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间
——“两个半”理论的淬炼

2016-04-03 22:36杜建权黄延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战军阀性质

□杜建权,黄延敏

是非之间
——“两个半”理论的淬炼

□杜建权,黄延敏

(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中国共产党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来描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发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新概念。初期,中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准确,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转折点,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召开的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初步形成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性质论战,使“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深入人心,1939年12月,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论述是这一概念成熟的标志。

半殖民地; 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个半; 中共六大;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经历了一番艰苦曲折的探索,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前的历史时曾说过,大革命失败前,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未能准确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的极端重要性:“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P.63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又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逐步由政治层面深入到经济层面。中共六大上,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下简称“两个半”)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六大后中共“两个半”理论逐步形成,通过掀起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两个半”社会性质的准确认识深入人心,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详细地阐述了“两个半”理论的形成原因及表现,标志着“两个半”理论的成熟。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出与引入

通过现有的资料以及研究来看,“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个概念分别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与列宁最先提出来。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最先发明“半封建”这一概念:“这个国家的拥有资本和工业的阶级已经成熟到这样一种程度,它再不能在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制的压迫下继续消极忍耐了。”[2](P.360)很明显,列宁受到了恩格斯的启发,1915年7月,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对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的瓜分情况时首次使用“半殖民地”这一概念,并且首次明确地把中国划分到“半殖民地”国家的行列:“3个‘半殖民地’国家(土耳其、中国、波斯)”[3](P.326)。

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1922年5月1日,蔡和森首次使用“半封建”来描绘中国军阀混战的政治状况:“总之,在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之下”[4](P.60)1922年6月,陈独秀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一文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东交民巷公使团对中国政府的政治操纵、列强通过霸占中国的财政总长的位置进而操控中国的财政经济大权、西方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在中国各大通商口岸的驻军、外币在中国境内任意流通、各大工商企业全由列强控制等,并最早使用了“半殖民地”来概括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这些政治状况都是半殖民地的状况,不能算是独立的国家”[5]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解程度的二元化

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并不一致,对“半殖民地”的理解相对准确——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政治、经济的不独立,除上文陈独秀外,瞿秋白于1923年5月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中也论述到:由于中国“并未完全归于帝国主义的某国,所以成其为半殖民地”[6](P.300)中共二大、三大、四大的文件中多次使用“半殖民地”,且前后内涵基本一致,也比较正确。

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半封建”的理解有些偏颇,把“半封建”理解为封建军阀统治下所形成的政治局面。蔡和森在上文中接着论述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由此就形成十年以来军阀专政和军阀割据的封建残局。”[4](P.71)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也提到:“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7](P.34)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虽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但是当时所谓的反封建是反对“封建军阀”而不是反对中国普遍存在的封建的经济关系:“真正的统一民主主义国家和国内和平,非打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是永远建设不成功。”[7](P.110)二大后,中共仍然延续着“反封建就是反对封建军阀”的认识:“中国人民受外国及军阀两层暴力的压迫”[7](P.603)、“中国的病根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列强之剥削操纵及国内军阀之扰乱”。[7](P.287)

直到中共六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才比较准确,分析六大前中国共产党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程度二元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中共受传统定义的影响,“封建”一词的传统的本意是“封土地,建诸侯”,是指土地的分配以及次级政权的建立,简单说就是“封邦建国”。春秋战国诸侯互阀,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封建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群雄并立的政治局面,恰好在形式上与典型的封建社会相吻合,中国共产党对“半封建”一词的理解难免会受到传统定义的影响。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半殖民地”的论述远远多于“半封建”,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影响较为直接的列宁,这也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平衡。此外,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指导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从“血缘”、情感及现实情况上都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也就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上述就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二元化的主要原因。

三、咫尺之间——中共六大的理论贡献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建立了专制独裁的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中的“封建军阀”在北伐战争中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只有盘踞在东北岌岌可危的奉系军阀。中国共产党内普遍存在着一种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中国共产党接下来要领导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封建军阀被消灭了,中国还有没有封建势力?当下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还能不能继续高举北伐中响彻全国的革命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来领导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革命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摆在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前。随着中共对农村情况的不断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封建的土地关系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大革命的失败在客观上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认识的转折点。为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而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急需一次大会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共六大在这种强烈的党内需求下召开了。

1928年7月7日,中共六大上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文中第一次直接触及到了封建的土地、经济关系:“现在的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凡是上述的那些中国经济的特点,土地关系的特点,很明显是半封建制度”[8](P.337)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封建的土地、经济关系来认识“半封建”的性质。虽然中共六大并没有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但是六大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论述已经十分的精准。1929年2月,中共中央第一次把六大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凝练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六次大会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和数年来农民宝贵经验”[9](P.17)中共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对社会性质的分析应从最根本的经济关系为出发点,六大中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认识也是中共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对社会性质判断的变化,六大之后,“打倒封建军阀”等的革命口号也渐渐为“推翻封建主义”所取代。宣传工作一直被中国共产党看成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10](P.743)宣传口号的改变不仅是中共工作任务的转变,更是中共对当下形势判断的风向标,刘少奇就曾经对中共的宣传工作者说道,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应该根据现实斗争形势的转变来及时地、灵活地变动宣传口号。对比六大前后中共文件中的宣传口号,笔者发现:六大后中共的革命口号中“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明显减少[按:笔者统计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至6册,六大前“打倒军阀”的口号出现了24次,“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出现21次,六大后到1929年底,二者分别只出现3次和5次。]。因此,笔者认为,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认识的转折点,中共六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两个半”理论的初步形成。

四、共产国际对中共六大的影响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党内斗争日趋激烈,1925年至1927年之间,二者的斗争焦点转移到中国问题上来,二者围绕“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哪一个在中国占优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在坚持“世界革命”观点的基础上坚持资本主义在中国占优的观点:“在中国农村,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在城市中,高利贷——奴役、农奴制和半农奴制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完全无可争议的。但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在中国无可争议地起着主导作用。……布哈林需要‘封建主义’占优势”[11](P.122)。斯大林与布哈林认为,封建主义在中国仍旧占优势:“托洛茨基的基本错误在于他不懂得中国革命的意义和性质。共产国际的出发点是:封建残余是现时在中国推动土地革命的压迫的主要因素。”[12](P.154)

1927年11月,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斗争最终以斯大林的胜利而告终。为了肃清托洛茨基对中国革命的不利影响,确保中国的革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斯大林利用中共六大召开的机会,不仅参与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相关文件的制定而且主导了中共六大的召开,亲自参加六大的中国代表周恩来曾回忆到:中共六大是在斯大林与布哈林的直接指导下召开的,六大前,共产国际第九次执行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的文件,文件包括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性质、动力等的论述,斯大林都是亲自看过并且修改了的。斯大林还就以上问题和中国代表进行谈话,详细解释了他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斯大林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

五、社会性质论战使“两个半”理论深入人心

国民党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中共领导的推翻国民党政权的革命仍在继续。为在思想上统一全国,取消中共领导的革命的理论支撑,国民党加紧了对中共理论的围剿,其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派别也趁机群起而攻之。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阵地,澄清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中央发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曾经参加论战的吴亮平这样说道:这次的论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授意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革命的正确主张。论战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思潮派”与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严灵峰、任曙、刘仁静等托派分子为代表的“动力派”之间展开。

蔡和森、李立三、王学文、张闻天等大批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一系列的分析中国政治经济性质的文章,对于各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进行了驳斥。

蔡和森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前途》中指出:中国农民“处于帝国主义和半封建半农奴制(佃田制)的剥削压迫之下……中国是半殖民地,中国革命将成为殖民地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模型”[13](P.47)李立三在《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分析指出:“这种利用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的超经济的剥削,不只是存在而且非常的厉害,这就是明显的封建剥削关系;并且这种剥削方式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占着统治的地位”[13](P.148)

在与“新生活派”和“动力派”的论战中,使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明了中国是“两个半”社会这一科学概念,论战也宣传了党关于中国“两个半”社会性质的科学认识,坚决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锻炼了党内大批马克思主义者,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使中国“两个半”社会性质的认识深入人心。曾参与论战的沈志远如此举例来形容论战造成的社会影响之大:“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14]

六、“两个半”理论的成熟

1933年5月,吕振羽在《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诸阶段》中首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完整的概念:“中国社会的现阶段,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5](P.449)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使用一节的篇幅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两个半”社会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半”理论凝练的完成。

综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召开六大,未准确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二大虽然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但是并没认清“半封建”的实质,以大革命的失败为分水岭,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半”理论的认识由政治层面深入到经济层面,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召开的六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两个半”理论的初步形成。通过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使得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半”理论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完成标志着“两个半”理论的成熟。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蔡和森.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5]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J].东方杂志,1922(19).

[6]瞿秋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瞿秋白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俄]托洛茨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从蒋介石到汪精卫.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1925~1927)[M].施用勤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12]斯大林.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列宁斯大林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高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沈志远.现阶段中国经济之基础[J].新中华,1935(13).

[15]吕振羽.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诸阶段.吕振羽史论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Dispute on Tempering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Du Jianquan, Huang Yanmin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roduced the concepts of "semi-colony" and "semi-feudal" into China's revolution,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two concepts and invented a new on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wo half") which accurately summarized the social natures of modern China and managed to withstood the test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cept of "two half"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from the shallower to the deeper,especially of "semi-feudal". I prepare to comb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wo half"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it.

semi-colony; semi-feudal; two half; The 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2015—11—20

教育部2014年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价值提升研究”(14JDSZK059)

杜建权(1988—),男,山东济宁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黄延敏(1973—),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后。

D06

A

1008—8350(2016)01—0108—04

猜你喜欢
论战军阀性质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曹刿论战
厉害了,我的性质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