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100)
春季常见猪病及诊治要点
徐 芳(山东省安丘市景芝畜牧兽医管理站262100)
初春昼夜温差大,气温变化大,使猪只的免疫力下降,机体的防御屏障难于抵挡病原的入侵,风力也加大了病原的传播几率,干燥的气候使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这些不利条件使病原更容易定居在呼吸道上皮,易发生流感、猪瘟、蓝耳、圆环、气喘病、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为了保温猪舍大都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进而造成猪舍内通风强度下降,湿度过高,氧气不足,以及过多有害气体的滞留,使得猪舍内小环境恶化,猪只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肠道pH环境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乘机活跃,腹泻病增多。所以,冬春季节防治呼吸道疾病和腹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对几种春季常见猪病作简要介绍。
1.1发病情况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死亡率极高,对养猪业危害极大,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头等重要疫病。由于目前实际生产中大量使用猪瘟疫苗防疫,典型猪瘟已不多见,大多以亚急性或非典型形式出现,易继发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临床症状轻微,病情缓和,但病程长。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废食或少食,表情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全身发抖,行走无力,体温41℃,眼有多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苍白,有散在出血点,两耳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口腔黏膜出血,肛门松弛。病猪愈后不良,不死者常成为僵猪,死亡率一般10%-30%;母猪出现不孕、流产、产死胎或产木乃伊胎儿;新生胎儿衰弱,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重者陆续死亡。
1.2病变特征剖检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性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为主。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外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变性肿胀,色变淡,表面及切面皮质部有多少不等的点状出血(麻雀蛋样);尿道、膀胱粘膜斑点状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病变,约有40%病例边缘有粟粒至蚕豆大多少不等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整个消化道黏膜发生出血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潮红、斑点状出血,黏膜淋巴组织集中部位肿胀、充血、出血、坏死溃疡;喉头、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脑膜充血、出血,镜检典型病毒性脑炎;继发巴氏杆菌时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继发沙门氏菌时在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绿褐色轮层状固膜性肠炎—扣状肿。
1.3防治原则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周边大环境和猪舍内小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计划生产,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免疫,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体免疫力;定期从猪群中抽取一定数量的猪只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查抗体效价水平,以判断免疫接种是否成功及保护率高低。加强以净化种公、种母猪及后备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对于发病猪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大剂量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0~30头份,同时颈部肌肉注射头孢类药物,口服新霉素或强力霉素防止继发感染;对假定健康猪紧急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4头份/头。
2.1发病情况(1)2006年夏季以来,首先在我国南方地区爆发,继而蔓延到全国许多地区,其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病死猪数量之多、经济损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今年各地大规模发病情况有所减轻,但一些生物安全差、管理水平低的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时有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进入春季以后,气温变化大对上呼吸道刺激加重,风力也加大了病原的传播几率,高致病性蓝耳病又有抬头之势。(2)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猪都能发生,体温升高至40~42℃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打堆而卧,多数呼吸困难,有的腹泻,有的四肢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后期耳尖、尾根等身体末端皮肤发紫。鼻镜干燥,结膜炎,有泪斑,迅速消瘦,多数短期内死亡,少数耐过猪成为僵猪。妊娠母猪易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流产率可达50%~70%。部分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等症状,一般1周内死亡。
2.2病变特征 肺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呈暗红色实变或水肿,镜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泡壁、小叶间显著增宽,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浸润,水肿;脾脏边缘可见梗死灶,镜检可见出血性梗死;脑膜出血,镜检可见非化脓性脑炎病变;肾脏表面可见针尖至米粒大出血点和出血斑,镜检可见间质性肾炎;部分病例扁桃体、心脏、肝脏可见出血点。
2.3防治原则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及垃圾,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以降低和消除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在外地引种,以防止把病原带入猪群,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养,尽量减少猪群专栏和混群的次数;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喂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提高猪体抵抗力,严禁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传统蓝耳病油苗及高致病性蓝耳病油苗都要防疫。对发病猪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注射头孢类或丁胺卡钠防止肺脏急性实变;对猪场内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猪紧急注射疫苗防疫。
3.1发病情况春季气温变化异常,猪舍地面温度低,饲料、饮水过凉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病原物的易于存活和传播,造成春季腹泻性疾病的流行。目前,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主要为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此种腹泻一旦发生,便会迅速波及全群,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同一猪场内的大、中、小猪均可发生,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般都是几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气候突变时易发且流行速度快;病程来势猛、结束快,一个独立的成年猪舍从发病到发病结束,病程为7d左右,乳猪病程长危害最大,发病后若处理不当,死亡率可达100%。发病前猪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只出现少食或不食现象,体温正常,粪便无异常,持续0.5~2d发病。发病猪陆续出现颜色一致的草绿色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酸性(细菌性腹泻的粪便一般为碱性),有一股很特别的臭味,有的出现呕吐。腹泻持续时间:成年猪1~2d,乳猪、小猪3~4d,个别长达7d。大多乳猪病初仍然吮乳,后因水样腹泻不止、脱水衰竭死亡。中、大猪一般都可治愈,20kg以下的小猪,随体重的降低,死亡率上升。
3.2病变特征可见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胀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黏膜充血;小肠(空肠最重、回肠次之)扩张、腔内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肠壁变薄,缺乏弹性,半透明状;大肠黏膜充血、内含稀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组织学检查可见肠绒毛显著缩短,绒毛与肠腺深度之比由7∶1→1∶1。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
3.3防治原则强化饲养日粮配合要全价,品种要多,营养要全,实行标准化饲养,提高猪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使猪有一个好的体况;猪场要建立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猪舍要保持卫生、干燥,定期消毒。 严格限制人员出入,消毒剂要常更换,保证消毒彻底有效;新生的仔猪由于胃肠液分泌少,胃肠蠕动功能弱,抗病力低,如果保温不好或遭受冷害容易患腹泻,须封闭门窗,及时供热保暖,实行高温育仔,猪失热少,抗病力强,自然就不易生病;母猪产仔后要及早喂奶,不必等全产完固定奶头再喂,因为初乳抗体能防止腹泻或降低其剧烈程度,能更早的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能大量减少春腹泻的发生;作好免疫接种工作,进入春季应进行一次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免疫。对于发病猪应及早隔离,停止喂食1~2d,口服补液盐(氯化钠
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水1000ml)防止脱水,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可腹腔注射;口服土霉素、新霉素等防止继发感染。
4.1发病情况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其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多变的早春、初秋及冬季易发。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播较迅速,2~3d内可波及全群。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常混合感染蓝耳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等,继发感染会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死亡。猪只发病后体温升高达40~42℃,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并夹杂阵发性咳嗽,眼、鼻流粘液性分泌物。病程大约3~7d,大部分猪可自行康复,若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猪流感还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新生仔猪死亡。
4.2病变特征单纯的猪流感剖检病变表现为病毒性肺炎,病变主要集中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盖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肺脏的病变主要在心叶和尖叶,呈紫色、水肿、间质增宽质硬,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病情严重者可蔓延至大部分肺脏,肺部及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水肿。
4.3防治原则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在阴雨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对猪群定期驱虫。尽量不要在寒冷多雨,气温骤变的季节运输猪只或转群;建立健全猪场的卫生消毒措施,对猪舍和饲养环境定期消毒,可用0.03%的百毒杀或0.5%的过氧乙酸喷洒消毒;猪场爆发猪流感时,应及时采取隔离病猪、加强对猪群的护理,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对猪舍及其污染的环境、用具及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本病的蔓延和扩散;对发病猪群提供避风、干燥、干净的环境,避免专群及应激,可使用一些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5.1发病情况 该病特点是发病急、传播极为迅速,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形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3d,首先表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蜷腿而卧,不愿走动,跛行,个别仔猪无征兆的突然死亡;检查时发现蹄部有水疱性病损,最初蹄冠部皮肤发白,出现水疱,然后迅速扩展到蹄后部的球节处,继而延伸到蹄叉,发生水疱之处表现为深红色斑块或破溃,由于炎症在蹄皮基部蔓延,常使角质和基部分离,脱匣。口腔、舌面、鼻镜和上腭常出现碗豆大的水泡,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
5.2病变特征口腔黏膜表现为弥漫性口炎,或乳头呈出血性浸润和肿胀,或发生纤维蛋白性假膜,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分离。舌部表皮生发层的上皮细胞坏死、细胞间水肿和粒细胞浸润;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食道和胃黏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仔猪少见水疱形成,常呈急性心肌炎(虎斑心)而死亡,并有骨骼肌变性坏死。
5.3防治措施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平时要积极预防,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紧急预防应将每头份疫苗提高到6PD50,并增加免疫次数;一旦发病,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防疫等措施防止疫情扩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6-0030-03
收稿日期:(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