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工精妙,苏裱最盛

2016-04-06 02:23:19综合整理傅卓君子辰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书画技艺大师

综合整理 傅卓君 子辰

裱工精妙,苏裱最盛

综合整理 傅卓君 子辰

苏作名满天下,苏裱亦不例外。不过,对于很多苏州人来说,其实并不怎么了解苏裱。事实上,自装裱之派别形成以来,苏裱即领全国之风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享有“书画郎中”的赞誉。

自成一家,为世所重

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历史悠久,古称裱背,亦称装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书画裱褙和装饰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是珍贵的艺术遗产、工艺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苏裱又被称为“吴装”,主要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苏裱之繁盛始于北宋,其时从事装裱的便成为一门职业。而这主要得益于苏州书画名人与艺术的发展与崛起。

据记载,书画大家米芾除了和文人官僚阶层有着频繁的博易互动,和民间装裱匠亦有密切来往。

米芾《宝晋英光集》卷八云:赵子立收笔阵图,前有右军真迹并笔样手势图,后为章子厚取之,使吴匠制,甚入用。今,吴有其遗制。近知此书在章持房下。彼时苏州的装裱技艺便已发展起来,装裱业形成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至明宣德以后,装裱重心更是从杭州转移到苏州。当时装裱工艺上承唐宋遗制,经名画家文徵明、都元敬、王弇洲等精心揣摩改进,技艺日臻完美。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全国的装裱中心。

清代乾隆、嘉庆时,北京人一度只知“苏裱”却不知“京裱”。原因是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明清以来数百年间,苏裱承先启后,自成一家,为世所重。

起死回生,竟成完璧

苏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范广畴表示,苏裱为世所看重,主要原因还在于苏裱艺人,他们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装裱出的书画平整服帖,柔软舒挺,配色素雅,裱工精佳,所装裱的书画清新、典雅、稳重、大气,令人耳目一新。

“苏裱的风格是素静淡雅,挺拔柔软”,除裱工精佳外,还要求选料优良,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同时更讲究防霉、防蠹,因此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要求也非常高。

范广畴说,经历代妙手,苏裱已形成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举例来说,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可起死回生,竟成完璧。因此苏裱有“书画郎中”之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数百年来,苏裱领域涌现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不仅运用精湛的装裱技艺修复了难以计数的古代书画文物,而且也将苏州书画装裱技艺传播到各地,形成了苏、沪、扬、京四大流派。

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纪森发看来,四大流派中,苏裱绝对是首屈一指,虽然明清以后,由于不同地区书画装裱的格调、品式、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的装裱之风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审美特征,且各有所长,但苏裱艺术名震全国。

纪森发认为,虽然近些年,苏裱有被其他城市装裱赶上之势,但仍有一批老艺人在坚守着,因此还是和苏裱的历史地位相匹配的。现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装裱人员,同样非常看重苏裱,慕名合作、学习。

名家辈出,技艺益精

中国书画装裱的成熟历唐至宋,装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书画装裱分三类:一是节庆婚丧时所用各种对联立轴的 “红帮”,二是专裱普通书画的“行帮”,三是专为书画名家和鉴古收藏家装潢珍贵新旧书画的“仿古装池”。“苏裱”历经宋、明两代发展之后更是名家辈出,技艺益精。

宋室南迁,大批人员包括工匠转移到江南地区。南宋时代,装裱艺术也由此扎根于苏州,并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后,建平江府,优礼士人,良工巧匠各施其能,促进了苏州地区的繁荣,文化教育与艺术活动随之普及昌盛,涌现了一大批书画家,书画装潢技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托画心

明代皇帝大多对书画艺术品不十分重视,当作赏赐或俸禄赐给王公贵戚。大量的书画流入了民间,因而明代的私人收藏极为盛行,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苏裱得益于明代吴门书画的推动,如沈周、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韩世能、项元汴、华夏、张丑等等,书画家往往与装裱师结成良师益友,礼遇裱工与保重书画是一致的。他们对装裱十分讲究,与装裱人频繁互动,探讨款式与实际的操作流程,这对苏式装裱的品格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亦有大量论述装裱的书籍出现,最著名的是周嘉胄的《装潢志》。此书系统精辟的论述了装潢要节,极大地推动了装裱的发展,给后世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在装裱形式上,增加了引首,创制出多景屏条、对联等。

师徒传承(从左至右分别为:范广畴、谢根宝、连海永、李永祯)

覆背

嘉靖、万历年间为盛期,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佳评(见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后更是名家辈出,技艺益精。苏州装裱式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定型化,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装裱品式。

明清以后,由于不同地区书画装裱的格调、品式、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的装裱之风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审美特征,且各有所长,苏、沪、扬、京四大流派中,苏裱艺术名驰全国,号称“吴装”。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本幅右侧隔水上有梁诗正书乾隆御诗五律,开首两句是:“蜀锦装全璧,吴工聚碎金”,可见乾隆对苏裱技艺也是颇为满意的。因而,大批苏裱艺人在当时被召入皇宫,为宫廷书画进行装裱。这些装裱人技术精湛,后来成为京裱之师。

在装裱清内府《历代帝后像》时,用于帝后像的镶料,色彩辉煌,质地厚实,既适应了北地干燥的气候,又符合皇家的审美习惯。而扬裱继承了苏裱擅修复古字画的长处,由吴地迁扬州的叶御夫后来为扬州帮之师,旧画本身即使支离破碎,一经装裱,即可起死回生,天衣无缝。

蓬勃发展,浓郁特色

当代苏裱艺术也让人刮目相看。比如谢根宝大师先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修复了众多珍贵书画,得到著名书画家程十发、吴作人、黄冑等人的高度评价,被程十发称为“裱褙大家”。

作为谢根宝的弟子,范广畴是苏裱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苏裱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范广畴从十几岁时,就与苏裱结下不解之缘。后长期从事苏裱艺术和修复古画的工作,技艺高超。

范广畴先后为上海、天津、南京、湖南、南通、苏州等博物馆修复古代书画。2008年3月,作为大师级“非遗”传承人,他被苏州博物馆聘请为装裱技艺指导老师,负责传授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和范广畴类似,纪森发也是十多岁时就开始学习装裱。据他介绍,他学装裱是家传缘故,他的外公在清朝曾被请去皇宫里裱画,后来店就开在人民路(原来的卧龙街)。他的父亲纪国钧是苏裱名家,十几岁时就从常州到苏州跟着岳父学习苏裱。

纪森发说,在他十四岁时,就由父亲带进厂,学习装裱修复。首先先花1—5年的时间学着修复新画打下基础,练好新画修复后再逐渐接触破损较厉害的旧画,从简单的修复到复杂的,从较少破损的做到严重破损的,做了三十年到四十多岁才觉得十分得心应手。

于剑清先生修复的古画

“现在不管多破旧的古画,通过修复,都能让它一点一点恢复原样。这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与努力,是无法实现这一过程的完美过渡的。”至今,纪森发已经帮一些博物馆、文物商店修复了上万幅作品,如宋徽宗的花鸟画就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在苏州,提起装裱,于剑清也不得不说。这位同样有着家传的装裱大师,异常低调,虽然经常和谢根宝大师的儿子互动,在业内口碑也很好,但他一直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的苏裱艺术之路。

于剑清的父亲于明大14岁时就在常州做裱画学徒,后经刻苦努力,终成一代苏裱大师,曾在书画大收藏家浙江南虚斋(庞莱城)处做裱师,远赴广西博物馆修复一批受损严重的古画。于剑清也随父前往广西,回苏后一直从事装裱,至今已有五十余年。

于剑清已记不得经过自已之手修复了多少历代名画,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幅画当数宋代郭熙的山水人物六尺绢画,刚看到这幅画时,原画作破损不堪,许多地方都成了片片,经于剑清修复后完美无缺,令藏者惊叹不已。

近几十年来,“苏裱”在保护古代文物,发展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这与一代代苏裱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中既有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有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一批艺人。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于剑清表示,除了媒体经常报道的那些装裱大师以外,其实苏州民间还有一批技艺高强的装裱师傅,他们和装裱所需要的特质一样,既耐得住寂寞,又经受得住名声与利益的诱惑。

谢根宝大师的儿子与女儿现在都在从事装裱,他的大儿子谢光耀在装裱行业亦默默耕耘了几十年。在谢光耀眼里,苏裱自古就有“吴装最善”之誉,后来也确实很辉煌,但这些年在得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因此需要得到更好的重视,才能将这门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书画技艺大师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大师剪我也剪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中国化妆品(2018年3期)2018-06-28 06:21:20
小小书画廓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
大师版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海外英语(2013年11期)2014-02-11 03:21:02
书画
天津教育(2009年6期)2009-07-22 0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