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一世对西方早期基督教音乐的贡献

2016-04-03 19:25张丽娜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礼拜格里基督教

张丽娜

格里高利一世对西方早期基督教音乐的贡献

张丽娜[1]作者简介:张丽娜(1974~)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内 容 提 要]格里高利圣咏,又名“格里高利素歌”,以西派教会第一任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基督教事业,根除了异教和阿里乌斯教的残余,结束了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论战,开始了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改革,推动了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的发展。本文将从三部分论述对于西方早期基督教音乐而言,格里高利一世的突出贡献。

格里高利一世/格里高利圣咏/基督教礼拜仪式

引言

在基督教世界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I,540 -604年,590-604在位)被称为“大格里高利”。他站在古代与中世纪新旧世界的分界线上,成为了古代的最后一个罗马主教,中世纪的第一个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与圣·安布罗斯(St.Amrosius,340-397)、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和哲罗姆(Jerome,330-420年)齐名,并称为拉丁教会的“四大教父”。格里高利一世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基督教事业,是他用大部分精力根除了异教和阿里乌斯教的残余;是他结束了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论战;是他开始了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改革;是他推动了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的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本文追溯作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更为理性的思考与评述。

一、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概述

出身于西罗马帝国元老院贵族世家的格里高利,其祖上曾任西罗马帝国元老院元老之职,在罗马教会中也占据要津。他的家族因有万贯财富和显赫的地位而著称。罗马主教非力克斯三世(Felix III)是他的曾祖父。他的父亲曾是罗马城的参议员,晚年得到枢机助祭的教职。公元573年,拜占庭帝国皇后索菲娅以查士丁二世皇帝(JustinⅡ,565-578年在位)的名义提拔格里高利为罗马城执政官。一年后,因为受到隐修生活吸引,也预见到在意大利的教会会比世俗政权的权势更大,他抛弃仕途走上了弃官隐修之路。次年,他把全部家产捐给了教会,并把自家位于克利安山上的宅第、庄园变成隐修院,命名为“圣安德烈修道院”。格里高利发三绝“大愿”,成为圣安德烈修道院的一名修士。

公元579年,格里高利被罗马主教皮雷吉二世(PelagiusⅡ,579-590年在位)提升为枢机助祭。不久,他在皮雷吉二世的安排之下,作为罗马主教代表常驻君士坦丁堡,从事外交工作。7年后,他重返罗马,在圣安德烈修道院里任院长一职,兼任罗马主教首席顾问。590年年初,皮雷吉二世去世,他被推举为罗马主教。由于时局动荡,格里高利没能及时上任。在东罗马皇帝一再催促下,他才于当年9月3日就职。就这样,隐修士出身的格里高利成了中世纪第一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基督教史上的格里高利一世,是集宗教和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第一任罗马教皇。他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掌管着基督教世界的一切事务,推行着他认为有利于基督教发展的所有政策。

1.与“蛮族”伦巴德人的斗争 格里高利一世上台后,首先面对的是盘踞在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的入侵。527-565年,意大利归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Giustiniano,482-565年)所有,但他发动的复辟政策违背了历史规律,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对意大利的控制越来越弱。想要依靠东罗马帝国的武力来解除伦巴德人的威胁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鉴于此,作为罗马主教身份的格里高利一世,毫不犹疑地将自己置身于反斗争之中,并成为保卫罗马城真正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在保卫罗马城的过程中,他以自身睿智与果断的措施,采取各种策略,终揽了罗马城的军政大权。格局不仅如此,格里高利一世在当时比较混乱的局势中,清醒辨析利弊要害,能够不断形成良好的斗争态势,逐步将前西罗马帝国皇室在意大利卡拉布利亚和西西里的地产收到麾下。同时,还不断的扩展管辖领域,从意大利中部、西西里、撒丁岛、科西嘉一直延伸到北非的一些地区。与此同时,格里高利一世下令拆毁异教神庙、修建城垣,还用教会的银饷招兵买马、组织武装力量以抗击伦巴德人的进攻。为了与伦巴德人形成有效的抵制,一方面积极组织人民备战,另一方面在绕过东罗马帝国驻拉文那总督的视辖,暗自与伦巴德王进行以大量财物贿赂来促进其北归方面的谈判。这一谈判见到成效,当得知伦巴德王王后是位基督教徒时,格里高利就利用了这位王后,促其丈夫改信基督教。罗马城在伦巴德人的进攻中安然无恙,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威信大增。

2.摆脱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 为了早日“独立”,格里高利一世不仅经常有意绕过拉文那总督同外国交涉;还公然支持福加斯起义,尽一切可能摆脱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这样,他不但使拜占庭皇帝无技可施,还赢得了福加斯对他的回报——承认在基督教会内,罗马主教享有着最高的统治权力。在基督教会内尊崇格里高利一世为“普世牧首”。与此同时,格里高利一世按照西方教会的传统说法宣扬:圣徒彼得曾任过罗马主教,因而历代罗马主教都是彼得的传人和继承者。他曾表示:“所有熟悉福音的人显然知道,是主亲口吩咐把整个教会的管理交托给圣使徒和诸使徒之首—彼得的”。通过这些途径,格里高利一世使罗马教会逐渐从屈服于东罗马帝国的日子中解脱出来。

3.积极扩建修道院,传播福音

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格里高利一世下令扩建修道院,并向西欧、北非等地传播福音、扩大教权。应该说,远在未当上罗马教皇以前,格里高利一世就已注意到罗马教会在法兰克人、西哥特人、凯尔特人以及信仰阿利乌斯派的日耳曼人中的传教工作。出任罗马教皇以后,格里高利一世更为重视传教活动。基督教在格里高利一世执政期间的发展是空前的,众多信仰者皈依基督教,为格里高利圣咏的传播准备了大量的接受者。

公元590年,就任罗马教皇的格里高利一世,充分利用罗马城与东罗马帝国两者之间统治隔绝的这一整体局面,有效而直接地接管且控制了拉文那、伊利里亚等地的一切教会相关事务。公元595年,在原基础上,又于亚尔勒地区重建了教皇的代牧区。正因如此,才让格里高利一世同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正式签订了友好协定。自此,罗马教会赢得了法兰克王国的全力支持,而罗马教会为了表达好意,对法兰克王国中的一些教区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96年,格里高利一世向英格兰派出圣?奥古斯丁和40名传教士,经高卢前往肯特等地传教。597年,肯特王埃塞尔伯特(560-616年)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第一个接受奥古斯丁洗礼而皈依基督教的国王。无论怎样,格里高利一世曾指示传教士们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肆意破坏异教的神庙,要以虔诚的心态去对它洒圣水。在圣坛上放置圣徒的遗物”,并要求他们努力“把基督教的相关仪式以及同异教的献祭惯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他已然深刻地认识到,想把蛮族不堪的过去全部抹杀掉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时间,一步步渗透下去。

4.确立了三主教会的教皇体制

格里高利一世毕生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活动,尤其在为罗马天主教会权利扩展与日后教皇国的形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格里高利一世执政15年,切实发挥了教皇的历史作用,并正式宣布对于“教皇”的称号,特定的只能属于罗马教会,而其他主教不得以任何事由再使用“教皇”的称谓,进而确立了三主教会的教皇体制。自此,西方教会不论在教义、教会组织和修道院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是沿着格里高利一世所确立的方向向前发展的。公元604年3月12日,格里高利一世病逝,终年64岁。他的遗体葬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接受后世基督教徒的顶礼膜拜和悼念。由他提倡整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则被基督教捧为经典,世代传唱。

二、格里高利一世与格里高利圣咏

公元590-604年,格里高利一世出任罗马教皇,虽然任职仅15年,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他名字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更是在传播过程中兼收并蓄的吸收、发展了安布罗斯圣咏(Ambrosian Chant)、法国圣咏(“高卢圣咏”,Gallican Chant)和莫扎拉比圣咏(Mozarabic Chant),成为基督教(西方天主教)中唯一一类因广泛推广、使用而保存下来的圣咏。公元9世纪,格里高利圣咏以其耀眼的光环使得其他的圣咏黯然失色,并最终坐上了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权威地位的宝座。

1.格里高利圣咏名称之由来

在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执政期间,基督教教堂使用的圣咏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确定的、典型的形式。从那以后,这些圣咏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虽然不能够完全证明这些圣咏旋律均出自格里高利一世之手,或者证明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家和作曲家,但有足够的资料能够证明:在公元6、7世纪之交,是格里高利一世首先下令要对当时存在的圣咏音乐进行收集、筛选和整理,进而统一他所管辖的地区的礼拜仪式音乐。《西方音乐史》中也明确阐述:590-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据说曾致力于整理教仪用的圣咏使之规范化。格里高利的成就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致9世纪中期一个传说不胫而走,声称教会所用的全部旋律都是他在圣灵感召下创作的。来自于《基督教音乐之旅》的这幅画描绘了记录人员偷看到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化作鸽子的圣灵嘴里听写赞颂上帝的歌曲的情景。

“格里高利一世的实际贡献也许并不如后来中世纪传说中的那么重大,但重新制定教仪,整顿歌唱学校,为一年中各种不同的崇拜制定特殊的仪式,一直沿用至16世纪基本未变;他推动了一场运动,最终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建立统一的圣咏曲目。”其实,许多现代宗教仪式研究者和圣咏专家也都承认他在执政期间所做的关于礼拜仪式和圣咏改革,著名的赞美诗学家克莱门斯·布卢姆就是其中一位。他非常肯定格里高利一世的礼拜仪式改革,并指出在礼拜仪式改革的过程中,格里高利一世曾创作过赞美诗。

2.格里高利圣咏及其特点

格里高利圣咏起源于罗马,是为歌颂神、赞美神而存在的,是最具精神性的。它的旋律独特,只是一些没有节奏的自然音,用这样一种纯人声的无伴奏单声部音乐来演唱礼拜仪式中的拉丁文经文是最适合不过的。这些自然音和经文的有机结合,既为枯燥的传教工作平添了几分乐趣,也为格里高利圣咏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最好的契机。

格里高利圣咏共有三册,分别为《对唱歌集》(Antiphonale)、《弥撒圣歌》(Graduale)和《常用经书》(Liber Usualis)。《对唱歌集》是这三册中最重要的,它收集了几乎所有礼拜仪式上应该演唱的歌曲。第二册为《弥撒圣歌》(Graduale),它收集了圣餐仪式上应该演唱的歌曲。最后一册为《常用经书》(LiberUsualis),相当于选集,收集了前两册中最常用的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被视为基督教音乐的典范,现代音乐史学家正以极为浓厚的兴趣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法国索莱姆圣咏学校的建立正满足了他们的“兴趣”。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是9-18世纪西方大部分宗教复调音乐的基础。它直接孕育了9世纪初的奥尔加农(organum)和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出现的宗教和非宗教的经文歌(motet),还发展了那些令人感兴趣的附加段(trope)、继叙咏(sequence)……此外,这些旋律也曾被12、13世纪普罗旺斯的游吟诗人(又称特罗巴多,troubadour)、法国北部的游吟歌手(又称特罗维尔,trouvere)和德国恋诗歌手(minnersinger)所用,甚至所有的用有量节奏创作的音乐作品也都使用过格里高利圣咏。在音乐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赞美上帝的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凭借着它的庄严、肃穆、毫无人间欲念等特征,在基督教世界里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3.格里高利一世对格里高利圣咏的推广

格里高利一世对格里高利圣咏的推广主要体现在积极建立圣歌学校上。公元6世纪末期,格里高利一世一方面着手整建新的圣歌学校;另一方面对多数没有圣歌学校的中心教堂设立圣歌学校。他在拉特兰附近曾建造过两幢建筑,其中一幢用于教皇圣堂中神父和歌手的起居生活,另一幢是“咏经学校”,专门用于训练未来的唱诗班歌手。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重音乐理论和音乐记谱法方面的专门化研究,命令教会的音乐家们不断收集和整理有关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以便于各教堂能够统一教会歌曲,为确立圣歌学校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支撑。这一时期,重要的影响在于圣歌学校成为当时几乎唯一的作为统一教会歌曲的有效媒介,而教堂则成为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教会音乐的核心场所。格里高利一世编撰的,并以他命名的教会音乐歌曲集成为了西方音乐史上第一本规范化的音乐教科书。

格里高利一世对格里高利圣咏的推广,或许可以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一二:“他(格里高利一世)也创办了一所歌唱学校,直到现在都还根据他的进行改编,在他曾经租过两个房间的罗马教堂中演唱,这两个房间一个靠彼得教堂街,另一个靠近拉特兰宫(罗马教皇的宫殿),里面至今还保存着他躺着给学生上课的床、惩罚学生的荆条,还有一本真正的配合礼拜仪式的歌本。这所学校的编制我在一本很老的书里看见过:被录取的男童里唱得好的将由学校自己供养,然后送去作罗马教皇的仆从,但如果这些男童本身来自贵族家庭,就由罗马教皇皇室供养……此外,歌唱学校还分成好几个合唱队,每个合唱队也有自己的名字,分别由许多男童组成,在圣坛边他们先站成一圈,然后唱赞美诗……”

三、格里高利一世与基督教礼拜仪式

基督教世界中承认的礼拜仪式主要有日课(Daily Offices)和弥撒(Missa)两大圣事。这两大类宗教礼拜仪式都与仪式音乐有着非常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换与沟通。考源《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一文中,薛艺兵曾这样写到:“我们所谓上的仪式音乐,其实是在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上与特定仪式所形成的音乐语境、音乐环境、音乐情绪以及相关的音乐创作目的等相一致,这种高度的吻合性对仪式的参与者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影响性的音乐。因此,可以将仪式音乐的形成界定为受特定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影响,但又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范畴下形成了相应的依存与归属,在社会和文化传统的限制下逐步找到了适合的发展空间。”

格里高利圣咏的诞生,使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逐渐固定下来,这对于礼拜仪式发展及其所用圣咏的改革都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格里高利一世执政期间一直致力于在西欧各地建立修道院,积极推广本尼狄克修道院的规章和模式;积极提倡教会仪式的改革和教会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的建设工作,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与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

1.日课制度的积极推行

所谓日课,在一定的修习体系下,常指祈祷功课。它是作为修道院对每个僧人每日必做“功课”的一种范式与契约性规定。必须由修道院的成员或者神职人员进行主持,其课程涵盖祈祷、诗篇歌、交替圣歌、读经、赞美诗、应答圣歌以及短祷告等内容。

早在公元2世纪左右,就出现了日课。当时的日课内容比较简单,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守夜祈祷”、“晨祷”和“晚祷”三个部分内容。一直到公元4世纪以后,受东方教会中的苦行僧的影响,日课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有三次祈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时”、“第六时”和“第九时”的内容。通常把第三时称之为“辰时经”,将第六时称之为“午时经”,将第九时称为“申初经”。在此之后,日课在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内涵,增加了“晨经”、就寝前所做“夜课经”两部分内容。由此,日课被不断的完善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日课的形成不在西方,但其发展却和西方的修道院制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529年,本尼狄克在意大利中部的位于罗马90英里的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又译“蒙特?卡西诺”)上创立了修道院,并设置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圣本尼狄克教规》,日课祈祷最早的规则就见于《圣本尼狄克教规》。日课在时间和进行顺序上都有严格的规程,罗马天主教规定日课每天有八次,首先是在午夜与天亮之间,大约凌晨2-3点之间所做的“晨祷”(Matins);紧接着晨祷的是在拂晓所做的“早祷”(Lauds),又称赞歌;之后是日出时,大概6点左右的“第一时”(Prime),也称早课;约在上午9点左右进行的是“第三时”(Terce);“第六时”(Sext)和“第九时”(None)分别在中午12点和下午15点进行;日落之时的为“晚祷”(Vespers),大约在18点;最后是意味着一天结束的“夜课经”(Compline)。

日课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和格里高利一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格里高利一世对于基督教礼拜仪式所做的贡献。作为本尼狄克修会的一名修士,格里高利一世将日课制度按本尼狄克修会的规章和模式推广开来。后来,《圣本尼狄克教规》成了所有罗马教会修道院的通用章程。

2.弥撒的渗透

弥撒是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仪式。这对于仪式音乐来说,弥撒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圣经》记载,耶稣在受难之前,与门徒们的“最后的晚餐”则更加体现出“圣餐礼”的仪式,天主教举行“圣餐礼”或“弥撒”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承载人类苦难而去的耶稣,并在仪式上分食象征耶稣身体和血的面饼和葡萄酒。基督教的圣餐礼源于古代犹太教的一种献祭—燔祭。人们进行献祭是为了与神灵沟通,祈求避免疾病、瘟疫、讥饿、自然灾害及赦免罪恶。伴随基督教的发展,圣餐礼逐渐完善,其程序大概如下:在仪式开始前,基督信徒要对神父虔诚的忏悔,神父则会告诉他们需要斋戒几天,然后做好斋戒的准备。接受圣餐前,信徒们走进教堂,在胸前划十字,并向圣像鞠躬,唱赞美诗,然后神父将圣餐分给信徒。

中世纪的弥撒仪式已不是早期教会那种较为简单的程序,它在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得到完善。无论是特定弥撒还是常规弥撒,都包括“福音礼仪”和“领受圣体礼仪”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也是弥撒中最明显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中弥漫着弥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断的渗透进去。

在经历了基督教转向性的选择和民族融合下不断的调节与整合,日课与弥撒这两大圣事不断地交融与汇通,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较为稳定的仪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因此,我们不论是探究基督教礼拜仪式自身的发展与衍变还是其音乐的功效与价值型,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作用下所形成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完美结合共同推动了西方早期基督教音乐的发展!

结语

格里高利一世是西派教会的第一任教皇,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首先重建了地方与教会的罗马政权,出色地完成了内政外交。其次在位15年,派出大量传教士向各番邦蛮族积极传教,为基督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格里高利一世的改革使罗马成为了基督教教会音乐以及一般意义上音乐发展的中心。虽不是他独特的创造,但却显现出他收集、整理、运用音乐的显著能力。一旦东方正教的音乐因素被带到西方,罗马就对其进行审视,从中仔细挑选出它认为最好的,将其重新润色,并与已有的音乐混杂、揉合,最后获得全新的创造。总之,在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宗教礼拜仪式和其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完善。

[1]Dom Anselm.Gregorian chant of“The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Early Medieval Music up to 1300,Volume II).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英]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基督教音乐之旅[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唐逸.基督教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刘明翰.罗马教皇列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英]斯坦利·萨迪,艾利森·莱瑟姆著.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6][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管,1991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刘经树.简明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9][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10][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犇,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1]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2]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3]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

[14]卡尔·聂夫.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高倩)

1001-5736(2016)02-0205-4

J603

A

猜你喜欢
礼拜格里基督教
英文目录与摘要
黑天鹅格里布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节俭教育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猜字谜
拼音大比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