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省伊通地区满族萨满舞蹈的初探

2016-04-03 19:25王海峰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伊通萨满满族

王海峰

对吉林省伊通地区满族萨满舞蹈的初探

王海峰[1]作者简介:王海峰(1970~),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前言

满族先民的萨满信仰,是在氏族或部落进行重大活动时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在早期,满族先民的崇拜仪式非常简单,由于居住环境的原因,满族先民认为山神就栖息在高山峻岭和悬崖绝壁之中。因此,他们在行猎途中遇到高山峻岭和悬崖绝壁时都会肃然起敬不敢大声喧闹。同时,对其磕头进行膜拜,以免引起山神的不满。一般来说,满族崇拜的山神既没有固定神位,也没有具体的偶像,就连祭祀仪式也没有统一要求。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在进餐之时,满族先民会将他们的手中的食物举起请山神进餐,这就是对山神的虔敬。可见原始的满族萨满仪式非常简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信仰仪式也日趋复杂化。

满族的先民由于部落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生产与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一些部落的思想意识由于各种冲突与战争不断完善,也慢慢的形成规范,萨满信仰因此也形成一套规范的宗教仪式。随着满族先民对地理与气候条件的认识,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产规律。为配合这个生产规律,原有的偶然性祭祀被有规律的周期性祭祀所替代,原有的无定式祭拜行为,被具有规范程序的祭祀形式所替代。应当指出的是,原始人类对神灵存在的相信到崇拜神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想意识发展过程。从最初面对繁复多变、力量强大的自然现象的无助与恐惧,到认为世界是被神灵所主宰,在无法躲避与无法抗拒之下,退而求之与自然修好,进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这种崇拜,从最早的简单祈祷,通过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成为繁复的跪拜和祭祀。满族先民将山神做成偶体或偶像,以方便迁徙时带走,偶像装在口袋里或供奉在住宅旁。定居民族的祭祀更讲究一些,神拥有固定的神位,固定的祭祀时间与祭祀供品,祭祀活动也有他们固定的规模和统一的规律。

一、萨满舞蹈的形成

满族的萨满舞蹈,起源于满族萨满跳神的祭祀仪式,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文化。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满族萨满祭司在进行宗教仪式的活动过程中,其实就是满族萨满祭司在创作与表演舞蹈的过程,而满族萨满舞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伴随满族萨满教的发展而传承并保留下来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满族的萨满祭司,就是满族最早的舞蹈表演者,正是因为他们的传承,才使原始满族的萨满舞蹈得以保存与发展。

通过对原始的巫术过程进行研究,我们能清晰的看出巫术都是通过咒语、并伴随着舞蹈动作和其他一些因素进行的法仪过程。而满族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是萨满祭司通过唱词与舞蹈动作的配合,来完成这些法仪过程的。因此,很多学者与专家认为,满族萨满教的祭祀仪式,是包含了歌、舞、乐三位一体、并且具有宗教形态特征的宗教活动。在满族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中,也可以称之为“跳大神”,很明显,萨满祭祀活动就是随着舞蹈来进行的。因此,满族萨满教的舞蹈也是依赖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而存在的,满族的萨满舞蹈就这样伴随着萨满教的祭祀活动而流传下来。

二、满族萨满舞蹈的形式特征

在伊通满族萨满的祭祀礼仪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穿插其中的萨满舞蹈,其内容、类别以及形态等都非常丰富。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蹈,是满族民间舞蹈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源泉,满族的各类舞蹈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发展,萨满舞蹈又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舞蹈形式,经过提炼与创新使萨满舞蹈不断发展丰富。通过舞蹈创造神一样的意境,赋予神的灵魂的同时,独辟蹊径换发生辉,形成了自成系统、自成流派、独具特色的萨满舞蹈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仿生舞蹈,展现了满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共同生活在大山中的动物世界的理解与关爱,体现出满族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舞蹈富有生活意趣。

(一)模拟式萨满舞蹈

从萨满舞蹈对动物形象模仿上来看,大致可分为飞禽类、走兽类和爬行类。1.飞禽类:这一模仿类型主要是对鸟类动物对象的模仿,比如鹰、隼、鹤等动物的飞行动作和捕食动作。在萨满舞蹈祭祀活动中有水鸟神、野鸟神、金银鸟舌神和雕神的模仿等等。但经常被萨满舞蹈模仿的动物对象是鹰和雕;2.走兽类:包括虎、狼、熊、野猪等动物,都是满族萨满舞蹈中所模仿的动物对象;3.爬行类:主要是对蛇和蟒等的爬行类动物进行模仿。

(二)表演式萨满舞蹈

萨满通过舞蹈来表现某种动物神灵的形态动作和神灵的英雄行为。在萨满的舞蹈中根据所表现的不同技能与作用,又可分为武功类、魔术类、技艺类和技巧类四种类型的舞蹈。

1.武功类:

萨满舞蹈是萨满在跳舞时主要表现的舞蹈内容,恰恰是体现了以骑射著称于世的满族文化,也是自清代以来原始宗教文化中尚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伊通地区满族各姓氏萨满文化中的普遍内容。在萨满的舞蹈中有胡亚气瞒尼使用的三股马叉、有巴克他瞒尼使用的双剑、色勒泰瞒尼使用的双鞭、查汗布库瞒尼的铁锤等等,这些都是体现以表演武功为主要内容的舞蹈。

2.技艺类:

在萨满教中,所有表现人类原始艺术的祭祀活动中,都是通过萨满的舞蹈来完成的。而这种活动所表现的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舞蹈艺术形式,例如萨满祭祀的“妈克鸡瞒尼”和“金花火神”。“妈克鸡瞒尼”中的“妈克鸡”(maksi)是满语动词中“玛克西木比”(maksimbi即满语“舞蹈”)的命令式,有“令舞”之意,也是现在领舞的解释。在满族民间亦被称为“舞蹈神”。这种舞蹈的动作是:萨满左手持鼓,右手抓住萨满神帽上的彩带,与两位手中摇晃着铜铃的助手对舞,亦称“抖铃换位”。三人随着鼓点的节奏跳动,有时一手举过头顶,一手反于后背。有时他们走着同一个步伐或做同一个动作,有时则旋转在舞台上。随着鼓声、腰铃声、铜铃声组成的原始乐曲,助手唱着:“居住在白山第九层山峰上银楼中的玛克西瞒尼,跳着舞蹈降临了。”这时萨满的舞蹈也就开始了。

3.技巧类:

这类萨满舞蹈技能较为繁多,如“金钱豹神”,满语为“牙拉哈咭哈那”,“牙哈拉”(yarha)是“豹”,“吉哈那”(Jihana)由变化而来,是“钱币”,也就是“金钱”的意思。萨满祭司虽然也模仿豹的行走动作,但口技是它主要表演的技巧。首先萨满用裙子将腰铃包起来,待豹神显灵附体后,立即将双手着地爬行,双手扶住膝盖环视四周观察环境,模仿豹子的吼叫声。这时萨满的助手将准备好的火炭放到萨满祭司的嘴边。此时灯光全都熄灭了,只见萨满祭司面前的火炭,时不时的看到从火炭的亮光处飞出一米多远的火花,而且可以清晰的听到“呼呼”的声音,就像豹在呼吸一样。萨满祭司就这样随着鼓点的节奏旋转起舞,吹出的火星向周围飞去,观看的人连连叫绝,非常地惊心动魄。

(三)混合式萨满舞蹈

这类舞蹈较为特殊,原始社会中的萨满教经过历史发展的演变,迄今还遗存于一些少数民族或地区中,而这时萨满舞蹈的表演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则是模拟式舞蹈和表演式舞蹈的互相渗透与互相混合,充分说明模拟式舞蹈中有表演成分,而表演式舞蹈中又有模拟的元素。如模拟图腾中鹰神飞翔的动作、蛇神爬行的姿态、母虎神对幼子的慈爱等,都有表演式舞蹈的成分。再如对金钱豹神爬行时的表演、金花火神夹香火等,也包含着模拟式舞蹈的因素。所以,在萨满舞蹈中所呈现的模拟与表演,其主要形式也仅仅是表现各种神灵的舞蹈手法,混合式的萨满舞蹈也涵盖其中。

三、满族萨满舞蹈传承与发展

(一)对伊通地区满族萨满舞蹈的传承

萨满文化是萨满舞蹈的母体,而学习萨满舞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传承。我们需要做的是继承满族萨满舞蹈中所存在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内涵,是满族先民千百年来通过书籍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到今天。如今,这种文化已随着现代文明逐渐消失,并且懂得满族萨满文化的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已逐渐减少。那么,我们更应该去极力保护这种古老的文化。

1.应积极的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伊通地区满族萨满的调查力度和调查范围,并在伊通地区境内看展宣传、动员、培训、田野调查、建立起完整的满族萨满文化的体系,彻底了解到伊通地区满族萨满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将所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完善并归类建档,以确保普查的广度和深度。

2.传承人是萨满舞蹈文化的重点继承者与宣传者,作为传承人他们肩负着将萨满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传播给下一代的责任,他们可视为是萨满舞蹈文化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萨满舞蹈文化的活化石。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萨满舞蹈文化保护工作的关键。对于满族萨满舞蹈的传承人,可通过多种民俗活动的方式给予发展支持。例如:对其传承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可通过生活资费与养老金等方式来实现,将传承活动举办地点提供给他们在开展教育,宣传与研讨等活动时给予各种帮助与支持。

3.加强建设有关满族萨满舞蹈文化的机构、队伍或满族萨满舞蹈文化的保护中心,各地区也要成立各级的专门机构,吸纳新生力量,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的作用,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开设满族萨满舞蹈文化保护的相关专业和科研机构,为伊通地区满族萨满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的补充新生力量。

(二)推进伊通地区满族萨满舞蹈的发展

1.自然传递民间习俗的方式

在伊通地区传统表演萨满舞蹈的活动是在公开的场合,在广大民众的参与下进行的占卜、治病或祭祀等舞蹈活动。可见,萨满舞蹈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就是祭祀,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主要途径。而民众在观看舞蹈表演时可以对萨满文化的内涵与深邃有所了解。随着萨满文化影响力的扩大,祭祀仪式形式越来越大,民众在观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民间艺人的眼中,满族萨满文化传承的方式更随意、更灵活,采用的是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主义者就一群以萨满舞蹈为技艺的舞者,在一种自发而起的传承文化背景下,将各自的创造力充分的表达,与其他艺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舞技的传授。当然随着文化继承的中断,在自然传递中满族萨满文化也渐渐远离其原有的发展轨道。

2.舞蹈教学的应用传承方式

在中国舞蹈教育活动中,组合教学被视为是重点的教学步骤与训练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式是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加深为动作,组合短句形成片段的基础来实现标准的提炼。再与节奏和音乐相配合,通过串联不同的动作形成一段具有训练意义的组合舞蹈。其中基本的动作是以“音律与动律”为中心的,通过规范整理萨满舞蹈,在民间形成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规模化、系统化的运用传统方式来编写教学计划,由舞蹈传承人担任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舞蹈传授与学习。在萨满舞蹈传授中,最基础的动作是:“拖步击鼓、横点步击鼓、横转鼓、肘下抛鼓、旋头鼓、翻身击鼓”等,都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来达到传承目的的。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也在快速发展,古老的满族民间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和我们渐行渐远,这种现象一定会对当地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一种文化失去了它所接受的种族与群体,而最终导致的一定是消亡。满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不应该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中所湮没,这使得伊通地区满族民间舞蹈在发展和创新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对伊通地区满族民间舞蹈进行综合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和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舞蹈艺术特征为出发点,来探索它的文化与内涵。借此通过对伊通满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和发掘,引起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将伊通满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体现进行研究,这样不仅仅是对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对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发扬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 王进)

猜你喜欢
伊通萨满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不吹自灭的蜡烛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黑龙江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遗存调查与保护研究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沁园春·伊通满族博物馆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