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批改的艺术

2016-04-03 21:52彭小芳
文学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师生作文妈妈

彭小芳

小学作文批改的艺术

彭小芳

本文指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文章提出满怀希望的择要评价、受益良多的当面批改、同舟共济的互评互改、循循善诱的情感激励等四种方法促进作为批改交流。

作文 批改 交流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一个学生,看其语文水准如何,往往从作文的角度便可获得较为完整的证明。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而言—作文难写;对老师而言—作文难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可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我认为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作文批改的艺术。

教师如能很好地利用评价—批改这一重要手段,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他们的作文水平必定会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的艺术就非常重要.在此,谨以自身教学历程中的粗浅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满怀希望的择要评价

由于小学生都是初学写作,尽管有的学生已经上到五六年级,然而在他们的写作中,所接触到的作文,大多数都仍是各有“残缺”的。有的作文,叙事完整却缺乏重点;有的作文,重点明显,然而必要的过程却交代不清;有的作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较为生动,整体却不够感人;有的作文,不但内容平平淡淡,而且还有很多的小毛病等等问题,如何批改?我觉得,针对这类学生中的不同情况,就可运用“择要评价”的方法。如一篇作文写得平平淡淡,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错别字与病句,过渡不自然,小毛病也不少,但从总体上看,还像一篇完整的作文,则给予“习作写得有头有尾,主体部分清楚”等一类肯定的评语;如一篇作文从总体上看连这样的质量也达不到的话,那么就从作文的局部—段来寻找其成功之处,给某一段以较高的评价,可用:“本段记叙较具体,描写较生动”、“本段写得条理清楚,用词恰当”等评语;如是一篇更次等的作文,则也要从更小的角度挖掘出它的“闪光点”,如某一句写得好,某一词用得准确,可在其下面画上醒目的红圈,并写上一个“好”字,外加一个“!”号。总之,对这类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偏爱一点。评价时,运用“择要评价”的方法,尽量将眼光落在作文的“闪光点”上面,予以肯定和赞扬,决不要吝音,应千方百计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在获得低层面上的喜悦后,获得高一层次的成功。

二.受益良多的当面批改

作为一般常用的书面批改法,尽管教师常常费尽心思,力图指正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但教师良苦用心的批改未必会被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因此,作为书面批改形式的补充—当着学生的面,对其作文进行边分析边批改的面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这种面批法,学生也是十分欢迎的。因为他们觉得受益良多,进步快。面批法在实施时,有两种做法:1.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可以对某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大至篇章结构,小到词句标点全面进行诊治,在批改中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批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为恰当。而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能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中发展个性,让个性趋于优良化。结果表明,面批法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正,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评判。2.一对几,即一个教师对几个学生。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应事先把全体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毛病进行分类,然后分批集中进行批改(每批以四、五个学生为宜)。如第一批学生语言哆嗦、不简洁,就着重指出他们的哆嗦、不简洁的原因及如何克服;第二批学生说话前后脱节,就着重指出他们的失于照应;第三批学生逻辑思维有错误,就着重指出他们的逻辑思维错误;……这种批改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教师的批改能牢记于心,以后不再重犯类似的毛病。当然,批改的着重点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别的缺点还存在,或出现新的缺点。因此,过一阶段要重新排列组合,进行新一轮的分类面批,以帮助学生不幽醒高写作水平。

三.同舟共济的互评互改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改,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学生在批改过程中,能饶有兴味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在直言不讳指出他人短处时,对自身也是一个教训,能成为前车之鉴。而学生用自己的学生腔语言为同学批改,可能更容易为同样是学生的被批改者所理解。只要学生批改得大体正确,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具体操作时,可以四人为一组,每人先浏览一遍其他三篇作文,然后确定一篇自以为能改出点“名堂”来的作文进行批改。四人批改完毕后,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论答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总之,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待意见一致后,再交教师审批。再次,对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教师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放羊式”的方法,因为毕竟学生的写作能力、赏析能力、批改能力尚浅,所以,教师应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批

语,再次批改。教师的批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宜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批语作较大的改动,以防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组秋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

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是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就在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同舟共济的互评中,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四.循循善诱的情感激励

创造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写作除了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有灵感的产生。而灵感的产生,必然需要有主观良好的心境及客观的一“激发”作动力。对待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尽量予以“激发”动力,对他们的主观起引导作用。所谓的“激发”,我以为,首先而且甚为有效的方法是情感的融入和激励,因为,只有融入了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后,教师也才能有感而发,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批改作文时,读到一位女生写的《我的生日》的作文。该作文写得一般,基本内容是:“那天,正好是双休日,她去市场为妈妈买了一条鲤鱼,亲自做了妈妈最爱吃的‘红烧鲤奥’(详写了烧鲤鱼的过程)。妈妈那天加班,傍晚回来时,也为她买了一个奶油蛋糕。晚饭后,她和妈妈在生日的烛光之中吃蛋糕,聊天,看电视(略写)。最后在结尾写道:妈妈,我的好妈妈,我爱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她为妈妈做好吃的而感动,也被母女俩的互爱所感动,可从文章内容来看却比较平淡,不够感人,对妈妈的爱更没较好的展露。读着这篇作文,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虽然年近80高龄,可总是为孩子们着想,不让她干活她总是悄悄干,还常念着:你们年青人上班压力大,工作忙,回家就该好好休息,妈妈多干点儿活没问题。是啊,世上的哪个母亲不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世上的哪个母亲不是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着?在泪眼朦胧中,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孩子,在你生日那天,能想到给妈妈做饭,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可你知道吗,为了你的出生,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妈妈付诸了莫大的艰辛。对此,希望你能‘采访’一下你的妈妈,然后再补充、修改这篇作文,将作文写得更好,让所有的读者都能被感动!如何?”在我的激励下,她果真“采访”了她的妈妈,并将作文进行了一次次修改,最后还觉得不足,索性重写了作文。后来的作文,内容详实,情感真挚,由原来的400字,变成了1000多字,一个爱女儿的母亲,一个爱母亲的女儿,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读者的眼前。课堂上我讲评她的作文时,很多同学都被感动得哭了,甚至有的同学怀疑她的作文是抄的,因为她平常的作文内容平淡,字数不多。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倾注了你的真情实感,你也一样会写出这么优秀的作文。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鼓舞下,孩子们的作文有了相当的起色。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讲求作文批改的艺术,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望江小学)

猜你喜欢
师生作文妈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麻辣师生
妈妈去哪儿了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