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本期栏目主持人:王晓华教授
特区与中国道路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主持人语: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女性主义(feminism)率先兴起于西方。到了20世纪,视野更加广阔的性别研究(Gender Study)逐渐升格为显学。借助词语的旅行,上述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东方文化的建构。本栏目所刊载的两篇论文就都体现了这种影响。
薛青涛先生以晚明闺秀词写作为例,重构了当时“女性书写”的悖论。恰如《小说的兴起》作者伊恩· P·瓦特,他敏锐地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兴起造就了自由的氛围,推动了晚明女性写作的兴起;部分女性不再被动接受男性的话语建构,而是开始自我表达。在男权中心主义语境中,这是意义深远的尝试:它敞开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展示了女性站立起来的可能性。不过,时代的限制注定了“女性书写”的艰难:为了获得权力体系的首肯,顾若璞等人不得不采取“彤管与箴管并陈”的言说策略,在遵守“妇德”的同时建构“第二性”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事实上,这种策略的成功恰好衬托出女性的被压抑地位,而闺秀词写作并未越过男权文化的藩篱。它仅仅是“女性书写”,尚有别于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实践。换言之,“秩序”依然显现其不可抗拒的尊严,“重构”的主体工程则留给了后人。从这个角度看,本文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召唤意识”。
与薛青涛先生一样,陈文益先生的论文也属于性别研究范畴。区别在于,他所关注的是“性别跨界”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多元性别文化”。通过研究各类文献,他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在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世界内,性别并非固定的社会建构,而是表现出某种可变性;女人化的男人(“woman-man”)和“男人气的女性”(“man-woman”)共存,扩大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些跨越性别界限的个体并未被普遍地妖魔化,相反,他-她或她-他往往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力量、智慧、美德。这种现象的存在展示了性别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多元品格。当然,权力的运作也在性别跨界的过程中发生,博弈仍然无所不在,等级制不可能被完全消泯。恰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在部分地区,性别跨界者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事实上,这种空间上的区别预示了性别文化的走向:性别跨界现象曾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如柏拉图在对话中就提到“阴阳人”的存在),但权力的运作却使之仅仅幸存于局部地区,其中的深层机制耐人寻味。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未能对后一种张力进行更充分的分析,我们期待他继续勘探这个丰盈的理论空间。
通过上述研究,薛青涛和陈文益得以洞察性别文化中的巨大张力:一方面,权力的部署始终无所不在;另一方面,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又从未泯灭。从主题和论述方式来看,两位作者的文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表现了发自内心的性别关怀意识,都展示了中国性别研究向上生长的趋势。毫无疑问,这都将使更平等、丰盈、富有创造性的“文明对话”成为可能。
本期栏目主持人:王晓华教授
王晓华,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哲学、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