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2016-04-03 10:33鲜耀
文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乡土社区儿童

鲜耀

乡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鲜耀

乡土文化传承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它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桥梁,是儿童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文字上移”趋势的冲击、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梳理、家庭教育的质变及社区教育传承功能的缺失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遭遇困境。学校教育中应提升教师乡土文化情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社区教育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联动共生。实现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出路。

乡土文化传承困境出路

“文化价值是指一种文化具有何种功效,它对文化成员有控制作用和影响力,是用于衡量成员行为思想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所在,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各地域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

乡土文化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桥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是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乡土文化许多风俗、习惯、观念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儿童从小生活在特定的乡土文化环境中,乡土文化的特征体现在儿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乡土文化对儿童的教育启蒙作用是非常大的。儿童在进入正规学校以前,在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中已或多或少接触到乡土文化。通过祖辈讲解神话传说、参与民俗活动、庙会仪式等,乡土文化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可以激发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此之外,还能让儿童产生一种乡土归属感,自觉地遵守当地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言行。在儿童亲身参加乡土文化活动中,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习得老一辈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乡土文化的传承还能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感情,鼓励儿童积极成长为家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尼迪克特指出:“每一个社会都有其代表性的人格结构模式,而文化使者代表性人格结构的投射扩大而成。”因此,在每一个地域文化中,都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特性及社会制度,成员都高度认同这种观念或制度,并以其约束自己的行为。儿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学习群族文化,在群族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儿童对于乡土文化的接受也就意味着产生了心理层面上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得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生活中。发生于农耕文化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资源,它不仅反应了当地的独特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群体的生存观、价值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乡土文化的价值观在无形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与和谐。乡土文化的传承有益于儿童习得其中的精髓,从小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儿童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滋养其精神世界的土壤。

素质教育的推行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各方面素质均良好的学生。智育已不再作为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还在于能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虽然学校教育中已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例如: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但这些课程并未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学习内容,主流文化依然占据着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此外,课程内容也大多采用国家或省教育厅统一教材,缺乏独特性、本土性。乡土文化中大量的文化资源、乡风民俗都是儿童素质教育可采纳的宝贵资源,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更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乡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儿童的行为。乡土文化对于儿童素质教育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乡土文化传承的困境

乡土文化传承遭遇各方面的困境,“文字上移”趋势的冲击、学校教育的疏离、家庭教育的变质、社区教育的忽略。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靠的是礼制而非法制,维持乡土社会秩序靠的是传统。90年代以来,我国普及教育的大力实行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然而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规模较小。为了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部门开始撤并广大乡村学校,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学校盲目合并带来的后果却是乡村学校的大范围减少,大量教育资源集中于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的作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文化人士的整体逃离使得乡村社会文化呈现出空心状态,乡村文化结构逐渐解体,乡村社会文化贫瘠,处于文化缺失的态势”。

教育者对于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误解在于将学校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厂,将学生视为工厂加工的产品,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标准生产,最后又用相同的标准来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当下教育的现状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学校教育中,相同的学校内容,相同的考核标准,相同的教育目的。主流文化的学习占据了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学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分数,对于乡土文化的教育也许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行为,所有的教育资源只能被用于主流文化的学习。升学率永远是学校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而也成为大众对于学校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乡村学校也就成为学生的智育训练场,学生只能埋头于书山题海中,以提高分数,进入上一高级阶段为目标。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精髓逐渐被学校教育所忽视和遗忘,学生也逐渐与哺育自己成长,给予自己归属感、自豪感的乡土文化逐渐疏离。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单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导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大多乡村家庭在“跳农门”的陈旧心态驱使下,都想通过孩子读书改善家庭贫困现状,对孩子上学寄予厚望,更多的重视孩子智育的培养。供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含有强烈的功利性的,他们希望通过应试教育让孩子进入更高一阶段的社会阶层,从而改变家族整体命运。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都在于鼓励孩子通过应试教育提高分数,走出农村,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家庭本应是孩子接受本土文化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接触乡土文化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场域。家庭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生存环境,都深深打上了乡土文化的烙印。现如今,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已有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内容的讲述变为对主流文化的督促学习。家庭娱乐活动也由原有的乡土文化节日变为现代文艺娱乐节目、网络文化。

“社区在帮助社会文化成员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社区成员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和重视自己的社区,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社区教育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能更好地衔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地区已开始重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社区教育,但社区教育内容浅层化,教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薄弱,师资缺乏,吸引力不足,无法引起当地居民的兴趣。从而导致社区教育流产,建立的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图书馆等场所成为摆设。社区教育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收效甚为微弱。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出路

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学校教育中提升教师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社区教育中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传承氛围。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导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乡村教师的作用发挥。首先,学校应重视提升教师的乡土情结,乡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对乡土文化有一定了解,有一定的乡土情结。但迫于升学压力及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时间完全用于主流文化的学习,学校要鼓励教师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化资源与主流文化相结合,把乡土文化带到课堂中,在讲授主流文化的同时传承乡土文化。其次,学校要有目的的培养一批热爱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优秀教师作为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的主力军,通过集体研究、探讨,形成固定的乡土文化传承模式,也能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文化传承中。

乡土文化资源中,即包括建筑、饮食、工艺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民俗、神话、价值倾向等隐性资源。学校应挖掘乡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乡土文化即蕴含了中华民族共性的东西,又含有本地独有的地域特色,学校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应该积极利用文化资源,实现特色化发展,避免乡村教育在“文字上移”的趋势下被埋没。学校一方面可以开设专门的乡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实现主流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整合乡土文化中相关文化育人资源,加入主流文化教育中。多元整合的乡土文化课程能够激发乡村学生的爱乡热情,使他们了解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加深归属感。“乡土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乡村少年立足乡土,更要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现如今社区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为了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社区教育氛围,社区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参与式活动。社区教育的方式要改善“教”的现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例如戏剧表演、民俗活动演出、祭祀活动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当地独有文化特色。第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及场所,在集市当天或当地重要节日,在图书馆、集市广场等地方进行乡土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也可邀请当地较有威望的老人进行小讲座,讲解古老的乡土文化神话、传说或手工艺。第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组织专员前往,通过播放宣传片、电影等方式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社区中乡土文化传承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从小接触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形成乡土文化传承使命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增强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不是靠家庭、学校、社区,某一个场域就能独立完成,也并非各自完成自己应有部分就能发挥作用。它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区都各有自身的教育优势,但又有各自的缺陷,家庭、社区教育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乡土文化教育文化资源的梳理、总结及乡土文化的系统教育;学校教育缺乏实践经验,要依靠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进行乡土文化的有利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需要依靠社区教育中的文化氛围。总之,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紧密合作,只有三者之间紧密配合、互相合作,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浓厚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乡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乡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使得乡土文化发展的足迹得以永久保存。

[i]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ii]转引自周德祯著.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的观点[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iii]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iv]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v]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vi]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阆中乡土文化资源与青少年家乡归属感教育整合研究”(编号:DYWH1506),主持人:鲜耀]

猜你喜欢
乡土社区儿童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社区大作战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3D打印社区
乡土中国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读《乡土中国》后感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