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在专业性的视域范围内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音乐专业人才能够为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在两者的结合中利用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平衡人才存储量。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才;地方应用;人才存量;市场供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94-01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实现人才的价值。在专业性较强的音乐领域,实现人才与职位的对接可以减少人才等待职位的时间,最大化地实现人才的价值。在地方高校中,人才的输送一般立足于区域,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职位的空缺趋于饱和状态,说明人才数量已经超出市场所能容纳的空间。同时,竞争中还不乏优秀人才的溢出,地方在人才的培养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在利用人才红利时出现了阻碍。要想破除这种尴尬的境地,就需要从根本上创造更多的职位空间,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实现和地方的应用对接。
一、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问题
(一)音乐专业教学课程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在教学中一般是根据本专业的特色来安排的,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中往往被忽略了音乐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学科逻辑中缺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虽然在校接受了音乐专业课程,但是在专业之外却缺少理解。在市场愈来愈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现实中,音乐专业教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音乐生源较多,课堂质量下降。音乐生源在招生时一般都是以艺术生来区别对待的,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避免在文化课的应试中淘汰才被迫选择了艺术课程作为进入高校的一条捷径,这种意识使得高校艺术生往往缺乏较高理论素养的基础,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学生生源的增多会增加班级学生授课的数量,进而影响授课的质量。
(三)音乐实践环节受到忽视。音乐课程重在实践,特别是在对一些乐器的熟练掌握上需要学生能够花费时间进行精细化的运作。但囿于时间以及课程的因素,教师不能随时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器乐演奏过程,更不能及时地做出指导,而对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加重,以及学校资源的有限,使得学生缺少积极参与音乐实践的时间。高校的音乐实践就专业而言需要与社会进行结合,但是社会上所能提供实习的岗位却很有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结合的路径
(一)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地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文化发展,从经济发展中为文化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一些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和本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说明了在市场上缺乏一定的职位空间。因此要实现音乐专业人才与地方应用就需要解决专业人才工作方向脱节的现象,利用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教育的进步,反过来增加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乐器的演奏,任何音乐都不会呈现出优美的旋律。对于乐器的掌握也是衡量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最基本标准,因此在实践中注重人才的训练可以增加人才的技能。针对校内实践练习较少的情况,学校要增加对文化行业企业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增加音乐专业人才的技能。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和地方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在对接中为人才发展提供各种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践运用。
(三)推进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音乐专业不能完全根据学科逻辑来进行,需要根据地方发展的现实来调整课程使之更具有针对性。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较大的突破与转变,把握现有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交叉融合点,并进行讲解。不单单是对音乐理论的讲解,一些与专业边缘的行业企业也要在教学中提及,帮助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同时,教学的模式也要从大班教学向小班转化,提高课程效率。
三、结语
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专业特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方要在发展中为音乐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机遇。要实现两者的结合需要发挥两个场地的作用,在学校要接受理论知识,在社会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实践经验,逐渐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程光文,龚园.面向行业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2]刘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1).
[3]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03).
[4]戴旦旦.独立学院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作者简介:
王 娟(197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西安文理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5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