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洪, 张 建
(阜阳师范学院 团委,安徽 阜阳 236037)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变革与范式创新
郝海洪,张建
(阜阳师范学院 团委,安徽 阜阳236037)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媒体思想引领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深对全媒体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与认知,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注重接受客体的个性化诉求,契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实际,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打造全媒体思想教育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组建新媒体网络宣传队伍,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增强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变革;范式创新
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促进人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念的变革,创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手段,拓宽人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范围和领域,进而倒逼国家、社会加深对当下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念、传播范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随着当代社会“数字化媒介”技术的进步,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1]为代表的新兴“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拓宽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变化和趋势,及时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加快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构建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一)全媒体内涵及其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源于一家名为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MSO)的家政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4种核心杂志、34种书籍、一栏艺术电视节目、一栏电视周刊节目This Morning和一个名为AskMartha的报纸专栏、一个在美国330多家广播台播出的节目和一个拥有17万注册用户的网站。MSO通过旗下的多媒体形式传播自身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全媒体因此而得名。”[2]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3]全媒体平台的构建及有效运用,从整体上可以实现传播媒介的集成性,信息生产的整合性,信息感知的全面性,信息传播的超时空性和信息传播受众或用户的超级细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实现向受众或用户立体交叉,全方位、全天候有效传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达到信息传播覆盖面和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全媒体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存在的播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兴媒体和手机自媒体构建的庞大信息传播网络体系,能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海量信息资源,且能快速在人际与人际、人际与群际、群际与群际之间扩散与传播,并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能,在最大虚拟空间内迅速聚集庞大的受众。这一基本的现实必然给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一些不辨真伪、碎片化、去中心化、娱乐化、低俗化,甚至反动的负面信息趁机利用新媒体“把关人”角色弱化、传播快捷、覆盖面广、形态多样、交互性强的特点,借助微博、微信、播客、虚拟社区等平台肆意传播,制造虚假舆论声势,突破社会道德底线,激化社会矛盾,逐渐侵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型塑。一些辨别能力弱、缺乏理性思考的大学生受众在没有认真辨别信息真实与否的情况下对此容易迷信盲从。另一方面,高校橱窗、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介因各自为政、功能单一、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等原因无法赢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在网络媒体和手机自媒体的冲击下显得捉襟见肘,无法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发挥强大影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2014年4月,一些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的香港大学生发起的“占中”事件和台湾大学生发起的“太阳花”学运,以及近两年内地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境外反动势力利用,充当间谍、窃取国家秘密事件,都或隐或现显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国家主流核心思想价值教育的弱点。第三,“新媒体环境加深了‘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之间的代沟。‘数字原生代’指的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数字移民’则指的是在技术爆炸之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乃至几代人。”[4]在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日益实现跨媒介、跨时空、跨领域传播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数字移民”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适应、紧跟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步伐和潮流,在观念转变、手段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而“数字原生代”则完全成为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滋养而成长起来的新媒体弄潮儿,这给肩负大学生主流思想价值教育和型塑的“数字移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之间还需要在加速磨合的过程中找到共同语言,快速革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努力缩小这种因技术革新造成的数字代沟,有效掌握大学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抢占“数字原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制高点。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网民数占学生网民数的20.6%。”[5]如此规模的大学生网民和大学生手机用户,为我们开辟一条传统大学生思想战线之外的第二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提供了便利。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可以从传统的第一课堂延伸至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高校教师可以把在课堂上教授的深奥的理论性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加以通俗化,利用微博、微信和QQ群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交流,把深奥的理论讲深、讲透,真正使思想理论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开花,真正内化于心。其次,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焦点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流意识自觉性。第三,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舆论宣传主管部门开始关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整合、融合,注重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的优势互补,实现立体、多维的主流核心意识形态传播格局。
(一)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基于第一课堂形而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和第二课堂形而下的实践活动接地气兼顾的过程。这种传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兼顾、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外的思想熏陶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和时空。不过,随着手机自媒体这种“第五媒体”的兴起,并由此产生的规模庞大的大学生手机自媒体受众和用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全天候的“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来填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留下的空白和时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革新理念、转变观念,把视野转向“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全新教育理念上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 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支撑下的全媒体思想引领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注重全媒体环境下接受客体的个性化诉求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信息传播核心观念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6]这种传播观点认为信息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无条件地接受传播者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是应声而倒的“靶子”。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理念的革新、传播媒介的多样,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客体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是信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参与者,已然成为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这种深刻的变化告诉我们,随着手机自媒体、网络虚拟互动社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再是被动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接受者,而是新媒体环境下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加多元、选择更为多样的“用户”。他们对接受什么样的思想价值观念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分析大学生“用户”特征基础上,尊重大学生心理、性别、习惯、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改变视大学生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观念,构建“双重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7]充分考虑差异化“用户”的主体性诉求,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内容点对点的精准推送。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和传播要契合实际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体现出的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自主选择等属性,使传统的受众群体获得了自身的解放。“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属于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同样必须从顾及受众所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8]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产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正确导向;又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努力发掘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热点话题,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创新大赛、重大节庆日情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实践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爱情、交际、心理等学习生活实际,创作出更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的新媒体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在生动的线下实践中和完善的线上学习中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一)打造全媒体思想教育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
在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传统媒体在大学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能适应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新需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急需整合各自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9]立足于现代传播技术的新发展和媒介融合传播的新观念,打造全媒体思想引领平台。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是建设数字化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网站,丰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主渠道从传统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三课堂——网络课堂,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打破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界限。这样,“它们带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越空间藩篱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超越时空的同步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7]实现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有效融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创建一批校园APP微传播平台,打造校园微传播矩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移动通讯终端、大数据传输技术快速发展和手机应用(APP)强势崛起的时代趋势,加强符合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特点的手机应用APP微平台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创新课堂外“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如,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建设的校园APP“韵彩西湖”和校团委共青传媒中心建设的微信、微博公众新媒体矩阵深受学生青睐和喜爱,聚集了大量粉丝,在大学生宣传思想教育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该校课堂外大学生宣传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和新渠道。
(二)组建新媒体网络宣传队伍,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与核心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全媒体平台业务精通、青年思想脉搏把握准确的全媒型网络宣传员队伍成为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10]“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总人口的30%,智能手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更高,基本达到‘人手一机’的状态。”[11]据调查结果显示:“随身移动终端日益成为大学生普遍的网络应用设备,大学生周上网时间2小时以下的只占13.52%,2~10小时的占33.52%,10~20小时的占34.48%,20小时以上的占18.48%。”[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发挥网络宣传队伍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占领大学生碎片化网络时间,提供符合大学生微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的教育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策划教育主题,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等APP平台嵌入时尚元素,契合大学生交流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精准制作、精准推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海量信息中被选择的概率,从而有效引导网络新媒体领域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和管控网络新媒体领域大学生舆论方向,抢占网络新媒体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要义在于手段的创新。全媒体信息传播意味着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要摒弃单一的传播模式,要积极创造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要素集于一体的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受众可以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受众主体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进行主题策划,选取蕴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题材,进行采编、分类、加工、制作,尤其是信息加工环节要结合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加工,实行思想信息传送的精细化操作。在充分考虑思想政治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信息接收主体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面对丰富多样的快捷传播、交流渠道,滥用媒介的情况并不鲜见;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海量、碎片化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局面进一步复杂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新媒介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在新媒介生态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促进大学生与媒介生态的和谐发展。
[1]孙晓晖,单文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4(3):35.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32.
[3]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5.
[4]黄子响.转型冲突中的范式变化与理念变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8):104.
[5]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5-07-23).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3.shtml.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6.
[7]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3.
[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0.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 [N].人民日报,2014-8-19(1).
[10]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1-20(1).
[11]吴惠,谭振康.基于手机应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07.
[12]刘荣贵.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8-7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dea Change and Paradigm Innovation in the Age of Omnimedia
Hao Haihong, Zhang Jian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236037,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changed greatl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s huge challenges, which also open to new opportunities for us. The thought leading platform of all the media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 network channel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omnimedia concept. And with new thinking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ed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zed demands, accept the object correspondence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han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make full media ideological education platform, expand new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o as to form a new network media propaganda team, tak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 land,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e all the media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aradigm, and strengthen the timeli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under the media environment.
omni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a change, the paradigm of innovation
2095-0365(2016)03-0102-05
2015-03-25
郝海洪(1979-),男,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
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6DJSZ02);阜阳师范学院教研重点项目(2013JYZD08)
G641
A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3.21
本文信息:郝海洪,张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变革与范式创新[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