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推动蚕桑产业创新发展
马家斌1毛业炀2
(1.南充市农牧业局,四川南充6370002. 南充市蚕业管理站,四川南充637000)
南充是中国丝绸协会命名的“中国绸都”,素有“丝绸之乡”的盛誉。全市现有桑园3.33万hm2(50余万亩),其中果桑1333.33hm2(2万亩),果桑加工龙头企业4个。全市涌现出了南部先锋、嘉陵吉安、阆中水观等一批带动力强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茧丝绸企业45户,丝绸企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缫丝能力4万绪;丝织机3000余台(其中箭杆织机300台),工业平缝机1000余台;年产桑蚕丝3000 t,丝织品4000万m,服装500万件(套),炼印染7600万m;实现产值120亿元,丝绸及制品出口1.7亿美元,其中丝绸总量居全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全省第二。2015年,春、夏、秋发种36万张,生产蚕茧1.3万t,带动11万农户,蚕茧及蚕桑综合开发收入7亿元。蚕桑产业作为我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地方经济、助农增收致富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抓蚕桑基地建设,形成优势产业区域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以南部、嘉陵、西充、仪陇、阆中5个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为依托,在全市重点规划50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建设,把蚕桑作为立乡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的思路,整体推进蚕桑基地乡镇建设。二是突出规模发展。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现代蚕桑万亩示范区,建成了南部建兴碾垭、西充仁和、嘉陵吉安等6个现代蚕桑万亩示范区。三是突出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在南部碾垭、嘉陵土门、仪陇柴井等蚕桑基地乡镇,通过项目支持,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一批集中养殖小区,蚕农免费入园养殖,蚕桑部门提供统一技术服务,建设成为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
2抓新型主体培育,引导产业规模经营
一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发展”原则,选择群众有积极性、有一定养蚕基础的乡(镇)、村、社,通过有序流转桑园,集中培育一批有桑园0.67~2hm2(10~30亩)、年养蚕30~60张的规模养殖大户,基本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二是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决定》,蚕桑专业合作社在登记上享受费用减免,在蚕茧加工销售上享受免税政策,农业、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对蚕桑专业合作社给予项目支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对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享受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蚕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一体化,南部先锋、兴盛等20多个蚕业合作社实行“统防统消到户、技术培训到户、资料发放到户、订单合同到户、饲养跟踪到户、收购到村到户”,不仅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小蚕共育等技术服务,还开展蚕茧加工、销售服务,通过延长产业链,既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又实现了蚕茧的保值增值。2014年先锋蚕业合作社培训5000人次,聘请技术人员统防统消2500户,共育小蚕10000多张,加工社员蚕茧35万kg。三是引进龙头企业。按照“招商引进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思路,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了仪陇奥特丝丝绸有限公司、四川劲椹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尚好桑茶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3抓“三新”工程实施,提高蚕桑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引进优良桑蚕品种。与西南大学、西华师大、省蚕研所等科研院校加强协作,引进推广适应我市气候条件的优良桑品种、蚕品种。引进了“嘉陵30号”、“嘉陵40号”、“新塔桑”、“农桑”等新桑品种,在南部、嘉陵建成133.33hm2(2000亩)新桑品种穗母园。二是加快蚕桑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省蚕研所合作,加快优良蚕品种、特殊用途新蚕品种的培育,推广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技术。从重庆蚕科院引进了“桑树嫩枝双面切芽接技术”,在西充鸣龙镇开展示范,春季嫁接成活率达99%。在南部三清、嘉陵土门、西充义兴等乡镇推广利用物联网养蚕技术。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密切与省蚕研所、四川省蚕丝学校合作,加强适用技术的培训,大力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做好省力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示范。三是推广蚕桑新机具。在南部兴盛建成全国首台智能化自动养蚕机。在蚕桑基地乡镇推广桑枝伐条机,在阆中水观、嘉陵土门推广半自动化小蚕共育机。通过新机具的推广大大减轻了蚕桑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4抓蚕桑综合开发,促进蚕农增收致富
一是发展果叶兼用桑园。依托四川劲椹、阆州醋业、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等果桑加工龙头企业,在南部、嘉陵、阆中、蓬安等地发展果桑基地1333.33hm2(2万亩),其中投产果桑333.33hm2(5000亩)。据调查,嘉陵新庙乡投产果桑亩产值达到6000~8000元。二是积极发展桑产业。支持尚好桑茶公司、厦门兴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桑叶粉、桑叶茶,引导其开拓市场,提高蚕桑综合开发效益。四川尚好桑茶公司建成全国首条千吨桑叶粉生产线,开发了桑叶粉系列产品,带动1333.33hm2(2万亩)蚕桑基地。三是发展桑园林下经济。积极发展“桑+菜”、“桑+药”、“桑+禽”等套作、套养,提高蚕桑效益。西充义兴友林蚕业合作社有桑园133.33hm2(2000亩),发展桑园林下养殖蚕虫鸡、有机鸡,蚕桑综合开发收入1000多万元,其产品主要在深圳市场销售。阆中柏垭桑园套作中药材,南部升钟库区桑园套作黑花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抓队伍体系建设,提升蚕业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在机构改革中,保留了南部、阆中、西充、嘉陵、仪陇等8个县(市、区)蚕桑局,在基地乡镇农技服务设置了蚕桑技术员,健全了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为全市300多个养蚕大户建立了信息库,主动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和金融服务,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三是严格蚕种检验检疫。认真贯彻《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加强蚕种母蛾检疫、蚕种成品检验检疫,加强蚕药质量市场管理,维护蚕农利益。四是严格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将蚕桑产业纳入了县(市、区)目标考核,市上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定期检查督促,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6抓蚕桑生产投入,保障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列蚕桑专项资金200万元,县(市、区)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配套相应资金,重点用于集中连片基地、养蚕设施、嫁接改良、大户培育等方面。二是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投入。积极争取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扶贫移民局等专项资金的支持。三是整合项目投入,积极争取农业、林业、扶贫、水利、农机、交通、科技等涉农项目资金及茧丝绸加工工业技改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加大对蚕桑基地建设、养蚕配套设施投入力度。2013~2015年,我市南部、仪陇、阆中、嘉陵、西充等县(市、区)获得近5000万元蚕桑产业发展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马家斌(1966-),男,本科,副研究员,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