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佳 李明举 许海军
(①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000 ②山东省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鸡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
由 佳①李明举②许海军①
(①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264000②山东省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免疫抑制病是一类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本文着重探讨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从业者在诊断及防治免疫抑制病工作提供参考。
鸡群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由不同病原引起的对家禽免疫器官造成一定程度损伤,使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的一类疾病。鸡群感染后,除表现其特有症状外,还表现个体对接种的传染病疫苗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使多种细菌病和病毒病的感染性增加,鸡群出现多种疾病的并发、继发或混合感染,导致死淘率大幅上升、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1.1传染性法氏囊病(1)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破坏鸡的主要免疫器官—腔上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其他致病因子,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据观察,北方地区每年7~9月,南方4~10月较为多发。因此时为高温高湿多雨季节,球虫病多发,破坏了肠道免疫系统,影响法氏囊疫苗的免疫效果。(3)发病日龄不断扩大,第一次免疫后和第二次免疫之前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但近年来发病日龄有增宽趋势,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发病日龄可延长到200日龄的产蛋鸡,高日龄发病蛋鸡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传统毒株基本相同,但法氏囊与正常同龄鸡群随着性成熟而萎缩消失不同,表现为肿大出血,此时鸡群的死亡率也较低,一般低于15%。(4)IBDV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病毒,扩散传播;还可经蛋传递。(5)近年来,该病非典型病例增多,无明显的尖峰式死亡现象,死亡率不高但病程延长,反复发病的鸡群增多。虽然对鸡致病的IB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目前在我国流行的IBDV毒株的抗原性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明显的变异和超强毒株出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Giambrone就报道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分为6个血清型;何秀苗等[1]对获得的76个分离株进行了血清亚型分析,表明这些分离株至少分为3个血清亚型。王寿山等[2]对分离获得的4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有三株病毒均为超强毒株。
1.2马立克氏病(1)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疾病。由于本病侵袭法氏囊、胸腺及脾脏等免疫器官,从而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2~5月龄,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3)本病具有高度接触性,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带毒鸡可终身带毒并排毒,其羽毛囊角化层的上皮细胞含有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侵入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在自然条件下,强毒株可引起急性马立克氏病,鸡的内脏常发生肿瘤;弱毒株一般引起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患鸡内脏发生肿瘤的比例较低。(4)发生MD免疫失败的种鸡群和蛋鸡群,呼吸道疾病大都非常严重。除生长期较长的“三黄”鸡外,肉鸡是不接种MD疫苗的,但强毒感染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免疫抑制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我国很多肉鸡群的呼吸道病非常严重,MD强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1.3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1)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REV感染不仅能引起矮小症和慢性肿瘤,还可引起感染鸡的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3],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丧失,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对温度较敏感,冬季多发。通常在鸡10~15日龄易发,近年来发病日龄有扩大趋势,最小7日龄发病,最大80日龄发病。(3)该病自然宿主有火鸡、鸡、鸭、鹅、雉和日本鹌鹑。主要通过水平传播,病鸡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携带病毒为主要传染源,也可经蛋垂直传播,但经蛋传播的发生率很低。本病在鸡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呈一过性,但该病为慢性传染病,死亡周期为10d左右,若有继发或并发症则死亡率较高。接种污染病毒的疫苗或通过针头而感染,特别是带毒的马立克病疫苗和鸡痘疫苗,是造成本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可引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4传染性贫血(1)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引起的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2)鸡是本病毒唯一宿主,所有年龄和品种的鸡均易感,但多见于出生后的1~3周龄鸡;随着免疫功能的完善和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有的混合感染时发病可超过6周龄。(3)垂直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母鸡感染后3~14d内种蛋带毒,带毒的鸡胚出壳后发病和死亡。本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传播,CIAV在同一鸡群中很容易传播。(4)CIAV能使1~7日龄[4]鸡发生贫血,淋巴组织和骨髓出现肉眼可见病变,感染后12~16d病变最明显,第12~28天出现死亡,死亡率一般为30%。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可被感染,但不发病。(5)IBDV、MDV、REV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能增强本病毒的传染性和降低母源抗体的抵抗力,从而增加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2.1加强饲养管理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是避免疫病感染的基本措施。一是根据鸡群生长和生产需要选用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二是强化鸡舍温度、湿度、通风等饲养环境控制。三是减少换料、防疫等引起的各种应激反应,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减少应激。四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减少和杜绝病毒和细菌侵扰。
2.2合理使用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免疫抑制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应特别重视种群免疫,将母源抗体提供给后代,使子代鸡在低日龄内得到被动保护。疫苗免疫主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正确进行免疫操作,定期做好抗体监测,目前除AL、RE无商品化疫苗外,其他免疫抑制病均可使用疫苗预防,对于AL、RE,应凭借敏感的诊断方法检出阳性鸡后及时淘汰,做到早发现早淘汰,通过对种群净化,达到良好的防制效果。二是在使用弱毒疫苗时,严格选用SPF鸡胚生产的弱毒疫苗,防止由于疫苗污染带毒,造成鸡群感染其他疫病。三是免疫前后适当给予左旋咪唑、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
2.3使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保健产品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免疫抑制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益生素、微生态制剂、电解多维、中草药复方制剂等保健产品,合理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增强机体免疫系统自身修复和自愈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2.4避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某些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可降低免疫功能,引发免疫抑制病发生。因此,应合理使用药物[5],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对免疫抑制作用强烈的甲砜霉素等药物,导致免疫失败,引发疫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秀苗, 戴书剑等. 近几年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毒分离株的变化特点[J]. 广西畜牧兽医, 2012, 28(2)∶ 67-70.
[2] 王寿山, 毛雅元等. 4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序列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 2013, 40(12)∶ 48-54.
[3] 李凯.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的研制[D]. 哈尔滨∶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2014, 20-25.
[4] 郑世军, 宋清明等. 现代动物传染病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01-404.
[5] 门娟娟. 鸡感染免疫抑制病后的应对措施[J]. 山东畜牧兽医, 2011,6∶ 95.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6-0063-02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