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超
(重庆市璧山区水务局,402760,璧山)
重庆璧山区多方融合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
王继超
(重庆市璧山区水务局,402760,璧山)
重庆市璧山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近年,重庆市璧山区水利工作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巧借2014年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契机,主打生态水利牌,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大做治水、兴水文章,为实现人水和谐的新璧山作出了显著贡献。
璧山区属于典型的水源区,无大江大河入境,多年平均(1959—2010年)地表水资源量为4.11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556m3,万元GDP耗水量为14m3。境内有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3条主要河流,全区共建成各类水源工程1万余处,其中水库92座(中型水库4座)、石河堰229道、山平塘4 044口、机电提灌站396站,小微型水利工程1万余处。工程性蓄水能力为1.3亿m3。
投入近15亿元,新建各类水体近100处,其中新建小型水库7座,扩建景观水库3座,建成水生态公园2处、大小湿地12处,新建整治河道120 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 km2,实施水生态涵养工程5处,实施水域连通工程3处,建设各类水景观工程130余处。同时在新建成居民小区建设了环形水道,公共场所布置小水缸,营造了小桥流水氛围。目前城区水面占比已提升至10.1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13m2,水网密度突破3 km/km2,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雏形形成。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持续,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
基本构想:以水的“五动”为主线,即水体与水体的连通联动、水体与生物的生命脉动、水体与用地的功能互动、水体与道路的穿梭流动、水体与人群的生活灵动。以“一河三湖九湿地”建设为基本架构,分老城区、绿岛新区、青杠及来凤组团区进行差异化打造。老城区显山露水、水巷环绕,重视原有水体的保护。绿岛新区合纵连横、珠联璧合,实施连通工程形成溪流水道,实施补水工程搞好中水利用,实施净水工程推进生态湿地建设。青杠及来凤组团区引水入城、玉带环绕,构建“旅游、度假、居住”水上风情小镇,打造以文化娱乐、康体休闲功能为主的现代滨水公园。
具体指标:完成璧山水城建设三大指标,即在城市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0%以上、河网密度在5 km/km2以上、人均拥有水域面积10m2以上的基础上,力争通过 3年建设,于2017年全面完成水利部确定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指标。
总体目标:按照“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以水为城的战略,引水调水入城,构建河湖、河库、库库水域连通体系,实现对水的综合调控,加强水体、湿地建设,打造近水、亲水、娱水工程,构建“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生态之城,实现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以水的灵气彰显城市的“神”气、促进区域加快发展的目的。
1.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布局
早在2010年,区委、区政府就提出 “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的理念。区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对在城市核心区引进的企业设立引进门槛,必须优先打造周边水生态环境,同时明确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一切为水系让路。全区上下形成了对水高度重视的良好氛围。区委常委会多次就中水回用、河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建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水务部门逐一作为调研课题开展专题调研,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相关建议。2014年璧山申报试点成功后,及时组建了高规格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2.坚持规划先行,整体融合
璧山在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中做到了先人一步。在2014年申报试点之前,璧山从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了璧南河综合整治方案,并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模式对璧南河进行综合治理。2011年提前实施了璧山城区水源保障中远期规划,并实施了重庆大学城应急调水、区域内部水源调水入城工程,缓解了城区用水困难。同时璧山利用2012年世界人居环境奖争创之机,在2013年年初出台了水城建设规划,为以后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9月璧山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申报成功后,璧山邀请各界人士,采取发放意见征求表、组织人才论坛、专家讨论等方式对璧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探讨。2015年10月聘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璧山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设计,设计中兼具了2013年提出的活力水城建设和2014年璧南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的要求,同时依据2015年年底提出的海绵城市试点进行了优化升级,重点就水系水网布局、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编制出了符合璧山实际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3.坚持针对问题,破解难题
一是解决水源问题。在全区实行了中水回用工程15处,并在西南地区率先采用了膜处理工艺,中水处理标准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城区市政、消防、部分工业采用中水,另一部分中水用于补给河流。璧山实施了千秋燕水库—璧北河等水域连通工程,解决了全区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彻底缓解全区水资源不足的局面,实施了铜罐驿长江提水入璧工程。
二是解决水质问题。璧山痛定思痛,以治污入手,采取部门联合行动的方式强力整治、关闭污染源,先后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426处,关闭污染企业698家、污染养殖场307个,很快消除了面源污染。同时对城区污水实行截流,特别是对菜市场污水采取了沟渠引流入管截污的做法,再统一由管道收集输送到厂区达标排放。璧山加强了城区污水管网的升级改造,首次在西南地区开创了无开挖深井污水管网修复技术,对城区管网进行修复。璧山在全区建成了46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大部分达到Ⅰ级A标。针对城区的几条小河沟,璧山通过栽种水生植物,建成湿地,河流水源通过初次净化,再流入璧南河,对璧南河水质变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解决水美问题。璧山坚持库塘、河岸建设到哪里,绿化就配套到哪里。璧南河观音塘下游河道附近30m内不得作为开发用地,一律实行绿化。在观音塘、秀湖两个水生态公园构建环水步道,让百姓能亲近水,在河道以及湖库中大力发展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工程,净化水质,城区公共水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四是解决水畅问题。璧山加强了城区河道的治理,共治理河流 150 km,修建亲水性达标河堤95 km。璧山一直贯穿亲水、近水思想,为确保河道行洪通畅,痛下决心拆除了包括古文物文凤桥在内的影响防洪通畅的障碍物,老城区尽可能扩宽河道,新城区以生态、近水为主,建成的全是亲水型河堤。璧山实施城区河道、河库连通工程建设,通过闸阀、自动调节坝进行调控,确保了城区水源的可调可控。目前城市防洪能力由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自2011年以来,璧山多次遭遇暴雨天气,河道行洪畅通。
璧山区秀湖水生态公园
4.坚持投融并举,强化保障
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璧山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同时也积极发挥本级财政的主导作用。由于璧山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前就提前开展了系列项目的规划,使得上级资金到位后便可立马进行项目实施。截至目前,璧山在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中投资达到15亿元,65%的资金由区财政承担,其余采取了系列融资办法。通过建立水利融资平台与重庆市水投集团合作,依据当时璧山土地增值快、出让收益多的实际,主动出资展开建设,很快促成了秀湖水生态公园的建成。璧南河城区段的治理采取由政府出面担保、向世行贷款的方法推进工程建设。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鼓励入驻企业投资景区周边建设的举措。入驻企业通过优先打造周边水环境,提升企业地段价值,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少企业主动出资加快景区水环境建设,实现了企业和水利的双赢。
5.坚持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为加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璧山不仅在区级层面成立了领导机构,同时在水务系统成立了副处级规格的璧山区水利水库管理机构,负责牵头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委托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全权负责项目的建设。为加强城区水质监控,建成了水上在线监测系统,对城区水域水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同时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水务局负责璧南河景区涉水工程建设,环保局负责水域污染防治以及执法查处工作,市政园林局负责水体周边的绿化建设以及水上清漂保洁,商旅委负责水生态公园游客旅游监管等工作。聘请义务监督员,对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实行量化打分,提高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的创建水平。
1.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要在“五动”上做文章
一是坚持水体与水体的连通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水体间的连通、联动,这样既能增强水的流动性与活力,又能加强区域水资源的调配以及对水的控制,加之河道、湖、库作为水的载体也得以串联起来,更能形成水网框架。为此璧山从渝蓉高速下道口至高铁站,顺着黛山大道沿线布置了一系列水体,形成了一条“玉带”绑在城区和新区的腰上,实现了水体之间的联动。此外,璧山正积极实施千秋堰—盐井河—同心水库和璧北河—璧南河连通工程,将进一步促进全区中型水库水源和璧北、璧南之间的水体连通,带动城区水体成为活水。
二是坚持水体与生物的生命脉动。璧山始终认为水与生物一样都富有生命,水中有了生物的存在水的价值才能体现。璧山在城区水域大量投入大量鱼类,在不少水域栽种各种水生植物,起到了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坚持,在青龙湖连续3年发现被称为水中化石的“桃花水母”,正因为“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十分高,才足以说明水体与生物的生命脉动的成果。此外,璧山在已建成的水库(如雪山水库)、湿地(如团堡湿地)周围通过打造适合动物栖息的水环境,也吸引了白鹤和各种鸟禽成群入驻。
三是坚持水体与用地的功能互动。璧山重视水体用地的功能发挥,注重在用地的观赏性、交通性和游憩性上做文章,提升水体周边的用地价值。璧山通过新建水库、湿地,明显带动了周围建设用地的商业价值,如秀湖(原柯家桥水库)扩建实施后成功引进金科房产,御湖 (大岚水库)建成后引进卉森房产,双凤水库在建设中便有“千年重庆”开发商提前入驻,规划中的新堰水库、湿地也间接促进六旗集团在璧山投资兴建大型水上乐园。
四是坚持水体与道路的穿梭流动。城市发展中璧山坚持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路,这样才能增强水面的立体感,形成水与路的交叉穿梭,浑然一体。加之区委、区政府一贯坚持水利优先,明确指出城市核心区建设一切为水让路、为水开道,先实施水利建设,再进行道路规划,使城市道路穿梭在各个水体之间,比如黛山大道跨秀湖,双星大道延伸段跨双凤水库,东林大道延伸段跨棕树水库等等,水路相通、相应。
五是坚持水体与人群的生活灵动。璧山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考虑人游憩与亲水的心理需求,以增强人与水的互动。在水生态公园打造中,璧山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建成了具有景观特点的大坝工程,在城区各种水体周边建设各种观水、近水、亲水步道,实现水体与人群的互动。目前城区的璧南河畔、秀湖湿地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成为了水体与人群互动的典范。
2.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要注重系统性
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单打一。建设中涉及市政管网的改造、河岸的绿化、湿地的修复、污染源的关闭、河道清淤、景观打造等系列工作,仅靠水利一家是难以建成的。璧山就如何打造采取发放问卷、专题讨论、有奖征文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得到了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通过综合各方意见,璧山得出了上游建库解决水源保障能力、河边建堤实现亲水近水、河外截污实现达标排放、河内清淤实现防洪通畅、外域调水缓解水源不足、生态修复营造美好环境的建设思路。特别是在璧南河实施综合治理中,同时运用“河段督导长、河段长”的管理机制,对整治后的璧南河进行管理,管理水平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在管理中各部门分工明确,各方努力才有了当前城区内的水清、水畅、岸绿、景美之境。
责任编辑 韦凤年
X171.4
:B
:1000-1123(2016)23-0073-03
2016-09-28
王继超,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