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珂
观察与思维的转换*
——意象审美意识在速写教学中的感知与培养
文/吴 珂
“速写”作为基础绘画练习之一种,具有利于创作者快速观察,生发意象,并将意象形象予以快速表现之功能,它与“写意”概念近似,并长期作为创作图稿与即兴练习之用。本文通过对速写形式及其绘画理念的分析,意图说明速写这一精简的绘画手法,不仅适合基础练习之用,更具备转换作画者认知思维,形成意象美感知意识的教学作用。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客观描摹,从被动变为主动,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为保障学生适应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需要,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平台。
速写;意象;写意;审美意识;美术教育
艺术家主观思想的表现与个性化的风格语汇,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审美元素,也是绘画形式能够多元化发展,不囿于一隅的重要原因。东西方艺术虽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演化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在西方表现性绘画出现后,东西方绘画开始在艺术理念及审美方式上出现近似的特点,即均不以客观描摹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转而更多的以表现创作主体的主观精神作为创作原则。这既是人类文明不断探索自身、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绘画形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东方意象表现性绘画又称写意绘画,它不以客观复现为主,注重表达个人化的主观情思与感受,具有利于情感宣泄,表达愉悦自由,易于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审美共鸣等特点,具备极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意象性绘画虽能直接切入艺术表现,其理念的掌握和运用却非易事。尤其我国现有的艺术类高考模式,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中,早已对学生的“艺术”认知形成了错误引导。因此如何矫正学生的艺术认知理念,尽快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判断意识,便是绘画教学中日益面临的教学问题。
速写在《辞海》中指:“绘画术语,素描之一种。一般指用简练的线条在短时间内扼要地画出对象形体、动作和神态的简笔画。其目的在于及时地记录生活、反映现实;为创作准备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①
与严谨的素描体面训练不同,速写作为素描练习之一种具有造型相对简练、概括,易于表现生动的艺术形象及提炼形式韵味等特点。造型严谨的体面训练虽能够锻炼学生理性、细化的判断意识,但却容易扼制学生感性思维的释放,而速写训练,则利于释放学生的感性知觉意识,而感性知觉的认知与培养,则与意象化的感知意识接近,利于直接切入艺术的认知领域。
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对意象曾做出阐释“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创作主体对自然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结合了画者本身的审美尺度、情感关注的综合“意念之象”;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经过主观意识处理和加工的产物。它强调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必须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新的生命和情感。
由于“意象”是主客观交融的意识产物,在形象感知上具有近似、模糊、印象化的感知特点,因此过于理性的精细描摹对再现意象形态不利,而不求工细再现的写意手法则利于意象形象的感知和表现。
由于“速写”具有快速记录、捕捉和表现对象的含义,因此在观察方式上与“写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有快速观察、形成意象,并快速抒写之意,具有极为近似的意象化表现形态。
速写利于习画者形成意象化的感知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察方式的转换。其特殊的短时间作画方式,要求初学者必须转变理性、固化的思考模式,在相应时段下,开发自己快速观察、判断和感知事物的能力,加快处理物象造型的能力和方法。而在思维和观察转变的同时,其主观意识也会逐步渗入,从对物象细节的客观索取逐步转向对自身主观意象的感知与探求,并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意象表达形态;二是个性化的形式提炼和表现。经过一番体验和经历后,初学者会在直观意象的指引下,运用点、线、面元素,画出富有艺术韵味的意象化造型。由于时段限制,可不必过分受制于理性思维的支配,不需过多顾忌造型准确与否或是否再现了合理的光色体系,解放思想,从直观的角度出发,直抒胸臆地去表现各自对形式元素的理解和运用,并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用笔趣味及造型特点。因此,作画过程会更加自由愉悦,表现形式也会极富意蕴感。
程晋华先生在《意象绘画中精神的抽象性》中总结:“意象绘画就是画家将自身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融合到把握到的客观物象中,并且把一定的艺术变现规律和手段当作媒介,最终形成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绘画艺术形象。”②由于速写具有短时间内训练特点,使得初学者在习画期间得以解放思想,去除顾虑,真正使自己体悟到何谓艺术所需的情感宣泄,领悟如何运用个性化语言去表现自身情感的作画目的。
(一)课时压缩,教学观念过于保守固化
目前国内各艺术类院校在素描教学上明显侧重传统的明暗体面素描训练,而忽视和缺乏速写教学的引导,极大挤压了学生的意象审美意识的培养空间。
由于明暗体面素描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意识,在培养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各美术院校在素描课程上普遍偏重传统的素描训练课,并一再挤压甚至取消速写课设置。这对培养学生理性的解析意识固然有所保障,但也容易导致学生认知上过于趋向理性,从而扼制自身感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在速写教学的目的上,目前多数艺术类高校依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大部分高校在稀缺的速写课中,仅将速写定位为课后收集创作素材,记录生活场景的速记用途,未有意识地将速写作为调整和引导学生意象感知意识的培养途径,教学目的尚有待提高和转变。
而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高校依然局限或停留在类似考前阶段的小尺幅作业训练。既没有展开相应研究,开发多样化的训练手法,也没有深入分析和细化,形成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固化。既然教授的目的及方法都不明确,更难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建构意象化的感知理念了。
(一)观察方式的逐步转换,速写中的慢写性训练
在现行的基础绘画教学中,经过长期的考前辅导,学生们已对艺术产生了狭隘、片面的理解。认为多画精细化的明暗体面素描才是步入艺术的康庄大道,导致其后的高年级教学进程颇为艰难,教师很难对其行为进行认知调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说过:“我们惯常的教学常常要求学生临摹与写生,在好的造型基础上进行发展,这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所有学习的东西都是你的对立面,在这种态度指导下的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你会有角度、有分析、有个人性,这样才能呈现你自己的特点。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性转折。我曾给学生上过大师作品临摹的课程,要求分析它,并且用自己的方法解构它。”
通过时段相对充裕的慢写训练,可使学生在几课时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归纳和简化的手法去挖掘和表现物象,改变观察方式,迫使学生从原本注重形体细节,逐步转向提炼大的意象感知的观察意识,并以此锻炼心、眼、手的快速分析和表现能力。而观察方式的转变则会相应带动认知方向的转变,转换思想认识,并在多次练习中逐步获取意象美的感知经验。这对促进学生审美认知上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念建构作用。
(二)教学评定方式的改进,感性意识的培养与释放
速写作为绘画艺术之一种,同样应具备高度的艺术欣赏性。作为意象感知意识的训练方法,不应以趋同于理性素描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而应放开限制,以相对宽松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的引导条件。
如前所述,意象感知中的物象形象,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与提炼后的产物,与对象近似,但又有所区别。由于特殊的时间限定,习画者需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对象的总体印象并快速画下,而这一快速表现的过程往往会出错。不像明暗素描对造型表现的苛刻要求,速写教学应允许学生作画时出错甚至保留出错痕迹,因为这些近似性的误差,往往在视觉上会产生类似气流般的运动感,增加画面的艺术氛围。因此在速写的评定和表现中,应倡导学生不必拘泥细节,以精简、概括的手法去捕捉物像形象。通过放宽限制,营造宽松的评价机制,真正使学生在心理上解除顾虑,获得自由的情感释放,为快捷地达到意象美的感知意识创造自由、开放的引导条件。
(三)意象感知意识对个性化用笔的培养与表现
笔触的表现力直接反映了绘画者的性格特点与审美倾向,而个性化用笔则直接影响着画家的绘画风格。理性的明暗体面素描训练,需要耗费作画者过多的精力用于再现形体细节,导致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去感知和生发自身的个性化用笔;而精简的速写形式,则便于学生释放情感,寻找出符合自身性情的用笔特点。
在挖掘个性化用笔时,无论是光色体系,还是非光色体系,都可以根据个人化的心理情绪为导向,主观地对点、线、面形式加以提炼。通过运用粗、细、浓、淡等不同的笔墨语言形态,达到强化和适应自身个性化运笔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审美感知,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用笔意味与审美特点。
此外,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应在速写表现上,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媒介材料。除铅、炭等干性媒介外,还可使用诸如色粉、丙烯、水彩、水墨等水性材料进行多样化的形式研究。尤其水性材料,其近似于水墨画的材质特性,更便于学生直接体悟意象形式中的舒畅美。而便利的水彩媒介,则在水墨特性的基础上增添了色彩的丰富性,既可以锻炼学生意象化的用笔情趣,也可以练习主观色彩的表现和运用,为保证学生适应多元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开放的认知渠道。
(四)主观情趣的意象化提炼和表现
如前所述,速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意象化感知意识,而意象化感知形象则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现实世界交互反映后的结果。它既要艺术家尊重客观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索取,去把握对象大的整体意蕴;同时又不能过分受限于自然,需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对现实物象予以取舍和制约。如此,才能在近似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营造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才能使绘画主体的艺术精神获得彰显和升华。
谈到艺术形象的处理关系,谭平甚至主张“编”画面,他说:“……这些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念上从被动变为主动,这个世界不仅在你眼前,更在你心中。”④通过速写教学,可使学生在表达物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关注内心感悟,如何表现心中意象的教学目的,做到有机平衡,有感而发,真正实现客观物象与主观意象间的融合与表现。
记得美国画家卡特琳曾对艺术创作有过一段精彩评述,他说道:“灵感应该凌驾于一切技术之上。”⑤这句话应包含两层含义:1.一切技艺的方法和学习最终都将应用和服务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体系需要,也就是技艺应该由个人的选择需要决定。同时每个人的性格也绝非一致,因此每个人都应能创作出独有的艺术作品;2.当灵感来临时,先前所学的绘画技艺,固然重要,但相对于艺术家可贵的灵感来说,这些技法依然只是可选择的工具,可要,也可不要。因此,某些看似有深度的技法研习,从一方面讲,它有可能是知识的结晶,是历代画家竞相研习的技术,但从高层次的精神传递层面来说,它更有可能是一种累赘,是思想上的负担。
尤其在数码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写实类艺术正日益面临多媒体数控技术的挑战,如何在视觉形象上避免与媒体成像过于重复,拉开距离,有效地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便是今后我国绘画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意象感知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和审美意识,便是基础绘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中的多数新生受“考前教学”影响,偏重于客观的描摹物象,而欠缺主动表现内心意象的能力。我们应通过速写训练,引导学生转变认知观念,在要求学生避免客观描摹的同时,教授学生提炼心中意象美的感知意识,传授“似与不似”的美学内涵,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做到画前立意明确、成竹在胸,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作品赋予相应的情感表现,达至真正的艺术审美效果。
上述速写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突破固化的认知思维,建构主观表现的意象审美意识,为后期自身的艺术风格奠定正确的认知基础。
艺术之表现在于艺术家如何灵活地运用自身所学去再现主观情思、传递情感,表达自己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这点出发,艺术的基础并不仅止于学习工细化地再现技能就可达到,因为它更多指向的是一种技法学习,而非对学艺者思维与性情的培养。
基础绘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艺术审美思维,引导学生释放自身的主观感受,让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得以自由、愉悦地表达和发挥。而速写,作为一种灵活、轻松的训练方法,无疑为锻炼学画者的意象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
注释:
*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意象审美意识在速写训练中的培养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GB314);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级教改项目《抽象与韵律——速写教学中的意象感知培养与训练》(项目编号:2015JGY21)。
①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②程晋华.意象绘画中精神的抽象性[M].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3).
③来源于雅昌艺术网《关于教育我想说的是》(下)。
④来源于雅昌艺术网《关于教育我想说的是》(上)。
⑤来源于艺术家网《贝尔纳·卡特琳:灵感必须凌驾于技巧》。
【吴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