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河南省周口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一例疑似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徐飞/河南省周口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2015年10月10日,周口市川汇区某养鸡场发生了以流鼻涕,打喷嚏,脸面肿胀,鼻腔和鼻窦发炎等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养鸡场共饲养3 000只鸡,均是从外地引进过来的,引进的鸡初期正常,但在饲养到第30 d时,突然发生疾病,7 d内,发病2 000多只,其中死亡40只,死亡率达2.7%,发病率达66.7%。该场技术员应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4 d,没有任何效果,鸡群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发病数量逐渐增加,10月18日该养鸡户带来10只发病鸡(其中5只死亡,5只症状明显)来周口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就诊。
鸡传染性鼻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但以4~7周龄的鸡最易感,症状比较明显。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的季节流行严重,成年鸡多表现散发性。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的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原体可通过病鸡咳嗽、喷嚏的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而感染。该病原体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对热及消毒药敏感。
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趴窝,被毛凌乱。病鸡初期从鼻腔流出稀薄的分泌物, 转为浆液性和黏液性,打喷嚏、咳嗽和流流泪。后期蔓延到下呼吸道,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黏液排出。眼周及脸水肿,引起结膜炎,个别严重的蔓延的整个头部。若无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则幼龄鸡生长发育受阻,产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或停止,一旦继发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等传染病,就会加重病情,致使死亡率也高。
剖检10只病死鸡,其中4只病鸡的病理结果为鼻腔和鼻窦黏膜卡他性炎症变化,黏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的黏液性和浆液性分泌物,眼睑和脸部水肿,其他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6只病鸡在鼻腔和眶下窦内及眼结膜内有干酪样物,个别小肠有出血点,其他器官病变不明显。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鼻炎,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用病原学和血清血学等方法进行诊断。
立即封闭鸡场,用烧碱、过氧化氢等消毒液对鸡舍内外,用具和场地进行紧急消毒,消灭传染源,并将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治疗。
将药品送往周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37℃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结果显示:该菌对磺胺噻唑、恩诺沙星和庆大霉素这三种药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土霉素不敏感。
结合药敏试验对发病严重的鸡用庆大霉素按6 mg/kg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5 d;大群鸡发病用0.5%磺胺噻唑拌料,连用4 d,间隔3 d,再用5 d;对未发病的鸡群紧急接种染性鼻炎A型油乳剂灭活苗,并在饮水中按60 mg/L饮用,连用7 d。另外,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黄芪多糖等药物增强鸡群的抵抗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鸡群恢复健康。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0 d后,电话回访,除症状特别严重的10只死亡外,其它鸡只已基本恢复正常。
1.病因分析。
(1)该病发生与气温骤变、寒冷、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等有密切关系。如果并发或继发其他病原体时,能促使本病严重,使鸡的死亡率提高。该养殖户就忽视了上述因素,只重视舍内的温度,而忽视了舍内的通风,加之养殖户对鸡只粪便处理不及时,致使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从而诱发本病。另外,饲喂的饲料营养比较单一,不是全价饲料,也是促使本病的诱因之一。
(2)该养鸡户还是按照传统的免疫程序,只重视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禽流感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传染病的防控,而忽视了对该病的防治,发生本病时误认为是鸡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是感冒,技术员先后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使病情加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防疫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通风良好,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供给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2)接种疫苗是目前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传染性鼻炎A型油乳剂灭活苗和A、C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一般在30~40日龄首免,开产前再免疫一次。
(3)本病的症状与鸡支原体感染、禽曲霉菌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传染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措施,防止误诊,耽搁病情,措施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外地引种,应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格控制外来疫病侵入。如需要引进,应到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的种鸡场引进,对新购的鸡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两周后健康方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