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16-04-05 17:23:20司家勇李立君钟利萍仲志刚
时代农机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电类应用型林业

司家勇,李立君,钟利萍,仲志刚

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司家勇1,李立君1,钟利萍1,仲志刚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2.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410117)

文章借鉴国内外机电和林业行业的人才培养经验,理清林业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国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优秀人才的要求,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对林业院校机电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构建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林业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具有优秀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和创新

1.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构建并实践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优秀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实现企业需要与学校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方面的成果突出。通过教改项目的实施,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1.2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之处

(1)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的培养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与产、研相联系的纽带、协调作用,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了培养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和内涵,构建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全学程导师制、竞争淘汰机制、定期学术讲座、选课制度、学分认定办法、奖学金等7大改革措施,并结合符合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特点的专业教学工作制度、专业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等8个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育人环境。

(2)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案。制定了适合于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选修课程平台,开设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类通识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适应个性发展的人文选修课,构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了理论教学时数,创新了课堂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更新了教学内容。立项了多项精品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多部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增加了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等实践环节,构建了设计性实验,举办了课外系列讲座,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项目立项,组织了暑期社会与生产实践,着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用相结合,实践育人,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实习基地群”的思路,并致力于广东、长沙、娄底、岳阳等地的家具机械、农业机械、智能装备等方向的实习基地群的建设,其中长沙实习基地群的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获批2014年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娄底实习基地群的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获批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较好地解决了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不但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为学生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1)校内应用效果。该课题采取研究与试点、效果跟踪与总结完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修订了2009版、2011版和2013版本的培养方案,用于四届(58个班级)学生,共2000多人,实践改革成效显著。

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社会锻炼等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四年来,每个年级的学生均利用暑期,分赴生产实践一线,参加了顶岗实习、行业现状调查等。获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达54人次。如2014年机电专业学生组织了暑期三下乡活动,调研了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欠发达地区聋人就业状况,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省市各残联,协助解决聋哑人问题。2011级机制专业学生张涛、何权,2012级材控专业学生闵丽萍,共同成立了“长沙集家家居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全房集成家居木制品工厂化定制网络销售,公司年利润20多万。

近4年来,英语四级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均达到了90%以上。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7项、校级12项。学生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达54人次。与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友力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课题合作,四年合作毕业设计课程数达101项,其中“微型水稻收割机整体结构设计”,“齿梳式采摘机臂架机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后驱动式双工位履带底盘的设计”等20多项毕业设计课题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机电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获校级优秀比例达11.49%,远高于全校1.5%的平均水平。

四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达90%,连续四年获评校级就业先进单位,学生主要就职于福马集团、林海集团、海尔集团、格力集团、中联重科、吉利汽车、北汽集团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这种高水平的就业签约率和就业质量,是我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一种客观体现。

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和从事工程案例教学的能力。有的教师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校出台的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文件,并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这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显著促进了我校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获批“现代林业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湖南省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获批省级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联合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机电类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该基地获批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广东友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装备设计与研究中心(主要方向为林业与木工机械、家具机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了《机械制图》、《现代材料成形理论与技术》、《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一批优秀精品课程,出版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工程实训》、《机械基础实验指导》等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

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加强了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基地等硬件的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学风教风、质量保障体系等软件环境建设,强化了二级教学管理,建立了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和四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行了一系列向教学倾斜的奖惩措施,形成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相关专业所借鉴,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

(2)国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采用情况。实践教学模式和暑期顶岗实习、准就业等措施被兄弟院校借鉴,有利于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林业同行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次来我校交流“机电类专业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对于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保障、质量监控、激励机制、机制创新等制度的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给予了极大鼓励和关注。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对推动我国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和完善

(1)加大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力度。要结合林业院校特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工作,要组织和发动参与的教师、教学

管理干部结合教育实践,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结合林业院校实际和特色,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推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力争将本模式建出水平,建出特色。

(2)定期组织展开交流。建立定期协作交流制度,使各林业院校之间经常展开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兄弟高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研究探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实践中取得的成效,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各高校之间建立广泛联系,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刘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

[2]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2):43-45.

[3]陈至坤,李耀刚,卢育红.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31-133.

[4]耿惊涛.机电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讨[J].职业时空,2009,(8):79-80.

[5]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

[6]王鹏鹏.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82-83.

Practice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in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I Jia-yong1,LI Li-jun1,ZHONG Li-ping1,ZHONG Zhi-gang2
(1.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2.Xiaoguang Auto Mould CO.,LTD.,Changsha,Hunan 410117,China)

The artic1e refers to ta1ents training experience in e1ectromechanica1 and forestry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c1arifies the forestry and professiona1 c1ass app1ied innovative,renewa1s education idea and innovative ta1ent training mode to train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1 personne1 with outstanding abi1ity to innovate,to adapt to the forestry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co1ogica1 civi1ization construction demand for ta1ented peop1e,provides ta1ent support for the deve1opment of Chinese forestry industry and guarantee of inte11igence.

forestry co11eges and universities;mechanica1 and e1ectrica1 engineering major;app1ied innovative ta1ents;training system system

G642

A

2095-980X(2016)03-0107-02

2016-02-26

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JG2015291192)

司家勇(1978-),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温合金材料制造及工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机电类应用型林业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更正启事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land produces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