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菊(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探讨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万小菊
(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溧水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就患者治疗情况、死亡情况展开分析。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再感染次数、再手术次数。结果所有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措施,最终痊愈11例、有效4例、好转3例,死亡2例。随访1个月,出现再感染患者2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死亡患者1例。结论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的情况比较危机,在有效的治疗过程中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和治疗,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降低再发感染,减少死亡率。
重型脑外伤;颅内感染;针对性护理;护理措施
重型脑外伤多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头部损伤,外伤多为开放性的损伤,除外伤外多数患者还伴有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情况比较紧急,应及时行治疗措施。重型脑外伤合并颅内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行抢救措施,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针对重型脑外伤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应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抢救效果,减少再发感染,挽救患者生命[1]。本次研究以笔者收集的患者20例展开分析,探讨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溧水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存在颅骨骨折5例、存在脑震荡3例、有脑挫裂伤2例。其中,男13例,女7例,男性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4±6.6)岁,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5.4±7.2)岁。行颅脑CT扫描检查确定损伤范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9例,6~8分11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脑脊液细菌培养均为阳性,排除患者入院24 h内死亡、入院已经出现严重脑疝濒死情况的患者,本次研究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针对开放性外伤的患者必须及时进行清创,变开放行损伤为闭合性损伤,预防外界细菌入侵造成继发性感染。针对存在合并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照常规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皮试,观察患者抗生素药物敏感情况,已备术前、术中及术后使用。观察患者有无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热、脱水、休克的情况,术前要给予患者适当补液、输血治疗,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手术指证[2]。患者在发生颅内感染后,可能存在心理状态的改变,对死亡的恐惧和疼痛的影响促使患者出现暴躁、紧张和焦虑的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缓解消极情绪,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呼唤关系,并针对颅内感染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缓解患者和家属担忧心情,在不影响治疗方案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为防止患者进一步出现交叉感染,护理人员除给予患者抗生素和退水等基础治疗外,还应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保证室内的通风环境。加强巡视,特别注意患者引流管的情况,冲洗引流管时要观察有无堵塞、感染等情况[3]。同时,如果患者出现提问升高,应加强巡视,每隔2 h对患者的提问进行测量,如果体温>39℃,应根据医嘱用药或物理措施降温。术后,注意患者有无脑脊液漏、颅内压增高、多耐药细菌感染的情况。密切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变化,为防止脑脊液逆流应抬高床头,定时清洁患者的呼吸道,对脑脊液引流存在颜色、形态异常的药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颅内压骤降危及患者生命[4]。如果患者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人员在接到报告后要及时进行登记,通知经管医师实施床旁接触隔离。于患者床头显眼的位置挂上隔离标识,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单间病房或存在同样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病房内,安排专职护士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护理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穿戴隔离衣、口罩和帽子,做好房间、器械、衣物等物品的消毒[5]。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患者治疗情况、死亡情况展开分析。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再感染次数、再手术次数。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针对颅内感染的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痊愈、有效、好转、死亡四个进行评价。痊愈:患者颅内感染病灶面积缩小90%以上,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阴性。有效:患者颅内感染病灶面积缩小50%以上,症状明显缓解。好转:患者颅内感染病灶缩小范围30%以上,症状有所改善。死亡:患者死亡。
所有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措施,最终痊愈11例、有效4例、好转3例,死亡2例。随访1个月,出现再感染患者2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死亡患者1例。
颅脑是人体防御功能最弱的区域,因脑脊液中免疫抗体及吞噬细胞极易受到细菌感染出现并发症,再加上颅脑外伤破坏了血脑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术后极易引起并发颅内感染。重型脑外伤的情况比较危及,治疗和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做好抢救治疗,防止合并感染。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在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要做到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妥善固定引流管、加强对引流量、形态、颜色的观察,注重患者合并感染的治疗和控制,从而帮助患者控制感染情况,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针对性护理是临床上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情况,实施针对不同情况的护理措施。自我院实施针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颅内感染患者的针对性措施以来,护理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改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措施,最终痊愈11例、有效4例、好转3例,死亡2例。随访1个月,出现再感染患者2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死亡患者1例。这与廖利萍,高英,徐磊[6]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廖利萍等人针对收治的脑外伤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35例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35例患者痊愈10例,有效12例,好转4例,无效5例,死亡4例,总显效率62.86%,病死率11.43%。廖利萍指出护理人员在治疗上积极配合医生静脉及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颅内感染,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的情况比较危机,在有效的治疗过程中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和治疗,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降低再发感染,减少死亡率。
[1] 冯立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70例严重颅内感染的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4):55-56.
[2] 易小兰.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6,18(4):257-258.
[3] 李晓霞,陆小蒟.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4):73-76.
[4] 张清群.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2):86-88.
[5] 薛孟馨,李延红,肖文芳,等.颅内出血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053,7056.
[6] 廖利萍,高 英,徐 磊,等.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的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3):354-356.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12.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