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导演陈为军的作品,该片取材大胆,抛开了“好看”的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选择用导演特有的镜头表达方式,将这些我们从不知道的一些人的生存事实、角落里的生活常态,以单纯的姿态放在我们面前,引发我们思考。
【关键词】陈为军;纪录片;摄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37-01
《好死不如赖活着》2003年上映,是陈为军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该片的人物是河南上蔡县文楼村马深义一家。他的家庭是艾滋病的受害者,一家五口四人感染艾滋病,只有九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成为了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导演拍摄了一家人在接近一年时间里被艾滋病笼罩的生活。
从选材上看,导演大胆地选用敏感危险的素材拍摄。在河南,艾滋病村里的村民因贫穷选择去卖血,却因卖血感染上艾滋病。这是不可外扬的事情,是禁忌。虽然村内诊所有免费药物,却根本无法救治一个艾滋病患者,看似平静的村里其实是一片死寂,每个人都在等待死亡。在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深入他们的生活,近距离拍摄。
纪录片的拍摄,要求摄影师要用自己的大脑整理出想要拍摄的内容框架,用眼睛抓住平常生活细节,并以自己的独特的摄影视角以及构图等完成画面的拍摄。整个片子下来,基本上都是导演手持摄像机拍摄,且都是用的自然光。做到让人们真实地看待所呈现的东西,却也不会因为镜头角度问题感到不舒服。影像前期拍摄角度多以中近景为主,还有一些特写。中景占较大比例,一方面可以识别背景和交代动作路线的场合,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画面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近景、特写,主要突出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轻人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容貌神态、衣着仪态的刻画。
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特写镜头:第一幕,在雷妹的痛苦呼喊中,镜头推近。她嘴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叫喊,又忽然转变成狂笑,隔着蚊帐的脸,显得狰狞不堪;二是秋分时节的雷妹已经双眼无神,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导演给了她脸部一个特写,瘦骨嶙峋的脸上三三两两落着苍蝇,擦过鼻尖,落在嘴唇上。此时的雷妹只有维持呼吸的微弱力气,至于这些让人厌恶的小苍蝇,对她来讲已如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
从后期剪辑来看,导演是按季节顺序来叙述他们的生活的。他放弃了中国媒体纪录片中的戏剧性和故事性,决定在众多素材里摘取他们的生活细节,实实在在用镜头讲述这一家五口所经历的变故。中间也会穿插许多导演与他们这家人的交流,类似采访,传递更多的信息。这种交流更像家常,导演在以平常心在交流。在平时的对话中,我们看得到马深义一家真实的回答。片中在一些场景前后镜头的剪辑上也有着深刻意义。秋分,雷妹无力地躺在推车里,雷妹和家人们的镜头会相互切换,丈夫的无能为力、孩子们天真烂漫,和雷妹即将枯竭的生命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
片子的开始,爆竹的火花闪烁,但声音却很刺耳,让人不寒而栗。在片头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用较为简洁的字幕概述了他拍摄的事件以及初衷。陆续每一幕的转换,也是同样的背景以及为数不多的文字,还有来自他的讲解。没有过多的情绪表达,是理性的陈述。直到片子的结尾,春节来临,又是新的一年。大家似乎忘却了痛苦,触摸着绝望中的微弱希望。马宁宁终于知晓家里的情况,二妹马荣天真地以为妈妈还在诊所里治疗,小儿子马占糟也学会了直立行走。直至最后,我才突然意识到父亲马深义的处境:他每时每刻都承受巨大痛苦和压力,他要亲眼看见妻子的离去,照顾患病的两个孩子,他要支撑如此痛苦的家庭,直到某天和雷妹一样,走到生命尽头……
这部作品是成功的,即便上映的十三年后的今天,仍是说不出的沉闷和沮丧。因为它真正体现了人文情怀,拥有社会价值,忠实客观地挖掘到了我们大多数人不曾知道的世界,直击社会问题,引发深思,这种真实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又想起几月前看的一部影片《一个勺子》。讲述了一位西北淳朴农民帮助一个流浪汉弱智的故事。和《好死不如赖活着》有着一些相同之处:手持的晃动镜头,纪实的手法,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不同的是,此影片是由演员来还原故事创造人物,充满了故事性与戏剧性。影片的叙事结构也并不复杂,可呈现的现实同样直指人心。比起一些噱头十足的商业片,真的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如今,我国各类电视节目都在赚取收视率,无数影片在争夺票房。观众在追求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关注那些真实、反映当下生活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导演用日常化的叙事,描述了在重大事件下生命的力量,使作品拥有震撼心灵的审美力量。如何做到这点,甚至超越,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寻找。
参考文献:
[1]鞠斐.电视(电影)纪录片本质创作初探——关于真实性的讨论[J].电影文学,2003(9).
[2]颜秉刚.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人文精神[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陆思卿,女,汉族,黑龙江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