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本期栏目主持人:胡玉康教授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主持人语:一直以来,我以为研究中国工艺文化,恐不能只用内陆性视野去考察工艺对象,而应将研究视域拓展至更为广阔的海洋或域外。因为,海洋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域外文化也内含中国文化。在传统文化史学观下,中国涉海工艺文化研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域外工艺文化研究也显得薄弱。
就漆器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漆碗与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漆物。这似乎昭示漆器与海洋文化有关,抑或说,世界漆器文化或源于海洋文明。当然,这是一种学术猜想。然而,在时间维度上,中国古代漆器从汉代起一直到清代,它的输出与文化溢出总也离不开海洋,而且从未间断。毋庸置疑,漆器是文化的载体,漆器在古代海洋文化发展中占有一定份额,并由此将中国文化及其美学思想输出海外,域外异质文化也不断地环流至中国。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等均有涉猎,而对”丝绸之路“上的漆器研究却略显不足。显然,我们不能忘记,”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漆器之路“,而且中国古代漆器的海外传播具有中西文化交流、对话与耦合的特别意义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古代”海上丝路“不仅是漆器贸易之路,还是一条漆器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路“漆器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大使“,它用自己奢华而珍贵的文化及其美学思想沾溉了西方文明,并深刻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思想文化的发展。
基于以上学术立场,本期呈现给读者的两篇论文试图以汉唐与元代的丝路漆器文化外溢为个案,努力探寻丝路漆器文化海外传播的中国方式,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与对话平台。其中,《汉唐丝路漆器文化外溢:契机、途径与效应》的作者将中国古代漆器放在丝路动态视域中作整体考察,着力探寻古代丝路漆器的输出、传播与互动过程,特别是海上丝路漆器的海外输出缘起、契机与途径,从而见证古代漆器文化海外传播的史境、历程与影响,并由此确证中外漆器文化对话的内涵、意义及偏向,即丝路漆器文化的溢出效应。《从部族到国家:元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的历史与逻辑》的作者站在部族与国家的转型历史高度,回答了元代社会从”共同体“转向至”政治体“的文化阵痛下海上丝路漆器文化的发展逻辑,敏锐地觉察到蒙古部族体系下的漆器文化生产尽管有”工奴制“、”技术思潮“、”植物图案“等许多部族化的文化偏向,但”海上丝路“为漆器文化及其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敞开了中西文化对话的新场域,并在海外文化传播中释放出巨大的中国文化能量。
以上两篇论文各有创意,它们似有补于工艺文化研究的某些薄弱环节,或能为传统工艺文化的动态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材料,特别期望本期之论文能为书写工艺文化提供一种范式,即走出静止文化视界,超越内陆文明史观,走向跨文化的动态对话与比较研究之中。
本期栏目主持人:胡玉康教授
胡玉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漆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