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出肿瘤可视化靶向治疗新技术

2016-04-05 05:16:20张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红外光癌细胞靶向

本刊讯 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团队首次将近红外光控技术应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研究出一种借助近红外光的选择性照射实现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平台技术。其研究成果《基于上转换微米棒的选择性光控基因表达》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这对于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其产生的副作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害,因此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常津教授团队的研究人员选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治疗基因和药物模型,将携带该基因的二氧化硅微球载体和光敏分子的一端连接,再将光敏分子的另一端和上转换微米棒连在一起。研究人员把该结合体与癌细胞共同培养。当使用近红外光照射癌细胞时,该结合体的上转换微米棒可将近红外光转换成紫外光,紫外光促使光敏分子和上转换微米棒发生断裂,使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二氧化硅载体进入到癌细胞。

由于癌细胞内的微环境能够使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从二氧化硅上释放,并转录和翻译成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研究人员就可通过普通的荧光显微镜观测到这一结果。在医疗实践中,如将此体系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换成荧光纳米材料标记的治疗基因和药物,就可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治疗基因和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作用过程,实现可视化的靶向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近红外光控治疗技术是一种准确、安全和可控的靶向治疗技术,近红外光比临床常用的紫外光更安全且穿透力更强,因而可以更好地穿透组织和脏器,实现对治疗药物作用的靶向定位。可通过控制近红外光集中照射肿瘤区域,使治疗药物只在近红外光照射的肿瘤区域内发生作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抗癌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副作用。

常津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纳米生物材料和技术应用于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津介绍,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影像学肿瘤检测方法如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灵敏度有限且具有放射性,对患者早期筛查肿瘤作用有限。而纳米生物技术有望实现对肿瘤的体外早期诊断。他们还通过多功能纳米组装技术,将不同功能的纳米颗粒如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和近红外纳米颗粒等进行多功能组装,可实现对肿瘤的多模态(CT、MRI 和荧光)诊断和光热、光动力治疗的一体化,还可以实现肿瘤的可视化治疗。

猜你喜欢
红外光癌细胞靶向
基于石墨烯/硅微米孔阵列异质结的高性能近红外光探测器
红外技术(2022年11期)2022-11-25 06:07:52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38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石墨烯纤维可应用于中红外光电子器件通讯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癌细胞最怕Love
奥秘(2017年5期)2017-07-05 11:09:30
有关红外光电子物理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