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贻芳/广西三江县良口乡水产畜牧兽医站荣孟成/广西三江县程村乡水产畜牧兽医站
仔猪水肿病诊治的体会
梁贻芳/广西三江县良口乡水产畜牧兽医站
荣孟成/广西三江县程村乡水产畜牧兽医站
2016年4月15日三江县斗江镇某小型生猪养殖场报称:该猪场存栏猪351头,母猪15头,断奶仔猪60头。2016年4月10日 发现转入保育阶段的部分断奶仔猪突然发病。首日开始发病5头,至当月15日止共发病28头,发病率为46.67%。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精神不震,眼脸水肿,体温一般不高,个别体温微高,体温为39.5℃左右。畜主对病猪用卡那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期间发生病死亡2头,其他病猪症状并无减轻迹象,特到兽医部门求诊。经兽医部门诊断后采用利尿、抗应激、消炎方法治疗,除1头重症病例死亡外,其他病猪食欲逐渐恢复正常,仔猪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仔猪发病突然,食欲减少,无精神;脸面、眼脸部肿胀明显;病猪肌肉震颤;体温一般正常,但个别体温微高,体温为39.5℃左右;尿频或排尿困难;手触之敏感惊撅,叫声嘶哑;有的便秘或腹泻;有的步态不稳;个别病猪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呼吸困难,口出白沫;严重者张口结舌,舌麻痹,伸出口外。
脸面、眼脸皮下组织水肿,胸腔、腹腔有多量淡黄色积液;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水肿;胃壁水肿。尤其是胃贲门部及大弯部水肿明显。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剖解病理变化不难作出诊断。但需与营养性水肿相区别。营养性水肿病程缓慢,而猪水肿病发病突然,个别急性病例,未有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且发病猪多为生长快,体格健壮的断奶仔猪。
1.加强饲养管理。哺乳仔猪应提早补料,并注意控制仔猪饲料蛋白水平。仔猪出生后15 d开始补料为宜,仔猪在吸食母乳同时,让其尽早适应人工饲料。
2.搞好栏舍、环境卫生,同时平常做好消毒工作。
3.增强肌体抵抗提高肌体抗应急能力。在仔猪饮水加入多种维生素。
4.在猪日食中加入适量20%氟苯尼考粉。
5.治疗方法。治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治标以利尿抗应激,消除水肿,促使水肿液排出,提高肌体抗应激能力。治本则以全身抗菌消炎,抑制致病菌繁殖。
(1)消除水肿,促使水肿液排出。肌肉注射速尿。用量为0.15 ml/kg,每天一次,连用2 d。
(2)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增强肌体抗应激、抗毒能力。仔猪每头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 ml,每天一次,连用2 d。
(3)全身抗菌消炎,抑制致病菌生长。肌肉注射2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用量为0.3 ml/kg体重,每天一次,连用3~4 d,每天一次。
通过利尿、抗应急、消炎方法治疗,除1头严重病例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他25头仔猪逐渐恢复食欲,膘情转向良好。
1.发生猪水肿病究其原因主要与条件性因素有关。仔猪水肿病常因条件突变,如饲料、饲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仔猪胃肠功能紊乱,仔猪肌体抵抗力下降,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在仔猪肌体内大量繁殖而发生水肿病。
2.猪消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仔猪一种散发性、急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该病虽然仅局限于某个猪群,一旦发生猪水肿急性病例,根本无法救治,致死率达100%;据相关资料记载,仔猪水肿慢性病例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抗菌治疗,疗效不理想,施治不当,致死率达90%以上。给养猪业造成较大威胁。经临床实践,采用标本兼治方法治疗猪水肿病,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即通过利尿促使水肿液排出,减轻或解除局部炎症水肿症状,减少应急,增强肌体抗应急、抗毒能力;同时全身抗菌消炎,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菌繁殖达到治疗目的。
(1)提高仔猪利尿功能,促使水肿液排出,减轻局部水肿症状。选用高效利尿药即速尿肌肉注射。建议用2次为宜。药物剂量应根据猪个体肌体状况而定,一般应从最少有效剂量开始,然后根据利尿情况调节剂量。一般情况下,建议用量为仔猪0.15 ml/kg体重为宜。多量使用,排尿过多钠钾等排出过量发生电解质紊乱。通常情况下,用药后30 min左右,病猪开始排尿。由于排尿频次的增加,应确保仔猪充足的饮水。
(2)减少对仔猪应激,增强仔猪抗应激、抗毒能力,改善仔猪肠道功能。选用地塞咪松钠肌肉注射,该药物对抗应急、抗炎症等有较好的作用。该药物对炎症仅能控制炎症扩展,在治疗仔猪水肿病,使用地塞咪松钠应与足量的抗菌药物配合使用。一般建议使用2次为宜,不宜多次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机体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
(3)治本。采取全身抗菌消炎。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吸收率高,血液浓度高,维持时间长,能有效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但一般使用3~4 d为宜。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