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6-04-04 04:04夏文斌
关键词: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徐 艳,夏文斌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民族复兴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徐艳1,夏文斌2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 832003)

民族复兴是一个内含文化软实力彰显的伟大目标任务。伴随近代以来国力的衰微和列强的入侵,传统中国文化软实力也从辉煌跌入迷失深渊。在新的民族复兴号角吹响之时,文化软实力既作为根基、精神、血脉,又作为重要的驱动力助推着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文化多元激荡的时代,需要我们通过创新驱动,不断丰富优化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样态和传播力。

民族复兴;文化软实力;建设

近代以来我们和西方的落差,有经济军事方面硬实力的差距,但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当我们历经磨难,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文化灯塔时,实际上也就探索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也是中国后来日益走向强大的软实力之灵魂所在。民族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任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

第一,民族复兴是一个总体性目标。民族复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发展、政治公正、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等方面总体布局、统筹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首先在经济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潮起潮落。但相比较来说,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任重道远。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性历程看,文化软实力不够强大,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总体的强大;相反,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不仅可能会抑制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摧毁一切成果和希望。

第二,民族复兴从根本上彰显的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我们所说的文化无一不是在人、社会、自然长期的实践互动中所形成的,我们所讲的人也无一不是受到某种历史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象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1],最早的人类也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生存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土地上和不同的人群中形成的文化是各不相同的,这些文化经过代代相传,成为其血液里、根本的东西,成为国家和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基础,进而也成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相区别的关键因素。实现民族复兴本质上就是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决定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正是中华文化,因此,民族复兴根本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二)民族复兴的实现需要文化软实力

第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构建。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坐标是在中华文化中建构的。民族复兴不是一种行政命令,而是建立在整个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整体建构基础上的。同时,实现民族复兴的整个进程都需要作为文化的人保持文化自信。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是难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国家对自身的文化生命力、价值和影响力失去自信,就会认为自身文化对它而言成为某种发展的束缚,并在现实中要求摆脱这种文化的影响,这将可能导致一个民族最终走向殒灭,就如同在“中西之辩”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出路不会促成民族复兴,只会生成一个西方文化的东方试点一样。

第二,民族复兴的实现需要文化凝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形成于中华民族最为危难的时刻,因此也成为这个民族所有成员共同的夙愿,因而天然地具有凝聚人心、团结一致的能力。但应当看到,我们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会遇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突,这些文化思潮夹杂着经济和政治的因素,不时地对我们的民族复兴目标产生冲击和干扰,面对这样一种风起云涌的竞争新态势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我们自然需要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平衡作用。在世界竞争的大舞台上,硬实力是由于经济军事的客观存在而展示的一个国家的“威力”,在遇到直接外在冲突时,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震慑力。一个国家没有硬实力,可能就会失去国家天然的安全保障。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仅仅依靠硬实力,甚至过度使用硬实力,则很容易引起他国的反感和反对,如带有霸权性质的美国军事硬实力的过度使用,有时恰恰适得其反。软实力主要依靠思想的吸引和价值的构建,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影响。在当代中国民族复兴进程中,需要将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机结合,尤其是在我国硬实力得到迅速发展时期,需要文化软实力形成平衡机制,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选择,宣布我国和平崛起的本质,以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二、文化软实力的辉煌、迷失和重塑

在中华民族前行过程中,文化软实力起着引领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每次的前进发展,必然带动着民族整体进展。反之,民族整体发展迟滞甚至衰败,必然预示着文化软实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历史看,中华文化软实力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前的辉煌阶段,衍生于鸦片战争之前而爆发于鸦片战争后的迷失阶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塑和发展阶段。从民族复兴视角看,第三阶段即正在进行的文化复兴阶段,对其而言:第一阶段是基础,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当前复兴的精神命脉和国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第二阶段走入低谷又触底反弹,是过渡和准备阶段,我们从一个自信的文明古国沦为受西方文化冲击而节节溃败的文化弱国,当时,在固步自封、全盘西化和文化救亡图存、复兴发展之间选择了第三种方案,进而进入到一个重拾自信、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的复兴阶段。

(一)文化软实力的辉煌轨迹

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辉煌历史启示我们:文化软实力必须构建能够影响世界并深入人心的价值吸引力,也需要直接影响实践发展、在提升硬实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名牌和最重要的特征,“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3]在几千年不间断的文化发展进程和文明累计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拓展,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文化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影响着中原地带、边缘地带甚至广大的蛮夷地带;至今,中华文化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影响力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也对世界文明和发展进程作出了长久而深远的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深刻的便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指出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4]

中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文明成果均是由中华民族成员创造的,也是由其一代代继承发展的,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其文化和文明成果坚定的自信。在这个自信的文化阶段,尽管我们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主要是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但中华文化并没有迷失或者衰落,相反越来越成为吸收多元文化的具有开放包容特征的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规定了这一片土地上所建立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基因,是我们能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大潮中迎接挑战的资本和阐释自身的源泉。

(二)文化软实力的式微与迷失

当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开始突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正在全世界拓展新的市场和殖民地,开启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之时,我国正经历着统治者为了免于受到政权动摇的威胁而开展的文化封闭政策,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状态逐渐加深。前者自称“文明人”,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5](P404);后者被称为“野蛮人”,为了保存旧中国,坚持与世隔绝,然其地大物博、劳动力丰富、市场庞大等因素无不强烈地吸引着西方列强的注意力。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通过一场焚烧鸦片的禁烟活动白热化为一场鸦片战争,这些自称“文明人”的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国门,自此,中国的隔绝状态被打破,表面上强大的假象被无情戳穿。西方列强基于逐利本性在他们认知中的这片“陈腐世界”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大搜刮,大肆干涉“野蛮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旧中国开始了一场必然的解体过程[5](P781、P804)。

闭关锁国隔绝了国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仅导致封建统治者的轻敌行为、措手不及和节节退让,也导致国家错过了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机会,反而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积贫积弱泥潭。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积累,却在一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后演变为一场几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文化陷入一种迷失状态。事实上,闭关锁国不仅隔绝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也隔绝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固步自封的文化发展形态导致了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缓慢和衰落而不自知,就如同韦伯在阐述古典西方文明衰落时讲到的,“古典西方文明的衰落并非由于罗马帝国的衰亡所造成。事实上,古典西方文明本身在此之前早就已经没落”[6](P2)。中华传统文化早就已经不自觉地处于一个衰落的阶段,而清王朝的政治危机只是将这种隐藏的状态凸显了出来。

(三)文化软实力的重塑与提升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自给自足而规模庞大的文明国家,然而,西方列强的一朝入侵便颠覆了这个国家原本骄傲的所有元素,仅仅几十年间,自然经济解体、土地被瓜分、市场被抢占、财政收入被搜刮、文明被破坏、人民任人宰割。“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5](P779-780)经历了剧变的国家被唤醒了,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的麻醉和衰败,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再具有往日顶天立地的力量了。

在中华文化软实力重塑与提升的复兴进程中遇到了两个外来因素: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第一,西方文化的影响首先是打击性、致命性的,其后则成为中华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条件。一种外来文化不是只能作为终结者存在,也可以成为文化调试发展自身的动力和源泉,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文化给中华文化提供了这两个方面的可能性,所幸的是,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软实力永远不可能被完全击垮,反而“在与异质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灵与肉、笔与剑的全面碰撞的炼狱之中,中华文化扬弃、蜕变并赢得新生。……这是一种痛苦而又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凤凰涅槃’。”[2]第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而长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制度、主义和文化的反复比较选择中,最终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解救中国,改变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中华文化的发展便有了新的方向,与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外在性、借鉴性影响相比,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内在的、指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灵魂旗帜。

三、创新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时代变迁必然引起文化走向的变化,文化的驱动又必然对时代价值起着引领推动作用。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当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评价尺度比较中,政治的评价尺度是公正;经济的评价尺度是赢利;文化的评价尺度则是创造。文化一旦离开了创造性,必然失去其生命价值。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样态竞争异常激烈的现时代,必须把创新作为我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词,统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一)内容创新:文化内涵的优化

文化创新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意味着:未来的人类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着某些希冀的,同样地,我们也被我们的祖先希冀着,正如韦伯所言,“如果千年之后我们再度走出坟墓,我们在那些未来族类的面相中首先希望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族类的依稀印记。”[6](P91)当然,这种复制的想象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还原,而是文化发展脉络的时代性延伸,这赋予了新元素的出现。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只有在创新中才能真正承担起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为此,我们需要:

第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开展,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鉴也愈发频繁,如何在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夯实我们共同的理想价值基础,这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具有创造性的历史学术研究,将文化理论与实践道路创造性地置于一个新的综合平台上,用实践成果回应思想困惑,用理论创新阐释实践发展。

第二,在进一步开放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妄言要实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上的世界化,本质就是全世界按照西方的模式改变自身成为统一的西方化,正如福山所认为的“历史终结论”,但是显然,“那种认为无须费心就会出现全球文化同一化的看法,是大大低估了人们在面临文化挑战时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8]文化的百花园丰富了人类文化前进的多样生态。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在自我发展内向循环中获得生命创造性,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在进一步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换。

第三,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中的时代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从文化的“轴心时代”开始,中华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创造性演绎,形成了对人、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构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宝贵的文化气象。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文化抱负,体现着中华文化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也构成了中华文化永恒的正能量。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创造性发展必须以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起点,进一步结合时代新问题,结合当代人精神价值坐标的重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一种创造性建构,从而真正使中华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样态创新:文化产品的优化

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曾指出,“人并不生产文化(culture),而是生产各种文化(cultures)”[9]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所谓抽象的、一般的文化。文化内含多元性和变动性,没有固定绝对的标准尺度,我们没有办法用一种单一的、抽象的概念去描述分析和界定文化,所以文化的界定有成千种之多。但是,文化并不是无迹可寻,文化本身当然不能等同于一幅画、一部电影、一座建筑物,但是这些文化的具体形态无不与文化本身密切相关,现实中能够观看、收听、实践的文化产品和政治策略无不来源于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文化、政治等的价值观念。一种文化要获得软实力,必须对其对象产生吸引力、同化力等作用,因此,形成文化软实力的资源绝不是脱离日常生活、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它应该有着各种物化的参考,即基于某种文化的理念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在的,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讲,就是需要更多能够展示中华民族和国家形象的文化产品。对内讲,国家日益发展的经济水平逐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发展相对较慢的文化产品则局限、降低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成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对等的享用者,是物质的财富者、精神的贫弱者。对外讲,撒切尔夫人曾讲:“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10]这句话不乏歪曲、偏激的因素,但是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后,全世界都充斥着“Made in China”,但是这些产品最大多数的是物质实体,而非里面的内容,我国难以形成能够漂洋过海引起世界普遍关注、体现中华民族及其复兴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产品;相反,世界市场上却随处可见传达美国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文化产品,比如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统治着整个世界。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讲,我们都需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与现代生活实际的结合,生产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

(三)途径创新:文化传播的优化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传播力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目前,我们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化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国际话语能力。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着世界话语权,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由自己,而是由西方代为塑造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正来源于他们不尊重事实、故意误读所制造的虚假中国。面对被动、受损的中国国家形象,我们有必要冲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封锁,夺回话语权,客观科学地自我展示。这是我国实现文化有效传播的第一个步骤。事实上,我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世界通道已经启动,并初显效果,但任重道远。

第二,利用现代社会特点广泛加强传播。现代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信息化和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报纸、电视、书籍难以应对和抵挡信息网络的便捷,因此被逐渐取而代之。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占领了舆论制高点,我们向世界发出的声音需要通过美国等控制的服务器,使全世界能够看到、看懂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英语。因此,要利用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加强文化传播,就需要提升网络空间安全意识,重视网络技术开发利用,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

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效率意识,要求实现效益最大化,市场倾向于广泛宣传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默默等待消费者自行了解,“酒香不怕巷子深”显然不适合现代文化传播的需要。民族复兴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进而传送我们的精神价值导向,否则再好的文化产品也会因为世界的不得而知而不能获得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升国家文化产品质量和吸引力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物流交换和我国大量物质产品出口进程中,加强文化及产品的宣传和出口,增加更多共享中华文化及文化产品的群体。

[1](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13.

[3](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164.

[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 导论)[M].袁翰青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德)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甘阳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8](美)塞缪尔·亨廷顿,(美)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康敬贻,林振熙,林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引言10.

[9](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1.

[10](英)Margaret Thatcher.Statecraft[A].穆云华.内容为王“魂”为根 立足中国做好节目[C].视听,2015,(8):191.

【责任编辑:张西山】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XU Yan1,XIA Wen-bin2
(1.School of Marxism,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2.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a task of great objective which involves th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power.With the changes of nature of the state since modern times,Chinese culture lost its glory and got lost. When the horn of new national rejuvenation sounds,the cultural power,as the foundation,soul,and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i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objectiv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In the multicultural age of dramatic changes,we need to be driven by innovation to enrich and optimize the content, form and communication of our cultural power.

national rejuvenation;cultural power;construction

G 120

A

1000-260X(2016)02-0088-05

2015-10-1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与新疆长治久安研究”(15ZDA005)

徐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夏文斌,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