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评价

2016-04-05 12:59:43吐尔洪江·阿不拉,李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5期



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评价

吐尔洪江·阿不拉1, 李伟2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 新疆 沙雅, 842200;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人民医院 骨科, 新疆 沙雅, 842200)

关键词: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轴性症状; JOA评分; 颈椎总活动度

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往往根据骨化物矢状面形态、横断面形态及生理弯曲等因素来决定手术位置,而较为常见的术式就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椎管扩大术等术式。然而,传统的单开门手术仅仅是通过软组织悬挂固定椎板,有很大的“再关门”风险,同时也易影响局部神经功能,导致包括轴性症状在内的众多并发症。本研究对24例OPLL患者进行了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OPLL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6~72岁,平均(55.3±6.8)岁,经诊断均为OPLL。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6~70岁,平均(56.1±5.5)岁,使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术。B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9~72岁,平均(54.8±7.3)岁,使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1.2手术方法

A组:全麻下,常规消毒、铺巾,经颈后正中入口纵向切开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骨膜下剥离椎盘肌,暴露椎盘及小关节突,切除部分C3~C7棘突。在双侧椎板与小关节结合部做骨槽,一侧切开椎板全层用于开门,另一侧保留内板作为“门轴”。开门后,以双股丝线将残余C3~C7棘突基底部缝合固定于门轴侧小关节囊,将所切除的棘突建成碎骨块植于门轴侧骨槽处。术后7~14 d可坐起和下床活动,颈围保护3个月。B组:全麻下,常规消毒、铺巾,经颈后正中入口,纵向切开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骨膜下剥离椎盘肌,暴露椎盘及小关节突。在双侧椎板与小关节结合部做骨槽,一侧切开椎板全层用于开门,另一侧保留内板作为“门轴”。采用Magerl方法置入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将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相同节段棘突部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保持椎板开门状态。术后颈围保护2周。

1.3随访观察指标

① 评估手术前后轴性(AS)症状。根据曾岩[1]对AS的评定标准,分为4级。优:颈部无任何异常感觉,无压痛和肌肉痉挛;良: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轻度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颈部肌肉无压痛,无或轻度痉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可:平时症状经常出现(小于100 d/年),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颈部肌肉轻压痛或轻度痉挛,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效果良好;差:症状频繁(大于100 d/年),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颈部肌肉明显压痛或痉挛,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效果一般或不好。将评定为优和良者定义为无轴性症状,可和差者为有轴性症状,计算其发生率。②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来评分,即上下肢运动功能各4分,上下肢及躯干感觉功能各为2分,膀胱功能3分。其中13~16分为轻度脊髓损害, 8~12分为中度脊髓损害,7分及以下者为重度脊髓损害。JOY改善率=(术后JOY评分-术前JOY评分)/(17-术前JOY评分)×100%。③ 颈椎总活动度(ROM)。术前及随访时摄颈椎动力位片,按Nishituz法计算,ROM百分比=术后ROM /术前ROM×100%,术后随访资料以末次随访结果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55个月,平均26.9月。B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1~57个月,平均27.4月。A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9.4%, B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ROM保持率为60.18%, B组为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术前JOA评分(8.14±1.13), 术后评分(13.44±5.38), 改善率66.73%; B组患者术前JOA评分(8.28±1.54), 术后评分(14.02±4.14), 改善率67.83%, 2组JOA评分改善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见“再关门”现象发生。

3讨论

3.1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优势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包括前路术式和后路术式。相对前路术式,即脊髓减压术,后路手术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① 手术相对安全。因颈椎前路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喉上神经及后发神经,严重者甚至损伤气管和食管。相对而言,颈椎后路主要为结缔组织,且空间相对前路大,手术难度低,手术安全系数较高。② 扩大效果明显。因其解剖特点决定了后路椎管扩大术可明显扩大椎管容积,能显著地改善脊髓受压情况。③ 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解剖结构,因单开门术保留了椎板,避免了术后因颈椎不稳定所致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2-4]。

3.2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适应证

有学者认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分别拥有各自的适应证,不能相互替代。由于后路椎管扩大术起初是用于椎管狭窄所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该术式目前还应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间盘突出及脊髓肿瘤切除等治疗。对于脊髓前部压迫,后路手术不能直接解除,但因为后路手术能够有效地扩大椎管容积,因而对于前路手术有禁忌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疾病缓解。目前有学者[5]认为,后路单开门术可增加椎板的不稳定性,通过颈椎后路内固定椎板植骨融合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椎板稳定性下降所致的鹅颈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3.3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并发症

轴性症状是指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等症状。有报道[6-9]认为,后路单开门术式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可高达45%~80%。目前对于轴性症状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考虑与颈椎总活动度下降、术中解剖结构稳定性的破坏及术中软组织的损伤有关[10-12]。传统单开门术后可出现“再关门”现象,这与术中开门时门轴侧椎板上缘未做骨槽致开门阻力增大有关。B组在术中门轴侧椎板做骨槽增加开门角度,同时在开门侧植入螺钉,增加椎板稳定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再关门”的发生率。

3.4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优点

传统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将开门侧棘突固定于门轴侧小关节囊上,这种术式损伤了局部软组织,增加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活动度的下降。近年来,很多学者[13-15]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良,包括桥式植骨术、内固定钛板、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本研究B组采用了锚定螺钉进行改良,通过对术后患者的随访发现,该术式术后即刻获得了刚性固定[16-17]。此外,经过最长57个月的随访,虽然B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A组相当,但B组患者颈椎总活动度较A组明显改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A组降低,同时无1例“再关门”现象的发生。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术式,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同时在保留患者颈椎活动性方面也优于传统术式[18-20]。

参考文献

[1]许春雷, 李正维, 周伟, 等.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10): 729.

[2]苗洁, 申勇, 王林峰,等. 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多节段颈椎病生理曲度及疗效的远期观察[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1): 978.

[3]Kanamori M, Yasuda T, Hori T, et al. Minimum 10-Year Follow-up Study of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Progressive Pattern of the Adjacent Disc Degeneration[J]. Asian Spine J, 2012, 6(2): 105.

[4]李玉伟, 王海蛟, 严晓云. 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10): 615.

[5]张惠城, 刘展亮, 陈嘉裕, 等. "锚定法" 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6): 454.

[6]于淼, 孙宇, 刘忠军, 等.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近期疗效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1): 76.

[7]潘胜发, 孙宇, 朱振军, 等.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 13(10): 604.

[8]曹俊明, 申勇, 杨大龙, 等.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21): 1629.

[9]孙可敬, 杨维权. 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4): 533.

[10]朱永坚, 沈宏, 张建民,等. 铣刀椎板成形加椎管重建术在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2): 133.

[11]阮狄克, 何勍, 丁宇, 等.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 13(10): 593.

[12]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 安徽医药, 2011, 15(9): 1130.

[13]常保国, 宋洁富, 李利军.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骨伤, 2007, 20(3): 152.

[14]蒋继乐. 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手术的临床研究[D]. 复旦大学, 2012.

[15]许春雷, 李正维, 周伟, 等.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10): 729.

[16]李长青, 罗刚, 周跃, 等. 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1(22): 2284.

[17]黄刚 陈海云 刘卓勋,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12): 2729.

[18]肖晟.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临床评估与疗效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6): 1448.

[19]张新, 张展奎, 刘恒.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减压术椎管内出血原因分析与处理[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8): 1080.

[20]孙武红, 唐晶, 戴勇, 等. 21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9): 123.

中图分类号:R 6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5-121-02

DOI:10.7619/jcmp.201605038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