土地面积1081723hm2,其中林地面积635 789hm2;有林地225 892hm2;宜林地241 882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24.27%,总人口171.34万人。项目区社会总产值126.20亿元,人均GDP为15 770元,属于比较贫困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地区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较大。为使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与对策措施在实施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使各项措施的配置更加科学化、区域化和具体化,对项目区内7个县进行了分区布局。其中娄烦县、临县、吉县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定县、平顺县、榆社县属于土石山区,平陆县属于河谷平原区。
项目区内各县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经济状况有所差别,因此,各县采用的造林技术也不尽相同。
4.1娄烦县营造林技术
4.1.1树种选择
树种以乡土树种油松、山桃、山杏为主。
4.1.2初植密度
株行距2.0m×3.0m,每公顷1 650株。
4.1.3苗木规格
油松苗木为2+2或2+3苗木,袋径16cm×18cm以上的营养袋或营养钵,苗高60cm以上;山桃、山杏为2.0a生苗木,地径1.20cm以上,在根茎处以上15cm~20cm定杆断梢。
4.1.4整地方式
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cm×50cm×40cm,品字型排列,生土打堰,熟土回填。
4.2临县营造林技术
4.2.1树种选择
生态防护林树种,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寿命长和自身繁殖能力强的油松、侧柏、山杏等乡土树种;经济林树种,选择耐寒、耐旱、耐贫瘠、经济效益好的核桃优良品种。
4.2.2初植密度
油松株行距2.0m×2.0m,每公顷2 490株;核桃株行距4.0m×6.0m,每公顷420株。
4.2.3苗木规格
油松为2.0a生以上的容器苗;核桃为2.0a生嫁接成品苗,地径≥1.0cm。
4.2.4整地方式
生态林鱼鳞坑整地,规格60cm×40cm×40cm;经济林大坑整地,规格80cm×80cm×80cm,品字型排列,控制水土流失。
4.3吉县营造林技术
4.3.1树种选择
生态林和经济林。生态林为油松、白皮松、辽东栎、侧柏、元宝枫、臭椿、刺槐、白蜡、火炬、山杏、皂角。4.3.2初植密度
株行距2.0m×3.0m,每公顷1 650株。
4.3.3苗木规格
油松为2+3容器苗,苗高≥50cm;侧柏容器苗苗高≥80cm;白皮松容器苗苗高≥30cm;皂角苗高≥50cm;其他树种地径≥1.0cm。
4.3.4整地方式
水平阶整地,长径1.0m,短径0.70m,活土层厚度0.40m。
4.4平定县营造林技术
4.4.1树种选择
以侧柏、油松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选择连翘、山桃、栎类等乡土树种;大体比例为侧柏50%,油松30%,伴生树20%。
4.4.2初植密度
株行距2.0m×3.0m,每公顷1 650株。
4.4.3苗木规格
侧柏为2+2容器苗木,大规格带土坨苗木和大营养杯苗木两种规格;油松苗木2+2容器苗,苗高30cm以上,伴生树种山桃、连翘采用1.0a生苗木,地径0.50cm。
4.4.4整地方式
整坑沿等高线排列、品字型布局,采用鱼鳞坑或穴状整地,规格60cm×40cm×40cm。
4.5榆社县营造林技术
4.5.1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阳坡、半阳坡选择侧柏、山杏,阴坡、半阴坡选择油松、刺槐。
4.5.2初植密度
株行距2.0m×3.0m,每公顷1 650株。
4.5.3苗木规格
油松、侧柏为2.0a生以上容器苗木,苗高20cm以上,刺槐、山杏苗木地径0.80cm以上,裸根。
4.5.4整地方式
鱼鳞坑整地,生土或石片做梗,熟土回填,坡面呈反坡形,尽量保护植被,规格60cm×40cm×30cm。
4.6平顺县营造林技术
4.6.1树种选择
生态树种,选择抗逆性强的侧柏、油松;经济树种,选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好的乡土树种山桃。
4.6.2初植密度
株行距2.0m×3.0m,每公顷1 650株。
4.6.3苗木规格
侧柏、油松为2+1容器苗,山桃1年生苗。
4.6.4整地方式
鱼鳞坑整地,规格150cm×80cm×50cm,整地时做到等高放线,水平定点,品字型排列,坑面外高里低,石头作梗,表土回填。
4.7平陆县营造林技术
4.7.1树种选择
立地条件较差的坡耕地栽植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立地条件好的荒坡荒地栽植刺槐、国槐;立地条件较差、土层较薄的“四荒”地栽植侧柏,水分条件好的滩涂地栽植速生杨等。
4.7.2初植密度
花椒、刺槐株行距3.0m×2.0m,每公顷1 650株;核桃株行距4.0m×5.0m,每公顷495株;桃株行距3.0m×4.0m,每公顷840株;侧柏株行距1.0m×3.0m,每公顷3 300株;国槐株行距3.0m×4.0m,每公顷825株;杨株行距2.0m×4.0m,每公顷1 200株。
4.7.3苗木规格
花椒2.0a生留床苗,地径≥1.0cm、苗高≥70cm;国槐、核桃为2.0a生嫁接成品苗,地径≥1.0cm,接口以上高≥40cm;桃2.0a生嫁接成品苗,地径≥1. 0cm,接口以上高≥50cm;侧柏2.0a生营养钵苗木,钵径12cm,苗高≥40cm,地径≥1cm;杨胸径≥2.50cm,高2.50m,截杆。
4.7.4整地方式
核桃经济林60cm,圆穴状整地;侧柏、刺槐混交林为鱼鳞坑整地,规格70cm×50cm×30cm;国槐、速生杨穴状整地,规格60cm×60cm×60cm。
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最集中的区域,项目实施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黄土高原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黄土高原发展特色林果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通过生态建设、发展特色林果业脱贫致富,将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S728.1
C
1005-4707(2016)04-024-03
张韶立(1987-),女,2010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造林局助理工程师。
2016-06-10;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