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妹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
王嵩妹[1]作者简介:王嵩妹(1970~)女,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内 容 提 要]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中国芭蕾舞目。《红色娘子军》享誉世界芭蕾舞台,并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为中国芭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真真正正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背景、故事题材的芭蕾舞目。一群英姿飒爽"踮着脚尖"练兵的女娘子们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
民族化/特点/融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之一,它政治立场鲜明,把劳苦大众受迫害,被压迫,被奴役的最底层人物,最终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为一优秀的红军战士。同时在艺术创作方面,大胆地把外国舞蹈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相结合,使得中华文化和西方芭蕾首次融合的完美的绽放,大放异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当编导,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出单位演出的芭蕾舞剧。该剧改编自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清华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该剧生动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该舞剧表现了革命年代新女性的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
文革时期的舞蹈作品都以革命斗争、红色事迹为创作大背景,主要围绕某个革命人物与恶势力抗争的故事为中心,或是某个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为创作题材,突出反映人民顽强抗争的勇敢精神。
众所周知,艺术的诞生离不开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政策的导向作用。想要了解一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当然要从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大环境着手,去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情境。从时代背景入手追溯文化艺术的创作,文化艺术的创作也必然要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舞蹈艺术作品当然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历时十年。在这期间社会激荡、人心躁动,由于当时的这种时代背景,人民群众需要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因此中国舞蹈事业也进入了一个“革命样板戏”时期。“样板”在我理解是模范榜样的意思,但在当时“样板”指对于当时政治需要的优秀的革命舞剧的统称。
文革时期有八部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199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这些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样板戏的创作题材主要从“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两个方面进行创作,表现方式也有规定,不能随便创作。如处理“革命实际”内容时,那就必须符合当时的政治方向来表现历史和现实题材,另外除了“歌颂大跃进”以外,对当时的政治与经济进行歌功颂德,还包括描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以及阶级斗争。也就是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是样板戏的创作方法和方式。通过文艺创作来奠定巩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创造出一系列政治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政治化的文艺作品。在思想意识上,样板戏体现了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却具有独特的文体形态。并且也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拥有不可小觑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对于政治、思想意识上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这些作品的创作题材都是围绕红色革命故事编创的,充满了浓浓的正气英勇的英雄色彩。如:另一部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经过编排,发展成大型芭蕾舞剧。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白毛女》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经典之作,将芭蕾的形式和技术技巧中融入丰富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内容,使得整个舞剧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文化大革命中八大样板戏之一。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部革命样板戏都是“西体中用、中西结合”的典范。用西方的舞蹈艺术形式并融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元素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内容来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1.最突出的特点:政治主题贯穿于艺术作品中。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创作题材是以革命斗争为中心,整部舞剧都是以人民团结与恶势力作斗争为主要内容,突出反映了人民拥护国家拥护党,并在国家和党的帮助下能够打到恶势力,获得新生活的开始。也表现出了旧社会老百姓在压迫和穷苦下生活的困苦,以及恶势力地主阴暗狠毒的恶人形象。但是有军民一家亲的情谊和国家共产党的帮助,人民也能够不再对恶势力低头,而是用该的站起来反抗打到恶狠的地主。哪里有不公,哪里有恶人,哪里就有保护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当时的“八大样板戏”中都是以政治革命为主题,艺术作品的内容振奋人心、慷慨激昂,为观众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一段段精彩的、顽强不屈的人民斗争故事。
《红色娘子军》是一种产生于“文革”这一特定政治、文化背景下特殊的文艺与政治相融合的作品,它是当代社会艺术文学与政治思想共同建构和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种政治促进文艺发展,文艺创作以政治为主题的新发展。任何一种新的形式的诞生都是具有两面性发展的。这种为政治服务,突出政治主题的艺术作品创作也阻碍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虽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所丰富,但是在内容上就出现了单一化和一成不变的尴尬状态。另一方面,政治和艺术的结合更加快速的推动了艺术作品的创作,政治上的积极鼓励使得当时各种形式的艺术种类作品都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2.最突出的贡献:将中国风格与芭蕾相结合。
首创出更加符合中国气质的芭蕾舞剧,开创了“西体中用”的芭蕾创作先河。在舞剧的创作中将中国的故事改编创作,人物形象多以不同百姓、革命英雄、欺压人民的恶势力为主,塑造出符合中国民族风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内容。摆脱了芭蕾中不落凡俗的人物风格特征,以及仿佛飘在云端的梦幻故事主题。运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芭蕾舞来诠释当代中国本土的故事也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芭蕾舞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是以飘逸轻灵的仙女、端庄优雅的公主为主。而芭蕾舞的男性人物形象大多是以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神、英姿飒爽的王子和贵族为主。但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琼花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长期受压迫的女奴、洪常青是是一名穷苦出身的红军指挥员、而反面人物是以压迫劳苦群众的恶霸等。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就要与之前王子、公主的人物神态区别开来。要生动的塑造出符合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贴合故事主题的鲜明形象。
《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外来艺术产物,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我们用中国本土的独特的军帽、军鞋、长衣、长裤来装扮舞剧的主人公,并刻画出了鲜活生动的中国革命形象,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中国故事中的情景。但这也恰恰颠覆了芭蕾舞剧中虚幻缥缈的既定人物形象。我们创作出了合情合理、发人深省的舞剧,使得中华文化和西方芭蕾首次融合展现出完美的绽放并大放异彩,收到广泛的好评。尽管《红色娘子军》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审美情趣与西方芭蕾完全不同,但在叙事和抒情上却做到了自然而顺畅。在不改变基本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审美上坚持了芭蕾的基本表演形式,并且在素材上吸收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和中国武术等元素。其中女兵们训练、刀舞等选段着实彻底改变了芭蕾中女主人公柔美飘逸的形象,而是充满了英姿飒爽的帅气,以及勇敢无畏的气魄,使得芭蕾的中国风形象得以奠定。
3.最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是政治革命上的英雄人物。
“八大样板戏”都是具有中国政治主题特色的文艺作品,所以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政治革命的英雄人物。《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芭蕾舞剧作品,中国芭蕾舞创作迈出了创作具有民族风格作品的关键一步。它取材于革命的现实性题材,并且直接反映了一群女战士在海南岛的革命斗争世纪和生活。这群女战士的英勇革命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此作品中的要歌颂的主题内容。这种英雄人物的角色塑造,给文艺作品中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并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也让人民群众认识欣赏到中国风的芭蕾舞剧。
在芭蕾舞剧的选材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音乐的创作上和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又有很多创新,是一部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芭蕾舞剧不再只是王子、公主如梦一般不真实的故事内容。而是将整个创作背景焕然一新,是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新的舞台,并且更加“接地气、亲民”了。芭蕾舞剧更具我们中国特色和风格了,这次创新,突破出一道亮丽的中国芭蕾舞剧的风景线。
4.最具现实主义化的题材
这次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大胆尝试为中国芭蕾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第一,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基本点。以当代社会为大背景,以现代事件为矛盾点引发故事发展,娓娓叙述出合情合理的故事内容。第二,具有民族性。将中国式芭蕾,彻底转变为中国芭蕾,将中国古典舞、民族舞、武术等传统民族文化融入进芭蕾中。第三,具有群众性。舞剧中的人物不再是外国那高高在上的王子公主、仙女贵族等这些让当时的人民不认识的角色,而是由将故事情节设定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物形象也是人民群众熟知的民族英雄,更或者就是人民自己。有了这一层深厚的文化基础,人民对于舞剧主旨的把握以及人物内心的表达和情感宣泄就有了百分百的理解。具李承祥教授回忆说:“当时我们在上海给纺织女工表演,她们看到第二场“琼花诉苦”时,联想起自己的经历,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红色经典作品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人民创造历史。将芭蕾和中国传统舞蹈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方式,具有大众化、百姓性和仪式性的审美特征,随着从传统到现代文学价值取向的转变,芭蕾改良或者说舞蹈的变革一直是20世纪中国舞蹈界苦心孤诣的大事。也许是由于它涉及到如何最大可能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特征,实现文艺的大众化和政治化功能,是中国舞蹈发展不得不面临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文革时期的红色样板戏也是把双刃剑,政治上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创作,但是激发了很多红色创作。
首先红色“样板戏”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发展,提高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水平,使得文艺作品的创作路线有了更加全新的发展道路。但是政治主题的强烈的文艺作品也阻碍了艺术作品的新思潮创作。当时的所有作品全部都有一样的政治外衣,这就抹杀了文艺创作的新鲜思维。并且使艺术家们在创作上思维单一,没有大胆的行动或是说造成了艺术灵思枯竭的情况。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大量需求,也在无形的推动了中国文艺创作的发展。艺术大家们开始一心“向红”去寻找当然抛开其政治内容来看,当时的文艺作品从形式以及业务技术上都有一些创新和提高。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将当代的题材运用到古典的文艺形式戏曲中。还有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运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芭蕾来表现当代中国本土的故事也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中国芭蕾舞目。《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为中国芭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真真正正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背景,故事题材的芭蕾舞目。一群英姿飒爽的“踮着脚尖”练兵的女娘子们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红色娘子军》在世界芭蕾舞台中的拥有这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欧建平.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
(责任编辑 王进)
1001-5736(2016)02-0227-3
J72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