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博
党员干部为何必须“保持坚强政治定力”?
□薛万博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目的: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坚强政治定力”要求的解读,提醒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忠贞不渝、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
2015年12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发了一条“引爆”网络的报道——《党员能在微信朋友圈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吗?》
文中提到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吴某,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党员,一天在家休息时打开微信浏览朋友圈信息。其间,看到一篇关于“一国两制”的文章,觉得“甚好”,便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中。吴某罔顾“一国两制”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实际,在评论中大肆抨击、公然否定。由于吴某的社会关系较广,其观点被广泛转发,造成恶劣影响。吴某因违反政治纪律——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受到纪律处理。
吴某违纪的根源是什么呢?
有评论指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吴某在网络世界随心所欲、妄言妄语,是理想信念动摇、丧失政治立场、缺乏政治定力的典型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政治定力问题。他指出:“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
何谓“政治定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将“定力”的含义解读为遇事不乱,不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这种定力源于政治自信,源于信仰坚定。”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能不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能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建设、反腐败的一系列方针和要求;另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各样复杂情况的时候,能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站稳立场……”
也就是说,政治定力反映的是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事关政治纪律。说白了,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坚定性。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政治定力”,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是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认识不到位,被社会上的一些“过头论”迷乱了心智。即便不敢公开说,可私下里没少说“差不多就行了”之类的与中央决策不相符合的话。
然而,这只是点到了一些党员干部“政治定力不强”问题的一个侧面。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文分析: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定力上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异化变质;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糊里糊涂、人云亦云,缺乏主心骨;政治行动不坚决,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落实不力,在贯彻执行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违反党纪,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组织意识淡漠,躲避组织监管;腐化堕落,抵御不住权钱色的诱惑,走向腐败和犯罪等等。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挑战着党员干部的“三观”。党员干部要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须“保持坚强政治定力”。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此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以此来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不难看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
《求是》杂志刊文指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应当体现在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体现在舆论战线特别是互联网舆论斗争中定准导向、坚守阵地,还应当体现在面对社会各种利益诱惑时坚守底线、神清气定……也就是说,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按照“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官从政的新定位、新要求,忠于党的信仰不动摇,严守党的纪律不越轨,面对利益诱惑不动心,考验和挑战面前不变色。
[编辑:薛万博电子信箱:xuewanbo@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