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亦 兵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交替传译认知过程的模因分析
王 亦 兵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
分析了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模因,论述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文化影响、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听辨影响、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记忆影响、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语言因素,提出了传译过程信息模因的修复策略。
模因; 交替传译; 记忆; 语言表达
模因论(memetics) 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从建立在人类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文化角度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1]。模因可被视为联系不同主体的媒介,尤其是信息源主体的感知行为——文化传导和信息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模因通过对信息单位的模拟和复制完成不同信息主体间的信息转化。认知科学的本质是探讨信息加工和传递的模式,因此认知研究方法可应用于各个学科。模因作为信息单位同样可应用于多学科的研究中,例如翻译、文学、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等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切斯曼塔提出了翻译模因的理念,也是最早将模因论引入翻译学领域的学者。翻译模因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阐释翻译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翻译模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单位,它反映了影响人们翻译过程诸多因素,如文化模因、信息的传播方式、语言转化的信息模因等。翻译研究中,模因被分为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和基因类别。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可用来诠释两种不同语言的意义转化(非等值信息复制);模因基因类型则是两种语言转化后对源语义的等值传达。
口译是翻译研究中最为复杂的语言行为,它包含多种复杂抽象的认知过程并要求译者具备多种认知水平,如信息的听辨理解、短时工作记忆、记笔记、语言转换和语言产生(输出)。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2]。翻译模因所特有的功能能够模拟传译的四个认知步骤:信息输入、信息记忆、信息转化和信息输出。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表征方式,是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载体。口译主体在听辨源语信息时首先识别信息含义,将原始信息以笔记的形式编码存储在短时记忆中,译者将该信息源转化成目标语并呈现目标语的文化特性和言语表征,最后以口语表达的方式产生新的接受信息。如果译者能够正确把握源语信息,以有效信息的方式存储并用流利准确的目标语表达出来就是成功双语转化过程。
交替传译是口译中最常见的形式, 译者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而准确的将一种语言(源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目标语)。 对于传译质量的要求也与其他翻译形式截然不同, 传统的翻译评价标准显然不适用于具有时效性的传译行为。 短时间内发生的即时性的语言转换行为很可能让译者面临听辨信息模糊、笔记内容语义连接失效、语言表达选择, 语言产生不连贯, 甚至是漏译、复译和错译等影响口译质量和效果的错误。 译者如何在传译过程中确保模因传播信息的等值性, 产生上述口译不当行为的原因, 以及使用何种口译策略能够提高译者的口译质量是本研究的重点。
1. 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文化影响
源语发言者向大众传播的信息是译者需要有效接受进而加工的有效模因,在注意力网络的支配下,译者先确定目标内容(源语信息导入),再分析目标(听辨)。当译者确认所听辨信息已被自身接受并成为知识认知体系的一部分时,便开始进入语言转化阶段。可往往就是在信息加工的初始环节,译者很难将有效模因吸收成为主体能力范围内的信息模块。根据笔者的亲身教学经验发现,在传译实训过程中,传译练习的形式包括对话和篇章,内容涵盖经济、外交、教育、体育、社会热点问题等多方面,尽管如此,传译实战中出现的内容仍然让译者出其不意,某些文化特色词汇或专门用途用语仍让译者倍感压力。英汉传译时,译者听见新词,但并未“听懂”,更无法找到语义匹配的汉语表达;而汉英任务中的新词则具备“中国特色”或者符合“中国国情”,译者虽听懂,但更多情况需要采用意译或释义的翻译策略表达目标语,耗时过长。因此,有效模因在信息加工的初始传播阶段的失利会导致表达的失效。
2. 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听辨影响
语言能力基本上可总结为听、说、读、写,其中听是感知能力中最难把握和提升的能力。由于缺乏语言学习环境,学生接受完全外语授课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听力作为无法通过视觉渠道感知加工的信息会变得难以掌控。本质为文化和语言的有效模因在译者的初始加工阶段要被其充分听懂理解后再能顺利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构成体系并进行下一步模因信息的传导,无论是译者母语还是其他国家的语言,对于译者来说,只要是从未涉猎过的语料内容,都是全新的挑战。一些观点可能认为译者完成英汉传译任务比汉英传译任务难,因为在信息输入的环节出现问题,即没听懂发言人的英语表达,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信息存储、编码和解码等环节,从这个角度分析,听力的确是口译行为成败的关键也是译者必须提高的基本技能。但是同样不能忽略源语是母语的模因传导,正因为是母语——人们非常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在听辨加工时耗费的能量最少才可能出现理解越深,反而抓不住关键信息的情况。无论如何,相对于完全没听懂的局外状况,译者还是能围绕已经理解的信息进行传译。因此,听辨环节决定了有效模因能否被顺利传播到下一个环节。听辨成功的信息从模因角度理解才是被译者成功复制的有效模因,才能直接进入信息存储环节等待被解码,否则源信息不能被翻译主体接受而造成有效基因复制失败,便出现了由于听力影响语言和文化模因的理解而造成的听辨失效。
3. 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记忆影响
口译的整个认知过程融合了记忆、 注意力、 语言选择及语言产生等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3]。记忆属于高级认知能力,交替传译中的记忆主要指的是短时工作记忆。记忆的类型主要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口译行为存在时效性,因此记忆在口译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听者作为新的模因传递目标完全依赖译者在传译现场在有限的时间将源语信息传化为目标语。对于译者而言如果其工作记忆能力强,能够在识别信息后将新的并有效的模因存储较长的时间,其转化的目标语信息就有可能更准确、充分。瞬时记忆是信息存储时间最短的一种记忆类型,存储的信息会很快消失,因此是典型的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仅存在于信息输入的初始阶段,对输入的感觉信息无法进行细节加工;只有记忆内容被特殊激活或特别注意时才有可能进入短时记忆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能激活译者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译者便做好了两种语言转化的记忆准备。瞬时记忆是无意识的,是感觉本能。在传译过程中,发言人向译者传达信息刺激模因,译者必须在发言人开始表述的三秒后开始同步记笔记,笔记承载着新的文化模因和语言模因刺激,译者只有通过笔记才能将信息解码转化成有效模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通过有效的策略保持瞬时记忆的信息,会出现表达信息缺失,重复表达或无效表达等现象。
短时记忆或短时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整合的核心,主要的信息传输通道是听觉。传译过程中,关键信息模因经由瞬时记忆进入到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解码的过程中激活了与其内容相关联的存储在长时记忆的背景知识,实现了关键信息模因的重现和补充。但与长时记忆相比,短时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可调配的资源单一。即便译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听力水平良好,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将所吸收的文化模因和语言模因组块转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仍需艰难的分配短时记忆资源,听辨精力和快速有效的笔记时间。传译的另外一个典型特点是“现场性”,这种特性给译者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短时记忆的能力很可能会由于紧张而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一旦译者错失关键信息模因,笔记内容变得信息零散模糊,语义断层,无效模因无法激活长时记忆的相关知识,目标语转化失败,最终造成传译失败。相对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无需通过信息再现就已经稳固存在的信息存储方式,长时记忆的信息模因具备修补功效,它使短时记忆的信息模因具备更强的语义连接,补充语言产生的内容,强化传译主题。
根据不同记忆类型的特征,译者应学会使用增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合理调配记忆资源。在源语言信息进入注意力警觉网络后,译者开始加工听辨信息的语义,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信息相结合有利于译者更好理解源语信息模因。源语信息模因经过复制成为译者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有效信息模因,译者如能够减轻记忆资源分配,笔记的信息更加完整清晰,语言模因解码和语码转化过程则变得顺理成章。译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听力水平还应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使其与源语信息模因有机结合。
4. 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语言因素
就汉语与英语而言,在语言学中意义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意合,一个是形合。语言表达中的意合指的是语言的连贯(意连),形合则是衔接(形连)。连贯是语言表达的高级阶段,通过深层次的语义连接实现不同语句、段落以及内容与主题的语义连贯。而衔接是篇章语义连接的实现方式,是“可视”的语言手段,包括词汇衔接、照应、替代和省略。形合是为意合服务的一种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在完成英汉传译任务过程中,译者面临两大可能造成语言模因失效的挑战:第一是听辨英文描述信息;第二是实现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转化。英文发言者的信息完整连贯,句幅通常为两百个字符数;每一个发言人的发音习惯(发音部位、口音)、音量、停顿不尽相同;主题内容涵盖面广。以上因素均会影响有效信息模因的产生。除此之外,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法体系,而语法又是形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两种语言不同句式、结构的转化无疑对译者第二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大量新词、文化语言(典故、成语、俚语)的引入更为译者在口译现场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上述语言模因会造成译者口译表达的不及时,有效的信息模因如果不能在源语信息结束后的两三秒内被识别,失效的模因会阻断信息链。即便译者被允许有合理的停顿时间,也无法在该时间区间内重组信息模因组块。
1. 传译是否成功最终要看译者能否正确流利地产生目标语描述
虽然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源语和目标语的语码转化,但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口语表达,因此听觉是信息输入通道而口语是信息输出的载体。由于传译的时效性和现场性,被试在高强度应激下独立完成语言转化和输入任务,很容易出现停顿、重复等语言表述不当行为。
2. 不同信息修复类似于翻译策略中的阐释法、重构法和意译法
译者需要通过不同的信息来阐释或替换当前信息。比如,在不改变源语信息模因的前提下,根据目标语的使用句式适时调整句子结构,突出重点,表述流利。当译者接收到发言人源语信息时发现其文化模因传递的信息不适宜直接转换为目标语信息可适当纠正语义或弱化容易引起文化冲突的信息模因。如果发言者没有完成他的源语信息传递,中途停止并重新开启新内容时,译者需灵活应对,适当说明,若完全按照发言者的语义顺序,听众则会质疑译者的口译能力。恰当修复策略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使语言产生更加准确,语义也更加连贯。当译者对某些信息,尤其是量化信息的把握不确定时,可适当采用修复手段,如“可能”“大概”等。若源语信息中出现表意模糊或指代不明的表达时,可采用补译和释义策略消除歧义。错误修复是指译者在充分理解源语信息模因后经过语码转化纠正源语表达中的错误,包括错误词汇、错误的语法使用和错误语音修正。词汇使用出现错误最多的是人名或称谓,尤其是不同国家人名的拼写和领导头衔,一旦出现错误便是显而易见的,让听者贻笑大方。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最大的区别是英语的单词性数格的变体,英语可以通过动词时态的变化体现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汉语则需加时间状语,当源语发言人不小心犯此类低级的语法错误时,译者应及时纠正。语音修复是译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最外在的,容易给听者留下直观印象的行为。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发音较难,甚至是比较生僻难识别的词语,即便在传译过程中译者反应及时,进行自我修正,但会给人留下基本功不扎实的印象,因此语音修复是提高自身技能最重要的一项。
模因研究的出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信息模因。模因是信息单位,是不同宿主间信息传导的新模式。模因能够体现不同性质的信息并适用于任何信息加工模式(信息输入、信息编码、信息加工、信息解码、信息输出)。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接收发言者的源语信息模因,信息被听辨理解后进入译者短时记忆存储机制,译者对信息模因进行解码并通过符号的方式再现在笔记上,此时的源语信息转化为有效信息模因,译者将融入自身体系的有效模因转化成目标信息的新模因并使用目标语产生语言。用模因分析影响传译过程表达失效的认知过程可以使译者了解每个加工阶段的过程及使用的认知能力,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模因引入口译研究能为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魏代香. 新词语词群的模因视角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11(3):95-98.
[2] 于应机,韩学化. 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迁移[J]. 宁波大学学报, 2010(3):48-51.
[3] 隋丹妮,陈铮,王亦兵. 口译表达的连贯性研究——基于潜在语义词汇认知模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261-264.
【责任编辑张跃双】
Memetics Analysis on Cognitive Stage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WangYi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e memetics of failed expression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is analyzed, The cultural influence, the speech listening discrimination, the memory influence, and the language factor ane discussed. The repair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meme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re proposed.
memetic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memory; language performance
2016-03-07
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YY018)。
王亦兵(1966-),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
2095-5464(2016)04-0478-04
G 2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