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清弛许传友(辽宁省桓仁县二棚甸子动物卫生监督所117200 辽宁省桓仁县普乐堡动物卫生监督所)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控
曲清弛①许传友②
(①辽宁省桓仁县二棚甸子动物卫生监督所117200 ②辽宁省桓仁县普乐堡动物卫生监督所)
随着养羊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饲养辽宁绒山羊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圈养技术日趋成熟,饲养辽宁绒山羊的养殖户不断增加,但养殖户大多为农民出身,缺乏动物疫病的防疫知识和个人卫生防护意识。随着绒山羊饲养量增加,调运更加频繁,本地区羊布病的发病率和人感染率有所提高,因此加强布病防控意义重大。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交流,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可分为6个种,即羊种布鲁氏菌病、牛种布鲁氏菌病、猪种布鲁氏菌病、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病、犬种布鲁氏菌病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病。
2.1 易感动物 目前已知60多种驯养动物、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病的宿主,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2.2 传染源 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尤其是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各种布鲁氏菌在不同的动物中有种向转移现象,如羊种布病可以转移到牛、猪,牛种布病可以转移到羊等。
2.3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感染,也可通过受伤的皮肤、黏膜、吸血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以感染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病为主,猪种布鲁氏菌病感染人少见。
据当地动物疫控中心统计,1995至2005年,全县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几乎为零,到2006年,发生引入性奶牛布病阳性15头。目前,监测到动物和人布病的发病率均的不同程度的提高,仅2015年全县就扑杀布病阳性羊166只,感染4人。
布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
4.1 加强监督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对从省外引进的羊、牛等易感动物严格报批报验和隔离观察制度,特别是引入的种公羊要先检测,后混群饲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对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防止疫源传入和扩散。
4.2 加强免疫 免疫接种是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按照政策,种用乳用羊、牛只检不免,普通牛、羊实行先检后免的政策,对检出的阳性牲畜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目前使用的疫苗免疫期可达3年,安全可靠。4.3 加强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布病的防控常识,做到及时免疫,经常消毒,接产时戴手套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畜与人的传播。
4.4 做好布病的监测 布病监测不仅可以及时扑杀阳性牲畜,消灭传染源,还可以预测该病的发展趋势,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15–12–21)
中图分类号:S852.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3-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