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吉/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猪场常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张浩吉/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在当今的养猪生产中,疾病呈现出多发趋势,其中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猪II型圆环病毒感染、猪细小病毒、猪流感、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依然非常严重,是传染性疾病的主体。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是当今猪群中的主要细菌性疾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对肥育猪的威胁在许多地区有抬头趋势,这些致病菌在猪群的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病原混合感染疾病己成为不同类型规模化猪场疫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与多种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给养猪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长期以来养猪业过分依懒药物,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日趁严重,给猪肉市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多病因混合感染已成为我国规模化猪场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猪群感染(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机体抗病力低下,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如应激、天气变化等因素)导致机体发病,继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使疫情难以控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目前猪群流行的免疫抑制性病因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圆环病毒II型感染(PCV-2)、TTV、猪瘟(SF)、猪伪狂犬病(PR)、猪流行性感冒(SI)、霉菌毒素中毒等。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可起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同时还造成对疫苗接种副作用加大以及免疫无应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导病原变异加快,新病毒不断增多,毒力增强;如PRRSV毒株变异的发生,近年来变异伪狂犬病毒毒株的出现,使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更加复杂,促使了混合感染的发生,增加了疫病预防的难度。总之,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引发猪群发生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主要原因。
常见继发的细菌性疾病有副猪嗜血杆菌病(HP)、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猪增生性肠炎等细菌性疾病。
所谓的“高热病”就是由多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后继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从而使猪场种猪群繁殖性下降,产死胎、弱仔、木乃伊眙比例提高,种猪的使用年限缩短,淘汰率升高;仔猪及生长猪的生长速度缓慢,发病率、死淘率加大。
1.病因。人们常说的“高热病”是多病因混合感染,病毒主要以经典PRRSV、高致病性PRRSV混合PCV-2为主,有时还可能混合有HCV、SIV、PRV以及霉菌毒素等一种或多种病因。主要继发的细菌感染为副猪嗜血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等病原,因此本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感染。
2.PRRSV变异机制。
(1)场内存在猪PRRSV的毒株变异:PRRSV具有易变异的特点,自从2006年春在我国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即所谓的“猪无名高热综合症”,随后的研究证明:PRRSV毒株(高致病性毒株)的Nsp2基因533-561位连续缺失29个氨基酸和481位氨基酸缺失。近些年来,在许多发病猪场可同时分离到有不同的PRRSV病毒毒株或亚群,既有疫苗毒株、也有野毒的变异毒株,使蓝耳病毒株更加混乱。
(2)由于猪群感染猪瘟、圆环病毒II型、伪狂犬病毒、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毒株在有免疫抑制猪的体内长期增殖,诱导PRRSV毒株变异的发生。
(3)PRRS免疫程序不合理诱导PRRSV毒株变异。
(4)应激因素作为“高热病”的导火索,导致猪群疾病的暴发(关键)。
3.流行特点。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另外可通过配种、分娩等接触传播以及垂直传播。对猪场来讲,引种不当是导致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公猪精液带毒可导致公猪精子出现畸形,通过授精传播。怀孕母猪和保育仔猪是主要易感群体,且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其他阶段的猪多以散发为主。冬春季节是高发季节,感染猪群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猪群一般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
从临床健康猪、发病猪血清和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病毒(PRRSV),感染PRRSV的猪只可持续带毒,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PRRSV带毒猪可向环境中持续排毒、污染猪舍造成其他猪只的感染,使PRRSV在猪场长时间存在而很难清除。猪只感染PRRSV后全身免疫系统、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受到损害;感染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效果。
4.主要症状。怀孕母猪体温升高达42℃~43℃,高热稽留,食欲废绝,眼睑红肿,后期发青,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涕,怀孕母猪大量的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病死率很高。公猪感染后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排精量减少。
保育仔猪高热稽留,挤堆,不愿走动,食欲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渐进性消瘦,皮肤苍白贫血、有的皮肤充血、有针尖大出血点,双眼肿胀,有的仔猪耳朵或身体末端皮肤发绀发紫。病猪咳嗽、气喘,腹式呼吸明显,被毛凌乱,关节肿胀、跛行。有的有神经症状,表现为角弓反张、转圈、划水状、四肢瘫痪无力。眼睛红肿,有时发青,眼屎增多。个别排黄绿色腥臭稀粪,病死率极高。有的先便秘,粪便呈羊粪状,后腹泻,排黄色水样稀粪,病死率高达80%,继发感染非常明显。
生长猪发病率相对较低,表现出明显的腹式呼吸,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病猪眼睛肿胀,分泌物增多,眼角有泪斑。生长育肥阶段的猪群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生长很不整齐,生长猪表现出皮炎,皮肤形成红色丘疹。
5.主要病变。肺衰竭萎缩,有纤维素性渗出,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并伴有卡他性肺炎区、心包积液,心冠脂肪黄色胶样浸润;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坏死,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变黑,特别是脾头肿大非常明显。肾脏肿大、苍白、有白色坏死灶,肾髓质周围组织水肿;胃在靠近食管区有大面积溃疡灶或出血,严重的病例可造成胃黏膜出血、溃疡,肠道出血溃疡;脑水肿出血,关节肿大,皮肤点状、斑状出血等多种表现。由于继发及混合感染病原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也表现的复杂多样。
1.做好猪场科学管理。
(1)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合理薪酬,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留住人才,增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切记要养好猪人才是最关键的。制定科学的可行的绩效制度、考核标准量化,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力,提升整体员工的素质。
(2)提高管理水平。猪场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使猪场的生产管理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别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如配种、分娩、免疫保健、均衡生产等环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执行。加强公猪舍、配怀舍、产房、保育舍员工生产技能培训;加强兽医的专业水平的培训,要科学合理用药,不可滥用、乱用药物;对场长重点培训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生产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提高厂长的综合素质。
(3)为猪群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注重场栏舍条件、饲养区环境清洁度、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控制。对大环境中的有害的控制要降到最低标准,加强环境消毒、消除杂草等。
2.猪“高热病”的防控措施。
(1)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加强饲养管理,强化营养,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特别是要提高机体的营养水平,选用优质、全价、营养均衡的日粮,保证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需求。
(2)对发病场的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消毒,严格控制人员、猪只流动,扑杀病猪,封闭发病猪舍,全面实行带猪消毒,以防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疫苗接种:对假定健康的猪群,全场采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1头份进行紧急免疫,一猪一针头;10 d后用猪圆环病毒疫苗1头份紧急免疫,一猪一针头。
药物防治:全群公母猪、保育猪饲料添加敏感药物连用五天,如10%阿莫西林1 000 ppm、10%泰乐菌素1 000 ppm以及一些有效的预防感冒的中药制剂。
3.猪“高热病”的预防措施。
(1)目前流行的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因此健全呼吸道门户非常重要,必须做好萎缩性鼻炎、喘气病的预防。
(2)做好PRRS、PCV-2、PR、HC、SI等疾病的预防,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以及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以达到疾病净化的目的。药物保健主要针对霉菌毒素中毒、附红细胞体,感冒病毒,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链球菌,增生性肠炎,弓形虫等。
(3)免疫程序(仅供参考,要结合本地区、本场的具体情况而定)
公母猪免疫程序:蓝耳活苗1头份/头(产前45 d);圆环苗产前3~6周免疫1头份/头;猪伪狂gE缺失疫苗1头份/头(一年三次);猪瘟苗2头份/头(一年三次);口蹄疫苗1头份/头(一年三次)。
仔猪免疫程序:7日龄:蓝耳弱毒0.5头份/头;21日龄:猪瘟苗1头份/头;28日龄:圆环苗1头份/头;50日龄:猪瘟苗1.5头份/头;60日龄:口蹄疫苗1头份/头;70日龄:猪伪狂犬苗1头份/头。
总之,对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预防能反映出一个猪场的管理水平,核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猪生长的基本需求,保证猪能吃好、住好,做好猪只的预防保健。时刻牢记“养大预防、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场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保健程序,做好消毒工作。当前猪场流行的疾病多是混合感染,疾病预防的重点是综合预防,不要单纯注重某个疾病忽略其他疾病的预防,管理者的的思维决策是关键。(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