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陈谷 苏建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家蚕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与建议
陈敏陈谷苏建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三台621100)
摘要:家蚕品种资源保护,不仅是保存品种继代,还要在饲育选择中保持品种遗传性状与资源利用,做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建设,整合资源,寻求创新,开发利用蚕种质资源,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家蚕品种资源保护利用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建于1937年,是四川省三个选原种场之一,四川省蚕桑品种资源保护单位,承担蚕桑品种资源保存、良种繁育、基础应用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家蚕品种资源保护是维护家蚕基因多样性、选育优良蚕品种的基础,有效保护品种资源,利用资源,进行新品种、新用途多元化创新,是蚕桑生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需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近几年我场在加强品种资源保护时注重了品种资源利用,现作些简单交流。
1加强蚕品种资源的保护
1.1做好种质资源的保育
1.1.1严格按四川省地方标准《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进行保育。在饲育管理方面,我们固定场地、专人负责、精养细管,按技术规程搞好饲养调查工作。由于品种多,每个品种饲育区较少,收蚁时按品种编号进行收蚁,以日、中系成对品种分室放置饲育区,便于饲养操作处理和观察。从出库催青到制种全过程严格贯彻“五选”工作,作好每个品种详细调查记载。为更好保持种性,饲养时以4~10蛾混合收蚁一区,饲养时逐步淘汰,至4龄第2天每区保留400头直至上蔟采茧,按原原种繁育调查与选择方法,留取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异蛾区或蛾区内交配制种50蛾左右。
1.1.2防止品种混杂,保存品种性状。为保持各个品种固有遗传特性防止混杂,一是从事资源保育工作的人员要有连续性并熟悉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二是从出库催青到制种每个工序都要有品种标识,收蚁时建立饲育区片,区片随每个工序同步移动。三是精养细管,随时检查用具、衣服等是否带有混杂个体,不将蚕网、桑叶伸出箔外,蚕箔间、箔与墙、箔与架“三不靠”,不拈落地蚕。四是认真饲育观察,壮蚕期要对品种固有特性逐区检查,对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要加以分析处理,淘汰不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五是就地饲育,就地上蔟,对覆蔟网外的蚕、茧全部淘汰,采茧后清理好场地,找尽采架茧,就地制种。六是从催青到养蚕制种全过程严格贯彻“五选”,对掉在地上的蚕、茧、蛹、蛾一律淘汰。七是认真核实标识,做好记录记载,从出库催青→养蚕、制种→蚕种保护→母蛾送样→浴消、整理等都必须仔细核对品种标识,并对品种张蛾数量等作好详细记载。由于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多,每个品种性状不尽相同,且饲育蛾区少,又是以多蛾混合收蚁育,因此,在饲育管理中严格按照原原种饲育标准,做好看蚕给桑、饱食就眠、适时眠起处理等工作。使品种优良性状充分表现,对于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重点品种适当增加饲育蛾区,适时进行春繁和秋繁型式交替进行品种保育,减少不利因素影响,防止保护品种性状退化。
1.2资源的整理与建档
品种资源经过饲养后,应及时对调查记载资料全面整理归档,结合品种特征特性和历代饲育成绩加以分析评价,保留性状优良的基础品种、特殊性状品种、特色有利用价值品种。经过多年的品种保育及整理,我场现保育有80余份蚕品种资源与育种素材。
2种质资源的利用
近几年来,我场通过对品种资源的保育和整理,已形成基础品种、斑纹限性、茧色限性、黑蛾性状、彩色茧系列和特殊斑纹蚕品种。经过多年良繁的现行推广品种“夏芳×秋白”保持着茧丝质优、好养、产量高等特点,由于素斑蚕品种雌雄鉴别工作量大,劳力紧缺,成本高,因此我们利用保存的斑纹限性品种资源,对“夏芳×秋白”品种进行斑纹限性导入,通过多年选择,培育成了双限性斑纹蚕品种,既保留了原有品种优良性状,又能在饲育期雌雄蚕鉴别分养,调节雌、雄蚕饲养比例,缓解鉴蛹劳力紧缺问题,提高繁育系数,降低生产成本,室内试验后成绩优良,正申请实验室共同鉴定。现在又与西南大学、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协作选育褐圆斑限性品种,利用其褐圆斑纹明显特征,可在3龄期进行雌、雄蚕鉴别分养和调节雌、雄蚕饲养比例或农村专养雄蚕,解决种场制种鉴蛹劳力紧缺问题,达到省力增效。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省《十三五蚕桑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以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目的,利用保存资源中的斑纹限性日系蚕品种“T6”的蛾体黑褐色特征,组配蛾体白色中系蚕品种,利用它们蛾体色的差别,在制种交配时杜绝杂交纯对,提高杂交率,进而提高蚕品种品质。
3蚕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茧丝绸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视蚕业振兴,国家商务部在《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育种、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在《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中要求大力发展蚕桑资源为基准的新兴产业,从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方面打造蚕桑丝绸产业强省。种质资源是蚕桑生产的宝贵财富,新品种开发、蚕桑产业发展、竞争能力提升,都离不开对现有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利用。我场在人员配置、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种质资源保护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年顺利地对几十份资源进行了保育。要做好家蚕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种质资源的保护,不仅是保存品种继代,在饲育选择中还要保持品种遗传性状与资源利用。种质资源保存创新研究、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需由人来实现,尤其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产业的支撑力量,因此要重视长期从事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待遇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面临技术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老化,人员缺乏、技术手段单一、保育品种性状漂移、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加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学习交流,引入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壮大职工队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资源利用。
3.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建设
目前家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面临着经费短缺、劳动力紧缺、桑园肥培管理跟不上、养蚕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以及个别品种保育蛾区少、遗传资源流失等问题。国家《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对蚕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遗传资源保护制度,蚕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保护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因此,建议业界重视资源保护单位的投入,如改善桑园灌溉设施和土壤肥培水平,提高桑叶品质,引进现代化的自动或半自动养蚕设备,减少劳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智能化的育种数据、影像录入、检测分析等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应用,提高数据精度和品种资源研发力,提升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3加强合作,提高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是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现行推广品种多为杂交育成种,其性状大同小异、血缘相近,生产性能易受环境气象等影响而波动,效能不高,使用年限不长,现有育种创新素材有限、手段单一、设备陈旧,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资源保护单位现有品种资源整理登记,公布保护资源目录,建立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和共享平台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整合资源;制定选育目标方向,加大科研院校、行业间交流合作,加强选育理论知识和选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资源,寻求观赏蚕、彩色茧、食用蛹、多用途丝等多元创新,传承茧丝绸文化,提升行业竞争力,推动蚕桑事业持续发展。
3.4研究新的品种继代繁育方式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栽桑养蚕零散规模小,产量质量不高,养蚕积极性不高,蚕桑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带来蚕种良繁量的萎缩。饲养量减少,不仅导致成本高,还易使群体遗传的家蚕基因漂移,品种性状难以维持,因此可探寻蚕种良繁与继代新途径,如现行推广品种性状相对稳定,可减少一级制种,扩大原原种饲养量,按小系内蛾区混合异系交配继代,对于育成推广初期品种按三级繁育四级制种规程,维持品种种性。同时还要注重技术推广,良种良法,引导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蚕模式,发挥良种性能,使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反过来推动良种繁育工作,促进品种种性维持。
3.5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多年来蚕种繁育中的种性维持与防微工作存在一些难题,如桑叶消毒防微,不仅用工用料成本摊高,还造成桑叶质量下降,蚕儿食下体内酸碱平衡打破,有不结茧蚕、不产卵蛾、不交配蛾增多趋势,更有死卵多、卵质降低、卵色杂等现象,群体数量减少势必影响种性维持。可根据微孢子生存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等,行业主导牵头与科研院所合作,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探究一种既能防微又有利于种性维持的新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桑叶质量影响、提高蚕种繁育性能,达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陈敏(1966-),女,高级农艺师,从事蚕种繁育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