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中看现当代雕塑

2016-04-05 13:21张建波
戏剧之家 2016年5期

【摘 要】自人类开始有了活动,艺术便与之同步产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根据实用性要求辅以美观,雕塑的雏形开始诞生。注重写实技巧的西方雕塑在历史发展中累积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进入当代,科技信息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人们的思想彻底解放,评判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艺术多元化已势不可挡。

【关键词】雕塑史;意象性;写实技巧;东西方文化差异;现当代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2-01

一、雕塑的起源

在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威伦道夫出土的距今大概25000万年左右的一尊小雕塑正是其代表之一,出土后根据地名取名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它是人类雕塑史上最早的人体雕塑杰作之一。这尊小雕塑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抽象化倾向,同时也是一种图腾文化形象的雏形。新石器时代,陶器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日常器物大量出现,这些陶器的出现已经能让人们感觉到雕塑艺术的某些特征。

二、东方雕塑历史及特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器皿外形虽小,但有着浓郁的风情。鼎,作为这一时期最多的青铜器物,具有夸张的纹饰、神秘的图像,凸显着庄严华美。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呈现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辉煌成就。汉代雕塑的代表是霍去病墓石刻群雕。魏晋南北朝石刻艺术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此后的宋、金、元、明、清朝代,作品大多精致小巧,赏玩性更强。就艺术形式来讲,中国的古代雕塑形式十分丰富。中国人善于因材施雕。霍去病墓石刻群雕,手法简练,气质突出,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之一。自魏晋南北朝过后,佛像雕塑渐渐成为那个时期中国雕塑的主体。唐以后,石窟由盛转衰,规模和水平已远不如前代。

中国古代雕塑中,工艺美术作品占绝对地位。虽然古代纯雕塑作品很少,但形制上给人的美感、体积感、重量感却有雕塑的显著特征。装饰性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明显的绘画性。在雕塑上的彩绘使得雕塑的表现能力得以提高。中国雕塑还具有意象性,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一样,写意式的泼墨洒脱,精练的表现语言,但是却达到了一种浑厚的表现力。

三、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古典雕塑的比较

封闭性与公共性。中国传统雕塑的意味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的浑然、宗教的发展上。中国古代雕塑带有封闭性,从功能意义上来讲,作为装饰、陪葬品等钳制了它在更广泛审美功能上的运用。在西方,城邦奴隶制下形成的民主制,在一定意义上崇尚人的力量,结合神话人物,以人作为审美标准的尺度在文化上与中国就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西方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特征明显,具有写实的科学性与写意的象征性。在造型艺术上,中国古代或是现代雕塑都在意向上加以营造。这种表现性、象征性、写意性与欧洲注重分析、注重观察、写实性、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国文化重情,西方文化尚智。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差异在雕塑中便是一个神似和形似的问题。西方在雕塑上做到了理性的完美重现,中国雕塑在神似上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四、现当代雕塑艺术解析

产业革命犹如一台巨大的心脏不断地压送新鲜的血液到各个器官一样,将人带到了一个巨大的现代主义漩涡中。传统的以写实为代表的雕塑技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冲破这一禁忌达到另一个高度,现当代艺术的雏形便诞生了。

学习中国传统雕塑的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东西方差距的不断减小,使得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西方的各种艺术潮流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不断地创新借鉴,我们的雕塑艺术才会越来越好。

五、结论

现当代雕塑在不断持续地突破空间与心理的感观,使得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的思想不再受传统艺术的禁锢,有了彻底的解放,雕塑艺术也是如此。历史在不断发展,古典主义雕塑带给我们惊叹的同时,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趋势则给我们不断加以颠覆和不断否定的勇气,无论是与否,只有经过历史的发展来给出答案了。

参考文献:

[1]魏小杰,解少勃.三维世界的翱翔:中外雕塑巡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其钧.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读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王琳,乐大雨.装饰雕塑——创造精神的永恒世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5]贺西林.寄意神功——古代雕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王家斌,王鹤.世界雕塑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7]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张建波(1989-),男,汉族,重庆忠县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