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康开军姚艳
(西充县蚕业局,四川西充637200)
近年来,西充县立足农业自身生态优势,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传统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蚕桑产业作为我县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其蕴藏的发展潜力未充分激发,助农增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确保我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蚕农增收为核心,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新的产品,建立新的蚕桑产业链,由单一依靠蚕茧生产转向多元化发展。本人以西充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1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发展规模较大
西充县现有桑园0.73万hm2(合11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仁和—双洛—鸣龙—罐垭”、“义兴—西碾—复安—关文”、“永清—多扶—扶君—东太”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形成“百里优质蚕桑产业长廊”。全县现有蚕桑生产基地乡镇21个,其中市级蚕桑基地乡镇9个,县级蚕桑基地乡镇12个,仁和双洛乡蚕桑示范区在2013年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蚕桑)万亩示范区。2015年培育年养蚕30张以上大户60多户,全县产茧168.3万kg,蚕农茧款收入5890多万元,蚕桑丝绸及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成功进入四川省20强蚕桑基地县,被列为四川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县。
1.2综合开发初显成效
近两年蚕桑综合开发深入推进,蚕桑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从桑尖到桑根、桑园地面到地下的立体综合开发模式,切实改变了蚕桑产业单一的局面。义兴、鸣龙乡综合开发和扶君有机果桑三个核心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凤鸣乡何长江、永清乡杜中元、西碾乡安刚等30多户综合开发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蚕桑产品有蚕茧、茧丝绸、桑椹、桑椹酒、桑椹醋、桑果酱、桑尖菜、蚕虫鸡、桑园鸡蛋、桑枝菌、桑叶饲料等10多种,综合开发产值占全行业综合产值30%以上。
1.3经营机制不断创新
以桑园土地流转为基础、大户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转变蚕桑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农户零星分散的生产经营局面。全县建立了蚕业专业合作社25个,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小蚕共育率达到了30%;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的新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义兴友林省级示范合作社的“五统三返一补贴”生产经营模式(“五统”即统一供种、统一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售茧;“三返”即:返租金、返售茧差价、返劳动报酬;“一补贴”即补贴小蚕共育),被省、市同行普遍认可和学习借鉴。
2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桑产业的兴旺与发达,取决于产业比较效益的高低。目前,我县蚕桑产业的主要问题是比较效益低,新的蚕桑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大宗商品,对产业的支撑带动能力不足,蚕农增收难度大,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茧丝价格波动频繁
蚕桑丝绸产业是外向型产业,产品主要靠出口外销,一旦国际的茧丝市场变化,国内的茧丝绸价格也随之跌宕起伏,给蚕桑生产带来极不稳定性因素。
2.2从业人员严重缺乏
栽桑养蚕与外出务工及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低,发展利润空间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农村栽桑养蚕劳动力严重缺乏,种桑养蚕劳动成本增加,农村养蚕农户持续下降。
2.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蚕桑丝绸产业内部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运行机制不活,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2.4蚕桑科技技术落后
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设施设备落后,蚕农对新事物接受慢,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蚕茧单产质量难以提高。
2.5养蚕劳动生产力低
蚕桑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栽桑养蚕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强化蚕桑机械化推广、有效提高蚕桑劳动生产力困难大。
3发展思路和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家从政策层面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已不现实,蚕桑生产必须立足于产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新的产品,建立新的蚕桑产业链,由单一的蚕茧生产转向多元化发展。在发展思路上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在市场竞争中去寻求发展途径;改变传统的大面积、小作坊的粗放式生产,在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上下功夫;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蚕农的利益联结,进一步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在对策措施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发展蚕桑专业户,稳住蚕桑产业
重点培育发展以户为单位,桑园面积在0.33~0.66hm2(5~10亩),季养蚕5~10张专业户,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劳动力以夫妻为主,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一般蚕农未计算自身成本)。以蚕桑生产专重户为产业发展主力军,示范带动其他养蚕户(0.5~3张)栽桑养蚕,稳定蚕桑产业的发展。例如,西充县永清乡南门山杜中元、复安乡任国洪等蚕桑大户,从2000年开始栽桑养蚕至今,每年养蚕20余张,年综合(桑园间作等)收益6万余元,带动了当地蚕桑生产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发展好了蚕桑专业户,蚕桑产业才能稳定发展。
3.2发展蚕桑业主,开展综合开发
结合当地人才、土地资源情况,适当发展桑园面积6.67hm2(100亩)以上,年养蚕量100张以上的蚕桑业主。蚕桑业主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有一定的投资能力,要签订长期的土地流转合同,以栽桑养蚕为主,并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如开发桑枝食用菌、桑尖茶、桑叶饲料;桑园套养鸡、鸭、鹅;桑园种菜养猪、种草养兔、间作红苕、土豆、中药材等循环立体开发,以提高桑园亩桑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西充友林蚕业合作社、凤鸣镇何长江等业主,正是利用综合开发弥补了纯栽桑养蚕的效益不足,才有了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
3.3发展蚕桑农家乐,拓展蚕桑旅游
把大力培育蚕桑农家乐(家庭农场)作为发展新型蚕桑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蚕桑家庭农场的生态优势,配套建设休闲、娱乐、饮食、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种植适度规模的果桑,让旅游者在农家乐采桑果的同时,以休闲的方式了解蚕桑文化,并可在农家乐购买蚕桑产品:如桑果、桑叶菜、蚕虫鸡、桑枝菌等等。因此,建设蚕桑农家乐文化,既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传承了蚕桑丝绸文化,增加了蚕桑经济效益。
3.4发挥部门职能,夯实产业基础
在蚕桑产业的转型期,蚕桑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方式、调结构,特别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抓手,充分发挥好部门的引领作用,抓好蚕桑产业体系建设,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推广。主管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现场参观等形式,培训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开发新模式,培育栽桑养蚕技术“明白人”,提高蚕桑大户、业主、家庭农场蚕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强化蚕桑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二是加强设施设备更新。现代蚕桑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集约高效,主管部门要加强蚕桑新机具的推广,更新栽桑养蚕设施设备,推动蚕桑产业向省力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成本、提高蚕桑比较效益,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三是争取优惠政策扶持。栽桑养蚕属于大农业范畴,蚕桑部门应积极争取配备与农业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蚕桑业主倾斜,做到项目随着产业走,并配合有关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将蚕桑业主、蚕桑家庭农场纳入贷款支持范畴。
作者简介:康开军(1976-),男,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