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外文化现象对中日互译中日语表述的影响
——以被动形式为例

2016-04-04 01:31:25刘春发
关键词:例句被动语料

刘春发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620)

日本内外文化现象对中日互译中日语表述的影响
——以被动形式为例

刘春发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620)

日本的内外文化体现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在简单介绍内外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内外文化对日语被动形式的影响与作用。通过中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分析,认为日语更多地采用被动形式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的内外文化因素。此外,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以及中日句式的比较,认为掌握内外文化的特点在日汉互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内外文化;翻译实践;被动形式

随着中日各领域交流的加强,针对日本文化以及语言的研究,尤其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日汉翻译研究的重点仍然主要在于译法,包括:词句方面的加译、减译、反译等基本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论述,比如高宁的日汉互译研究和论著[1];面向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比如陶振孝通过对《雪国》中译本的对照、比较和分析,审视其中对文化词语的把握,从而探讨日本文学的翻译问题[2];从文体类型方面探讨日汉、汉日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比如周洁分析了社科类文体翻译的特点[3]。由于中日之间科技交流的频繁,针对科技日语汉译的研究也非常之多,比如:张思宁从科技文体的角度论述了日语科技资料的特点[4];廖建国从遵循词通意达的原则论述了科技日语的翻译技巧[5]。当然,关于日本内外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中日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盐田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内外意识在语言以及文学方面的运用[6]。但是,从内外意识这样的文化角度来论述日汉翻译,论述内外意识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等的相关研究还非常缺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将以被动形式为例探讨中日互译中两种语言所采用的不同形式,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日本的内外文化因素对日语更偏好被动形式的影响。认为在日汉互译中,应该根据各自的文化与语言特点采取适当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不是拘泥于文体本身的表现形式,从而最终满足信达雅的标准。

一、日本的内外文化

在日本,“内部集团”与“外部集团”这样的词语经常出现。内部集团就是所谓的“内”,外部集团就是所谓的“外”。日本社会内外意识无处不在,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众多学者对此都做了很多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比如中根千枝、米山俊直、岩田龙子等。但是对内外的定义和内容却没有达成完全一致。一方面是因为内外文化涉及的面太广,太泛,而且抽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内外文化的复杂性。根据《广辞苑》的定义,“内”指的是“身边、附近”,《大辞林》定义为“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属的公司、政府机关、学校等团体和机构”。那么“外”,就是与之相反。从中可以看出似乎是以某个范围或集团、组织为分界线划分出内外的分别。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判定自己到底是属于内部还是外部,可以说更多是心理原因在起作用。鉴于内外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可以简单地把“内”“外”分别理解为中国的“自己人”和“外人”。此外,根据《社会学事典》的解释,内与外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面与外面,以及针对以家族和所属集团为基准的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不同态度。内外意识揭示出日本人的行动方式。经常说到的“表面”与“真心”,“义理”与“人情”,“尊敬”与“谦让”等都是内与外的一部分。如果这些被认为是表面的话,那么内与外就是本体。日本人把自我作为中心,把世界分为内部与外部,人际关系就像一个大圆圈。

日本的内外文化反映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本的建筑构造、集团意识,还有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包括敬语、授受关系等。肖传国对内外意识与敬语,代词与内外意识,授受动词与内外意识,被动句与内外意识等做了分析,但是关于被动句与内外意识只是比较简单地提及,没有做详细深入分析[7]。总体来说,虽然很多学者对内外意识及其与语言的关系做了研究探讨,但是在翻译学方面的运用几乎没人论及。本文将主要以被动句为例来详细论述内外文化在翻译学中的实践应用。

二、内外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实践

(一)内外文化现象在被动句中的体现

从文化角度来看,针对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对象的交际方式和形式并不相同。因此在考虑语言表达形式的时候,了解和分清内外有别非常重要和有必要。在中日的很多表达中往往中文是主动句式,而日语却采用被动形式则更为自然。试看以下的例句。

例1 大概每年会有1万1千左右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就职岗位,剩下的毕业生一部分选择回国,成为我们所说的海归。

译文 毎年、約1万1 000人が就職し、残りの卒業生で帰国した者は、いわゆる「海帰(海外留学帰国者)」と呼ばれる。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12月号)

例2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美国华盛顿史密斯宇航博物馆里也珍藏着中国风筝,解说词就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12月号)

译文 凧は中国で生まれ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そして、その中国での発祥地こそ、山東省濰坊市だ。今でも中国における凧の4大生産地の1つに数えられている。米ワシントンの国立航空宇宙博物館には中国凧が展示されており、「人類初の飛行する道具は中国の凧とロケットであった」との説明書がある。

例3 与河北省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译文 河北省の呉橋県とあわせ、「南北中国雑技の故郷」と呼ばれている。

(月刊中国NEWS 2010年12月号)

上面三个例句的共同点是,尽管汉语原文没有被动的要素,但是日语译文中采用的却是被动形式。这种情况在日语新闻中更为常见,经常会出现「呼ばれる」、「言われる」、「言われている」等被动的表现形式。那么原因何在呢?森田认为这是因为日本的「内」「外」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人的心里,自己(内)处于世人(外)的包围之中,自身的存在受到他人(世人)的支配[8]。这种非常浓厚的被动心理在起作用,这也是日语被动形式非常发达的原动力。

此外,王浩智曾经指出在日语的被动表现形式中,经常出现把动作的执行者,即事情的相关者从“前景(突出显著的位置)”放置于“背景(隐藏的位置)”这样的倾向[9]。试看下面这句话。

いま採られている諸氏は住宅問題の緩和に役立つものと考えられる。

从例句中的「採られている」与「考えられる」来看,实际上是隐含表述了「採る」的人与「考える」的人,但是为了让读者捕捉到本来应该出现的人物形象被放置到“背景(隐藏的位置)”的痕迹,而把被动形式「られる」留在了“前景(突出显著的位置)”中。

另一方面,中文常见把“业内人士透露”“权威人士透露”“有关方面认为”等动作的执行者放置于“前景(突出显著的位置)”中。因此在把日语转换成中文时,要根据上下文把放置在“背景(隐藏的位置)”的动作执行者转移到“前景(突出显著的位置)”当中来。反之亦然。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将会发现,这其实与日本的内外文化现象密切相关。具体讨论就在随后的例句分析中加以论述。

(二)内外文化现象在叙述文中的体现

内外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被动句中,在叙述文中也非常常见,特别是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た」这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在中文报道中,则经常采用“记者在上海市调查采访时发现”等这样的句式,即特意突出动作的执行者(记者)。与之相反,在日语中,像「いま採られている諸氏は住宅問題の緩和に役立つものと考えられる」这样的叙述文,完全没有出现动作的执行者,叙述对象成了句子的中心。虽然这种叙述方式与日语“视点中心”的理论有关系,但是除了在特殊状况下会使用「私は~」这样的说话方式外,通常不会把“自己(内)”放到文面中来,突出其显著的位置。这是因为说话者是“自己”,因此要作为“内”隐藏起来,而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是作为“外部”的世界显著存在的,从而直接表现在文面上。也就是说要翻译成地道的日语,在汉语文面中出现的动作执行者有必要放置于“背景(隐藏的位置)”之中。

(三)中日被动形式对比——日译中的情况

众所周知汉语也存在介词“被”构成的被动句。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直接对应来表述,即日语是被动形式的情况下,翻译成中文时也采用被动形式呢?中岛认为,日语中的直接被动态与汉语的“被”字句似乎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10]。他通过对志贺直哉的『暗夜航路』以及其中译本的研究发现,可以与日语直接被动态相对应的中文表现形式有5种。其中与日语直接被动形式相对应的中文“被”字句被采用的比例非常低,大概只有32.8%,而与中文“被”字句相对应的日语直接被动形式被采用的比例则相当高,达到81.7%。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日语被动形式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文。此外,中岛还对该作品的间接被动态做了同样的调查,发现日语原文中36处间接被动句,在译文中分别为11处无对应,10处用他动词,而用“被”字句对应的只有9处。更需要注意的是,日语直接被动句翻译成中文时,除了采用“被”字句形式以外,很多时候采用的是无对应或他动词等形式。此外,由于汉语中没有间接被动句,而日语的间接被动句既包括“受害被动句”又包括“所有者被动句(持ち主の受身)”,因此与中文相比,日文中出现被动态的比例相当高。再者,日语中的被动形式本身也非常多样,比如日语中还存在诸如下列例句例9、例10、例11那样的被动自发式表达的被动句。这些都是实际翻译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试看下面的例句。

例4 曽根が歩き出すと、その周囲の四五人の乗客の目はいっせいに彼の背に注がれた。

译文 曾根刚一移步,周围四五个乘客的视线便一齐朝他背后扫来。

(中日对译语料『あした来る人』,

译文《情系明天》)

例5 急に横合から昔の呼び名で呼ばれた。

译文 突然有人在旁边用过去的称呼喊他。

(中日对译语料『あした来る人』,译文《情系明天》)

例6 玉枝は喜助の真剣な物言いに打たれた。

译文 喜助的真挚情意感动了玉枝。

(中日对译语料『越前人形』,译文《越前竹偶》)

例7 大きな不安に襲われたのだ。

译文 强烈的不安袭上心头。

(中日对译语料『越前人形』,译文《越前竹偶》)

例8 急激に死期の来た玉枝の顔の変化を察知した喜助は、はじめて大きな悲しみに襲われた。

译文 当喜助发觉玉枝在弥留之际的脸色发生了变化时,他悲痛欲绝。

(中日对译语料『越前人形』,译文《越前竹偶》)

例9 少なくとも時雄の孤独なる生活はこれによって破られた。

译文 时雄的孤寂生活至少因此起了变化。

(中日对译语料『布団』,译文《棉被》)

例10 すると宿屋で断られて、泊まるところがなっかたとか。

译文 结果旅馆不让他住宿,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中日对译语料『破戒』,译文《破戒》)

例11 借財に借財を重ね、高利貸には責められる、世間への不義理は嵩む。

译文 借了好多债,放高利贷的人盯着他讨债,在社会上的名声也越来越臭。

(中日对译语料『破戒』,译文《破戒》)

在上述例句中,针对日语原文中的被动形式例5、例6、例7采用的是无对应的形式,例4、例8、例9、例10、例11采用的是他动词主动句的形式。所有对译的例句都没有直接采用相对应的被动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日语文体经常是从“己”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小说中,日语运用被动式的情况很多,而中文则不一定如此。甚至有时针对日语的被动句,中文会用“有人”这样原文中没有出现的动作执行者来做补充,采用他动词的句式。中岛认为日语为了表明自身有关的事情往往采用主观的叙述方式。即说话人的视点角度是面向自己,而中文则是以动作执行者的角度来叙述。与日语是一种说话者中心主义的语言相反,中文是一种事实中心主义的语言。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日语的这一大特点,即日语多采用以说话者(己)为中心的被动表现形式。

(四)中日被动形式对比——中译日的情况

在中译日的情况下,原文为被动态翻译成日语时很多情况也会采用被动的表现形式。不过也有很多情况并非如此,在日语中不采用被动形式。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先看下列例句。

例12 人不知道被命运安排在哪儿,又不知道为什么被安排在那儿。

译文 人はどこに生まれる運命にあるのか、またなぜそこに生まれるのかわからないのだ。

(中日对译语料《插队的故事》,

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13 两年前被公社降为第二把手。

译文 二年前に人民公社の命令で副に降格になっていた。

(中日对译语料《插队的故事》,

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14 人的命运真不知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就被决定了。

译文 人間の運命はいつ何によって決まるかわからない。

(中日对译语料《插队的故事》,

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15 开始我们都跟着唱,慢慢逐个被淘汰,只剩下了王建军和仲伟。

译文 最初皆で彼について歌っていたが、次第に一人また一人と脱落して、最後には王建軍と仲偉だけが残った。

(中日对译语料《插队的故事》,

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16 夜里我被冻醒了几次,看见小彬一个人在抽烟。

译文 夜中に私は寒くて何度か目を覚まして、小彬が一人タバコをくゆらせているのを目撃した。

(中日对译语料《插队的故事》,

译文『遥かなる大地』)

例17 纸片被主任拿过去,郑重地放在死者的胸前。

译文 主任はわたしから紙片を取り上げると鄭重に死者の胸に置いた。

(中日对译语料《盖棺》,译文『棺を蓋いて』)

例18 倘若她或不幸而被恋爱征服,同时又对事业不忍放弃。

译文 不幸にも恋に落ち、しかも仕事をやめたくない時には。

(中日对译语料《关于女人》,

译文『女の人について』)

例19 他提议照一张合家欢的相片,却被我严词拒绝了。

译文 家族一同の記念写真を撮ろうと三弟は提案した。私は厳しく拒否した。

(中日对译语料《关于女人》,

译文『女の人について』)

例20 一上床便只觉得四肢如铅头如斗,似乎被钉在了三块铺板上,身不由己,一动也动不得窝。

译文 床に就くや全身が鉛のように重くベッドに張り付いて、ビクとも動かせない。

(中日对译语料《活动变人形》,

译文『応報』)

汉语的“被”字句本来具有“被害”“麻烦”等这样遭遇的意思。虽然主语是有生命的名词,但句子不具有“被害”意思的中立性被动的情况也存在,像例14至例20中那样,主语为有生命名词的情况很多,在中文中用的是被动形式,但是在对应的日语译文中,都没有采用被动形式,而是叙述事实。其实这也是日本的内外文化现象在起作用,即日语为了表明自身有关的事情往往采用主观的叙述方式。此外,例13中的「~になっていた」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看出是从说话者(己)为中心的视角出发的。正如森田指出的,「~になる」这样的表现形式其实也是违背自己的意思,受别人制约的被动状况。即使是自己决定的事情,也不说「~ことにしました。」,而是自然而然地采用「このたび、左記へ引越し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这样的表达形式。

三、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日语中存在喜用被动句式的倾向,常用“以说话人(己)”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中日互译时,需要特别留意日语的这个特点。这与日语和汉语的“视角”不同有一定关系,即在日语中明明有动作执行者,但却故意不表现出来。但是其实存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即日本的「内」「外」文化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语言的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本文也可以看出「内」「外」文化的因素对日语被动句式的采用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也是日语学习者和翻译界的学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当然「内」「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被动句式方面。「内」「外」文化对词语、他动词句式、自动词句式等都有影响作用,在日本的其它各方面也影响非常明显,这也是今后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1] 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 陶振孝.翻译过程中文化词语的选择——以《雪国》的译本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28-33.

[3] 周洁.社科类文本翻译的特点:以《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日汉翻译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3):90-96.

[4] 张思宁.谈谈日语科技资料翻译的一些特点[J].中国翻译,1985(5):23-25.

[5] 廖建国.科技日语的翻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7,20(1):12-14.

[6] 盐田勉.「語学」の概念としての「内外意識」-最近の言語·文学理論の応用[J].讲座日本语教育,1982,18:95-139.

[7] 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70-73.

[8] 森田良行.日本語文法の発想[M].东京:ひつじ書房,2002.

[9] 王浩智.中国語翻訳作法:文の理解から訳出のプロセスまで[M].东京:东京图书,2005.

[10] 中岛悦子.日中対照研究ヴォイス-自·他の対応·受身·使役·可能·自発―[M].おうふう,2007.

(编辑: 朱渭波)

Impact of Japanese Uchi and Soto Culture on Japanese Expressions in Chinese-Japanese Translation—Take the Passive Voice as an Example

Liu Chunfa

(SchoolofForeignStudies,ShanghaiLixinUniversityofAccountingandFinance,Shanghai201620,China)

Japan’s Uchi and Soto culture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and has drawed th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e Uchi and Soto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Uchi and Soto culture on Japanese passive forms.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panese and Chinese,it is summarized that more passive forms in Japanese lies in the cultural factor of Uchi and Soto in Japan.In addition,a lot of translation examples illustrat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sentences.Therefore,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Japanese-Chinese translation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chi and Soto culture.

UchiandSotoculture;practiceintranslation;passivevoice

2015-03-10

刘春发(197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 日本经济、翻译。E-mail:chrisliuchf@msn.com

H 365

A

1009-895X(2016)04-0328-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4.006

猜你喜欢
例句被动语料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趣味(语文)(2019年5期)2019-09-02 01:52:44
英声细语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好词好句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